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平臺已背離分享經濟內涵 為大城市添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5

馮蘇葦 鄭城

[顯然,網約車平臺實際經營狀況背離了分享經濟的實質內涵,任憑這種就業方式泛濫生長,便會給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就業管理增加不小的難度]

分享經濟(SharingEconomy)是指將閑置資源分享給他人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并從中獲得收益的經濟模式。分享的對象是“閑置資源”,分享的本質是“協作互助”,分享的結果是“共利多贏”。它是一個增量游戲,體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享福利愿景。在這個美好的愿景下,通過分享,每個參與人的福利有所改善,既實現了參與人局部的帕累托最優,社會福利也不會因此而減損。在美國,高度發達的私人機動化是造成交通擁堵的直接原因,分享經濟理念鼓勵司機將多余的“空位”與他人分享。多人順路合乘,有助于改變“單人單駕”的用車習慣,對緩解交通擁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也孕育了Uber這樣的互聯網企業的誕生。

但是,在我國各大城市,隨著網約車平臺業務的擴展,大量專職司機進入平臺,開網約車已成為一種快速生長的非正規就業方式,平臺大部分業務偏離了分享經濟原本的設計初衷。據某號稱“世界最大分享經濟平臺”今年4月公開的信息,平臺司機每天平均接單數可達到30~35單,是傳統重資產模式的6~7倍。如果一位平臺司機每天接30~35單,按每單運行20分鐘計算,那么該司機每天需要工作10~12個小時。這樣的全職駕駛工作不再是對閑置資源的再分享、再利用,而成為一種新型的、吸引非戶籍人口就業的快捷方式。顯然,網約車平臺實際經營狀況背離了分享經濟的實質內涵,任憑這種就業方式泛濫生長,便會給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就業管理增加不小的難度。

此外,網約車平臺業務的擴展,也無助于城市交通擁堵的改善。

平臺提供線上信息匹配和服務,這種“輕模式”要產生利潤,仍需線下重資產運營給予支撐。為了實現盈利目標,網約車平臺的增值服務有賴于平臺司機全天候高負荷模式,這與傳統出租車行業并無差異。由于城市道路供給有限,大量運營車輛上路經營,加劇了當地的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狀況。尤其在風投資本運作下,平臺采用對司乘兩端持續補貼的營銷策略,出行的價格機制被扭曲,偏離了價格反映價值的市場規律;更多的私人機動化需求被誘發出來,導致網約車使用頻次大幅增加,或會抵消專車合乘所帶來的小汽車出行減少效應;網約車供給也被超額激發出來,在城郊接合部公交供給不足的地方,大量非正規就業迅速涌現。

伴隨著網約車的興起,私人機動化導致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秩序混亂等外部性,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在特大城市,如果放任這種對小汽車的“過度消費”行為,只會抵消多年來機動化管理的效果,亟須新規出臺予以合理引導。

重新回到分享經濟的話題上。網約車業務有很多種,包括專車、快車、順風車等,一些平臺也開放給出租車接入,那么到底哪一種才是分享經濟,真正體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精髓呢?

不可否認,網約車運營產生了擁堵、污染等外部成本,高峰時段加重了城市道路系統負荷,對已有的出租車業態也形成一定沖擊,期待“大家都好,滿盤皆贏”的結局,實屬難事。一個可接受的判別法則,是看分享的過程以零邊際社會成本為他人提供出行服務:乘客安全快捷到達目的地,司機得到合理報酬,同時運營所產生的外部成本,可以通過多種行政、市場和社會機制的聯動,而降至最低。這才是社會效益最佳的分享經濟。

簡單起見,不妨假設所有的出行者均采用小汽車方式。出行成本大致可以分為內部成本(車輛折舊維修、汽油消耗和司機時間等)和外部成本(交通擁堵、尾氣排放和事故風險等)兩類。按用途又可以分為自(家)用和為他人服務。從為他人提供出行服務(ride-hailing)角度,運營方式有B2C和C2C之分。每增加一趟出行,當小汽車自用時,司機付出邊際內部成本,獲得出行效用,而當小汽車為他人服務時,司機付出邊際內部成本,獲得乘客支付的車資。邊際外部成本并未納入乘客和司機的決策要素,且與道路上的小汽車數量(擁擠程度)相關。

首先,對于順風車方式(順路合乘,ride-sharing),自用小汽車的司機付出邊際內部成本,獲得了出行效用;乘客順路合乘,并未增加道路上的車輛數目,在沒有產生新的邊際內部成本的情形下,乘客的出行效用成了增量效益。相比于“單人單駕”,順路合乘的確減少了一趟小汽車出行,但它的邊際外部成本是否減少,究竟是“緩堵”還是“添堵”,恐怕還取決于彼時道路上的車輛總數。其次,對于為他人提供出行服務的B2C或C2C方式,假設司機不巡游而是應需服務,司機需要付出邊際內部成本,來產生同樣的乘客出行效用。服務替代了乘客的小汽車出行,邊際外部成本與之前乘客“單駕”相比沒有變化。但考慮市場需求容量有限時,B2C與C2C存在零和博弈,車源利用率此消彼長,甚至出現一方擠占另一方市場,導致后者的收益減少。

可見,相對網約車運營的其他業務,順風車(順路合乘)是一種邊際內部成本為零、社會效益增加的分享經濟方式。至于是否達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最終目標,還取決于交通系統的擁擠程度。

在分享經濟中,如果政策目標是緩解擁堵,地方政府可以站在全局高度,根據交通和環境狀況,進行機動車總量調控。當前,即使對小汽車長期限購,特大城市交通負荷早已在高位運行,道路上每新增一輛小汽車,其邊際外部成本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在多種因素誘發下,引起交通系統的崩潰。10月21日周五晚高峰,雨天加49限號等幾個因素疊加,引發了北京的交通大擁堵,就是一個應景的例子。此外,在資本回收壓力和盈利動機驅使下,更不可小覷網約車“新業態”野蠻生長,對城市規劃、人口管理、就業安置及保障乃至公共服務供給,帶來“不可承受之重”。

(作者馮蘇葦系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交通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鄭城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博士)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李德雄_NT2021


Tags: 打車應用 分享經濟 創業

文章來源:http://tech.163.com/16/1025/06/C471OH5600097U7R.ht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