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創替代框架定位腦手術,Remebot機器人從神經外科切入市場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5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與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醫療機器人產業已經佇立在風口。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報告,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2014 年為87.37 億美元,并將在2020 年達到179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12.7%。其中在手術機器人領域,達芬奇機器人已經是鼎鼎大名,應用于腹腔鏡手術系統;法國的ROSA神經外科機器人也已經獲得歐洲、美國、中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批準。在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加入了手術機器人研發的大軍, 新松機器人博實股份 等也已經開始嘗試研發醫療機器人。

Remebot 神經外科機器人應該算是國內最早一批涉及醫療機器人研究的,1997年就已經完成國內第一臺機器人手術。2005年成為率先進入北京市定點醫保的機器人手術項目。目前的Remebot醫療機器人已經是第六代產品,可以用于抽吸、損毀、植入等不同的操作,完成腦出血、腦囊腫、癲癇、帕金森病等十二類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Remebot的CEO劉達表示,未來經過產品的迭代,Remebot的應用范圍還將從神經外科擴大到腫瘤的微創治療。

從具體的操作來說,Remebot通過多模態影像融合,合成患者頭部的三維圖像,輔助醫生制定最佳的穿刺路徑;機器臂在攝像頭的幫助下,準確定位到醫生規劃的穿刺位置;最后,由醫生執行穿刺并完成抽吸、毀損、植入等手術操作。

remebot手術機器人

與傳統的開顱手術、立體定向框架定位兩種手術方式相比,機器人手術具有微創、高效的優勢。Remebot的手術創傷不到2毫米,創口上只需要貼一個創可貼,住院時間可以由原來的10天縮短至3天,且感染風險大大降低。在精確度上,結合到臨床的各種因素,手術精度達到1毫米。此外,由于機器人不知疲倦,效率也大幅提升,手術時間縮短至30分鐘。

不過,盡管Remebot經歷了18年的研發,但是在從科研成果到產業化的轉化卻是從去年才開始的事。之前作為國家扶持的科研項目,Remebot已經完成了近萬例的臨床手術。但是從實驗室到成為進入醫院的產品仍然存在不小的距離。“好的技術并不一定能夠轉化成好的產品”,劉達稱,法國ROSA機器人的產業化也刺激了將Remebot真正推向市場的決心。

2015年,北京柏惠維康公司正式成立,并且迅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此前,Remebot已經先后獲得雅瑞資本、真格基金、海泉基金的投資,今年6月,又獲得普華資本數千萬元人民幣的融資。

但劉達也表示:“醫療機器人始終是醫生手術的輔助工具,所以首先必須得到醫生的認可。目前整個醫療機器人行業還處于市場培養期,整個的市場教育可能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目前Remebot已經完成臨床試驗,正在申請CFDA醫療器械認證。在商業模式上,Remebot有三類設計:

首先,是最為常見的通過銷售模式進入醫院。產品設計分為高端版與簡單版,可以分別進入大醫院與縣級醫院。具體售價暫不公開。

第二,是遠程手術指導。因為機器人的參與,可以把手術的空間拉開。手術方案的制定必須由外科專家來完成,但是制定出方案后,普通醫院的外科醫生就可以借助機器人來精準執行方案。由此,也提升了基層醫院的醫療質量。“這種模式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政府的推動推廣下去,以省會醫院為中心,帶動地級市、縣級市的醫院,實現遠程手術指導的模式。

第三,是與醫院的活檢中心合作運營。通過機器人微創手術完成樣本的檢驗,避免開顱活檢給患者造成的巨大創傷。

目前,Remebot的團隊約50人。劉達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畢業,后進入德國洪堡大學CHARITE醫學院攻讀博士后,2005年回國后從事科研工作。COO聶智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專業碩士,曾任中路集團投資部VP,后加入Ninebot任戰略發展部VP,負責融資和并購。


Tags: 機器人 創業

文章來源:http://36kr.com/p/5055081.html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