數據系統架構——Lambda architecture(Lambda架構)

分類:IT技術 時間:2016-10-08

傳統系統的問題

“我們正在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數據時代)。IT和DT之間,不僅僅是技術的變革,更是思想意識的變革,IT主要是為自我服務,用來更好地自我控制和管理,DT則是激活生產力,讓別人活得比你好”——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


數據量從M的級別到G的級別到現在T的級、P的級別。數據量的變化數據管理系統(DBMS)和數倉系統(DW)也在悄然的變化著。

傳統應用的數據系統架構設計時,應用直接訪問數據庫系統。當用戶訪問量增加時,數據庫無法支撐日益增長的用戶請求的負載時,從而導致數據庫服務器無法及時響應用戶請求,出現超時的錯誤。出現這種情況以後,在系統架構上就采用圖(A)的架構,在數據庫和應用中間過一層緩沖隔離,緩解數據庫的讀寫壓力。然而,當用戶訪問量持續增加時,就需要考慮讀寫分離技術(Master-Slave)架構如圖(B),分庫分表技術。現在,架構變得越來越復雜了,增加隊列、分區、復制等處理邏輯。應用程序需要了解數據庫的schema,才能訪問到正確的數據。


圖(A)


圖(B)

Lambda架構的背景

大數據處理技術需要解決這種可伸縮性與復雜性。首先要認識到這種分布式的本質,要很好地處理分區與復制,不會導致錯誤分區引起查詢失敗,而是要將這些邏輯內化到數據庫中。當需要擴展系統時,可以非常方便地增加節點,系統也能夠針對新節點進行rebalance。其次是要讓數據成為不可變的。原始數據永遠都不能被修改,這樣即使犯了錯誤,寫了錯誤數據,原來好的數據並不會受到破壞。

Storm的作者NathanMarz提出的一個實時大數據處理框架(Lambda架構)就滿足以上兩點。Marz在Twitter工作期間開發了著名的實時大數據處理框架Storm,Lambda架構是其根據多年進行分布式大數據系統的經驗總結提煉而成。

Lambda架構的目標是設計出一個能滿足實時大數據系統關鍵特性的架構,包括有:高容錯、低延時和可擴展等。Lambda架構整合離線計算和實時計算,融合不可變性(Immunability),讀寫分離和復雜性隔離等一系列架構原則,可集成Hadoop,Kafka,Storm,Spark,Hbase等各類大數據組件。

大數據系統的關鍵特性

Marz介紹BigData system許具備的屬性:

a、Robustandfault-tolerant(容錯性和魯棒性):對大規模分布式系統來說,機器是不可靠的,可能會當機,但是系統需要是健壯、行為正確的,即使是遇到機器錯誤。除了機器錯誤,人更可能會犯錯誤。在軟件開發中難免會有一些Bug,系統必須對有Bug的程序寫入的錯誤數據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所以比機器容錯性更加重要的容錯性是人為操作容錯性。對於大規模的分布式系統來說,人和機器的錯誤每天都可能會發生,如何應對人和機器的錯誤,讓系統能夠從錯誤中快速恢復尤其重要。

b、Lowlatency reads and updates(低延時):很多應用對於讀和寫操作的延時要求非常高,要求對更新和查詢的響應是低延時的。

c、Scalable(橫向擴容):當數據量/負載增大時,可擴展性的系統通過增加更多的機器資源來維持性能。也就是常說的系統需要線性可擴展,通常采用scale out(通過增加機器的個數)而不是scale up(通過增強機器的性能)。

dGeneral(通用性):系統需要能夠適應廣泛的應用,包括金融領域、社交網絡、電子商務數據分析等。

e、Extensible(可擴展):需要增加新功能、新特性時,可擴展的系統能以最小的開發代價來增加新功能。

f、Allows ad hoc queries(方便查詢):數據中蘊含有價值,需要能夠方便、快速的查詢出所需要的數據。

d、Minimal maintenance(易於維護):系統要想做到易於維護,其關鍵是控制其復雜性,越是復雜的系統越容易出錯、越難維護。

h、Debuggable(易調試):當出問題時,系統需要有足夠的信息來調試錯誤,找到問題的根源。其關鍵是能夠追根溯源到每個數據生成點。

數據系統的本質

Marz認為:數據系統通過查詢過去的(部分、全部)數據去回答問題。如: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有多少朋友?這個賬號是否收支平衡?。因此,DataSystem的通用定義為QueryFunction(alldata)。對通用的表達式進行分解得到:數據系統數據查詢,從而可以從數據和查詢兩個方面認識大數據系統的本質。

數據本本質:When&What

數據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單元,數據有兩個關鍵的特性:WhenWhat

When是只數據是與時間相關的,也就是數據是在某個時間產生的。這個非常重要,在具有事務特性的數據庫中,操作的先後順序對結果至關重要。例如數據庫的Binlog日誌。因此,數據的時間性質決定了數據的全局發生先後,也就決定了數據的結果。

What是只數據的本身。由於數據跟某個時間點相關,所以數據的本身是不可變的(immutable),過往的數據已經成為事實(Fact),你不可能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去改變數據事實。這也就意味著對數據的操作其實只有兩種:讀取已存在的數據和添加更多的新數據。采用數據庫的記法,CRUD就變成了CR,Update和Delete本質上其實是新產生的數據信息,用C來記錄。

數據的存儲:StoreEverything Rawly and Immutably

根據上述對數據特性的分析,lambda架構中對數據的存儲采用的方式是:數據不可變,存儲所有數據。

采用這兩種方式存儲的好處:

a、簡單。采用不可變的數據模型,存儲數據時只需要簡單的往主數據集後追加數據即可。相比於采用可變的數據模型,為了Update操作,數據通常需要被索引,從而能快速找到要更新的數據去做更新操作。

b、應對人為和機器的錯誤。人和機器每天都可能會出錯,如何應對人和機器的錯誤,讓數據系統快速恢復極其重要。不可變和可重復計算是應對認為和機器錯誤的常用方法。采用可變數據模型,引發錯誤的數據有可能被覆蓋而丟失。相比於采用不可變的數據模型,因為所有的數據都在,引發錯誤的數據也在。修復的方法就可以簡單的是遍歷數據集上存儲的所有的數據,丟棄錯誤的數據,重新計算得到Views。重新計算的關鍵點在於利用數據的時間特性決定的全局次序,依次順序重新執行,必然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當前業界有很多采用不可變數據模型來存儲所有數據的例子。比如分布式數據庫Datomic,基於不可變數據模型來存儲數據,從而簡化了設計。分布式消息中間件Kafka,基於Log日誌,以追加append-only的方式來存儲消息。

Lambda架構

Lambda架構的主要思想是將大數據系統架構為多層個層次,分別為批處理層(batchlayer)、實時處理層(speedlayer)、服務層(servinglayer)如圖(C)。

理想狀態下,任何數據訪問都可以從表達式Query= function(alldata)開始,但是,若數據達到相當大的一個級別(例如PB),且還需要支持實時查詢時,就需要耗費非常龐大的資源。一個解決方式是預運算查詢函數(precomputedquery funciton)。書中將這種預運算查詢函數稱之為Batch View(A),這樣當需要執行查詢時,可以從BatchView中讀取結果。這樣一個預先運算好的View是可以建立索引的,因而可以支持隨機讀取(B)。於是系統就變成:

(A)batchview = function(all data);

(B)query =function(batch view)。

圖(C)


BatchLayer

Lambda架構中,實現(A)batch view =function(all data)的部分稱之為BatchLayer。他承擔兩個職責:

a、存儲MasterDataset,這是一個不變的持續增長的數據集

b、針對這個MasterDataset進行預運算

在全體數據集上在線運行查詢函數得到結果的代價太大,同時處理查詢時間過長,導致用戶體驗不好。如果我們預先在數據集上計算並保存預計算的結果,查詢的時候直接返回預計算的結果,而無需重新進行復制耗時的計算。顯然,batchview是一個批處理過程,如采用Hadoop或spark支持的map-reduce方式。采用這種方式計算得到的每個view都支持再次計算,且每次計算的結果都相同。


圖(D)

對View的理解: 

View是一個和業務關聯性比較大的概念,View的創建需要從業務自身的需求出發。一個通用的數據庫查詢系統,查詢對應的函數千變萬化,不可能窮舉。但是如果從業務自身的需求出發,可以發現業務所需要的查詢常常是有限的。BatchLayer需要做的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據業務的需求,考察可能需要的各種查詢,根據查詢定義其在數據集上對應的Views。

Batch Layer的Immutabledata模型和Views

如圖(E)坐席(agentid=50023)的人,在10:00:06分的時候,狀態是calling,在10:00:10的時候狀態為waiting。在傳統的數據庫設計中,直接後面的紀錄覆蓋前面的紀錄,而在Immutable數據模型中,不會對原有數據進行更改,而是采用插入修改紀錄的形式更改歷史紀錄。

圖(E)

上文所提及的View是圖(E)中預先計算得到的相關視圖,例如:2016-06-21當天所有上線的agent數,每條熱線、公司下上線的Agent數。根據業務需要,預先計算出結果。此過程相當於傳統數倉建模的應用層,應用層也是根據業務場景,預先加工出的view。

SpeedLayer

BatchLayer能夠很好的處理離線數據,但是在很多場景數據不斷產生,並且業務場景需要實時查詢。SpeedLayer就是設計用來處理增量實時數據。

SpeedLayer和BatchLayer比較類似,對數據進行計算並生成RealtimeView,其主要的區別在於:

a、SpeedLayer處理的數據是最近的增量數據流,BatchLayer處理的是全體數據集

b、SpeedLayer為了效率,接收到新數據及時更新RealtimeView,而BatchLayer根據全體離線數據直接得到BatchView。SpeedLayer是一種增量計算,而非重新計算(recomputation)。

c、SpeedLayer因為采用增量計算,所以延遲小,而BatchLayer是全數據集的計算,耗時比較長。

綜上所訴,SpeedLayer是BatchLayer在實時性上的一個補充。如圖(F)


圖(F)


SpeedLayer可總結為以(C)RealtimeViewfunction(RealtimeViewnewdata);

LambdaArchitecture將數據處理分解為BatchLayer和SpeedLayer有如下優點:

a、容錯性:SpeedLayer中處理的數據不斷寫入BatchLayer,當BatchLayer中重新計算數據集包含SpeedLayer處理的數據集後,當前的RealtimeView就可以丟棄,這就意味著SpeedLayer處理中引入的錯誤,在BatchLayer重新計算時都可以得到修證。這點也可以看成時CAP理論中的最終一致性(EventualConsistency)的體現。

b、復雜性隔離。BatchLayer處理的是離線數據,可以很好的掌控。Speed Layer采用增量算法處理實時數據,復雜性比Batch Layer要高很多。通過分開BatchLayer和Speed Layer,把復雜性隔離到Speed Layer,可以很好的提高整個系統的魯棒性和可靠性。

ServingLayer

BatchLayer通過對MasterDataset執行查詢獲得BatchViewSpeed Layer通過增量計算提供RealtimeView。Lambda架構的ServingLayer用於響應用戶的查詢請求,合並BatchView和Realtime View中的結果數據集到最終的數據集,如圖(G)。因此,ServingLayer的職責包含:

a、對batchView和RealTimeView的隨機訪問

b、更新BatchVeiw和RealTimeView,並負責結合兩者的數據,對用戶提供統一的接口

圖(G)

綜上所訴,ServingLayer采用如下等式(D)表示:Queryfunction(BatchViewsRealtimeView)。

Lambda架構組件選型

下圖給出了Lambda架構中各組件在大數據生態系統中和阿裏集團的常用組件。數據流存儲選用不可變日誌的分布式系統Kafa、TT、Metaq;BatchLayer數據集的存儲選用Hadoop的HDFS或者阿裏雲的ODPS;BatchView的加工采用MapReduce;BatchView數據的存儲采用mysql(查詢少量的最近結果數據)、Hbase(查詢大量的歷史結果數據)。SpeedLayer采用增量數據處理Storm、Flink;RealtimeView增量結果數據集采用內存數據庫Redis。

圖(H)

Lambda是一個通用框架,各模塊選型不要局限於上面給出的組件,特別是view的選型。因為View是和各業務關聯非常大的概念,View選擇組件時要根據業務的需求,選擇最合適的組件。

Lambda架構的評估

優點:

a、數據的不可變性。裏面給出的數據傳輸模型是在初始化階段對數據進行實例化,這樣的做法是能獲益良多的。能夠使得大量的MapReduce工作變得有跡可循,從而便於在不同階段進行獨立調試。

 b、強調了數據的重新計算問題。在流處理中重新計算是個主要挑戰,但是經常被忽視。比方說,某工作流的數據輸出是由輸入決定的,那麽一旦代碼發生改動,我們將不得不重新計算來檢視變更的效度。什麽情況下代碼會改動呢?例如需求發生變更,計算字段需要調整或者程序發出錯誤,需要進行調試。

缺點:

aJay Kreps認為Lambda包含固有的開發和運維的復雜性。Lambda需要將所有的算法實現兩次,一次是為批處理系統,另一次是為實時系統,還要求查詢得到的是兩個系統結果的合並。

 

由於存在以上缺點,Linkedin的Jaykreps提出了Kappa架構如圖(I):

圖(I)

1、使用Kafka或其它系統來對需要重新計算的數據進行日誌記錄,以及提供給多個訂閱者使用。例如需要重新計算30天內的數據,我們可以在Kafka中設置30天的數據保留值。

2、當需要進行重新計算時,啟動流處理作業的第二個實例對之前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之後直接把結果數據放入新的數據輸出表中。

3、當作業完成時,讓應用程序直接讀取新的數據記錄表。

4、停止歷史作業,刪除舊的數據輸出表。

 

Kappa架構暫時未做深入了解,在此不做評價。我個人覺得,不同的數據架構有各自的優缺點,我們使用的時候只能根據應用場景,選擇更合適的架構,才能揚長避短。

 

參考資料:

Big Data: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of scalable real-time data systems——Nathan Marz

http://blog.csdn.net/brucesea/article/details/45937875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510974

http://www.infoq.com/cn/news/2014/09/lambda-architecture-questions



Tags: 阿裏巴巴 董事局主席 數據庫系統 應用程序 管理系統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