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說這個“寒冬”可能不太冷?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5

作為一家經歷了四個完整經濟周期的基金,我們其實很少去提及或者談論所謂的資本寒冬。因為從長遠來看,市場總是有起有伏,這都屬于“正常情況”。但同時,作為企業的合作伙伴,而不僅僅是資本提供者,我們愿竭盡所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近日,在一次與被投公司長達數個小時的、推心置腹的談話中,IDG資本合伙人牛奎光談到,大家所說的“資本寒冬”,在我們看來更多是“價格調整”,而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反而是一個修煉內功的絕佳時機。

為了讓 IDG系企業成員都能安心練內功,這周三,我們將使用一次召喚術,把圈內各大投資機構請來與優秀被投企業深度溝通。令我們有些意外的是,最終竟有近 170 家機構應邀/報名參加【Meet IDG】大會。這個寒冬可能不太冷。

以下是合伙人牛奎光關于寒冬的看法,在此也與你分享;)

1、投資人眼中的“資本寒冬”

“資本寒冬”很可能是一個在大家口中越傳越可怕的一個說法。

我的看法是,這次所謂的資本寒冬跟之前幾次,至少跟 2008 年的性質完全不同。當時屬于流動性的枯竭,市場上的“錢”少了。但這次,其實更多是對“價格”的調整。

一級市場也是一個容易被高估的市場, 一方面只能做多不能做空,這就有了單邊上揚的基礎;另一方面,公司的估值、價格是由膽子最大的投資人決定的。 所以,當市場持續幾年利好,就容易出現價格泡沫。

這正是現在的資本寒冬最明顯的表現和特征。包括美國的獨角獸們,私有估值都比較高,但一上市就可能腰斬。但我們換個角度想,價格雖然腰斬了,該上市還是能上市,上市以后該增長還是能增長。所以說寒冬最可怕的地方還是在于“價格”。

人的預期就是如此:往上調的時候總是很容易,一旦往下調,就有了負面的心理情緒。但企業融資這件事的根本還是“供求決定價格”,只要能融到錢,至少說明市場對企業還是認可的。換句話說,這只是雙方為了達成交易一個暫時的方法。

當然,對于一些沒有真正創造價值的企業,這個寒冬會更可怕一些。因為它們可能處在生死關頭,而不僅僅面臨著價格的調整。

另外,我想說下投資機構這邊的情況。在資本寒冬來了之后,我們看到市場上有一部分基金還是相對保持著自己的節奏,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比較難。

在二級市場有句話叫做 “牛市重市,熊市重治” ,這放到一級市場來看可能也有用。當大環境變了,公司更應該停下來想一想,發生了哪些變化,再去做事;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市場熱的時候,公司忙著跟競爭對手打仗,“增長”無疑是優先級最高的指標;但是到了今天,競爭環境留出一些寬松空間了,在這個“講質”的環境里,練好內功反而變得更重要,練好之后再去擴張。

2、“練內功”應該思考哪些問題?

主要問題就是想清楚什么事自己一定要干,什么事可以跟別人合作干,什么事不干。 創業公司資源有限,肯定不能全干;這三件事想清楚了,選擇方向才有優先排序。

這個問題說來簡單,但要回答并不容易,深刻理解公司及環境所發生的三類變化是前提 (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公司)

第一類變化,我把它稱之為“公司的臺階”。

比如電商類創業公司,發現了一個市場機會,伴隨有流量紅利 (社交/微信、投放、品類等等) ;但到了一定階段之后,會發現紅利很快就被拉平了。這意味著,之前驅動企業增長的那個因素,上了一定臺階之后,加上環境變化,已經發生了改變。換句話說,之前很好用的“那板斧”,現在是不是該換換?新的機會,新的章法在哪里?

第二類變化,是“公司的體量”。

公司還小的時候,可能用“小招”就行,但公司增長到一定體量了,就得換中招甚至大招才行。同時,你的競爭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一個公司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創始人的信心很容易得到極大的滿足,覺得自己無敵手。過了一段時間,開始出現挫敗感。因為之前的那些對手很快被甩在身后,隨之而來的是新一代的競爭對手,可能換成正規軍。這時候企業應該想的是,面對新的對手和環境,應該怎樣去應對。

第三類變化,是“業務的模式”。

有的公司原來做 To B 業務做的不錯,但看到整個市場的規模增長的比較慢,就想進入 To C 的市場,這時候會產生很多困惑。 一來這個領域自己不擅長,二來玩法也變得不一樣。

有的企業一開始是免費模式,吃慣了移動智能設備用戶增長的紅利,但上半年我們看到 APP 的下載量,基本上已經開始下降。這就好比是跑馬圈地圈完了,之后要去想的是這片地上還能種出什么東西。從免費到盈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以上是我想說的在“事”上要思考的三類變化, 另一大塊是“人”的變化。

我在跟CEO們聊的過程中發現,最后頭痛的問題都在“人”上。例如,原來跟你一起創業的人,死心塌地又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樣的人在新平臺上是不是還能發揮原來的作用?如果不能跟上,這些人怎么辦?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前分眾CEO譚智的分享。他認為公司里有四種人,可以按兩個維度去分:一個維度是好人/壞人,主要看工作是否努力,價值觀正不正;另一個維度是看能力強弱。由此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有不同的對待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鑒。強調這點是因為一個公司除了要抓住市場機會,還要建立起跟企業成長各個階段相應的人才結構和組織結構,這是“內功”里基礎性的話題。

3、投資人與創業者到底是什么關系?

創業維艱,投資人顯然不只是提供資本,但同時,投資人也不應該是最終解決問題的人。理想的關系是: 創業者解決問題,投資人則用常識幫助判斷解決問題的招好不好使。 因為投資人能看到的整體趨勢可能更多一些。所以,在你發動“總攻”之前,可以跟投資人提前作溝通,讓他幫你確認這個趨勢。

第二層關系,至少在IDG,我們一直把自己當作是創業者的合作伙伴或者說合伙人,而不僅是投資人。

這個合伙人雖然不是每天到你公司上班,但當你在心理上有很大壓力、面對很多選擇產生諸多困惑的時候,尤其是你覺得無法跟組織內的人完全分享、分擔時,投資人會是很好的溝通渠道和對象。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IDG資本”,由B12編輯,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Tags: 創業 投資人

文章來源:http://www.b12.cn/article/NDkzMWIxMg.html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