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借了30億炒股,她如何上演空手套白狼?

分類:創投 時間:2017-01-13

這是一樁高達30億元的買賣。通過這樁買賣, 趙薇告訴了所有人,除了能和“杰克middot;馬”談笑風生之外,在運用杠桿這點事上,她將用實際行動“碾壓”整個市場。

50倍杠桿震驚市場

故事要從去年12月26日說起,那天,趙薇花了30.599億元買下了上市公司萬家文化29.13%的股權,從而成為了大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而隨著管理層追問資金的來源,在1月11日,萬家文化坦言,其中的6000萬是趙薇自掏腰包,也就是說,剩下的29.999億元,則是全部通過杠桿完成。

于是,整個市場再一次沸騰了,因為,這份收購的杠桿比例竟然高達50倍,簡直是前所未有。

至于什么是資本杠桿?就不過多解釋,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杠桿原理,將自己的資金放大N倍,從而獲取高收益的行為。要知道,盡管近年來的杠桿被不斷運用在資本市場,但像“小燕子”這樣,一言不合就來個50倍的,絕對是獨一無二,換句話說,只要萬家文化的股價出現大于2%的下跌,這6000萬本金就將爆倉,從而血本無歸。

所以,有人用一句來闡述了杠桿:它就像是魔鬼,不斷喚醒人的貪欲與不甘。

2.8億變成300萬 融資客迎來末日

而杠桿最被人熟知的時期,就是不少股民難以忘懷的2015年,當時,在“杠桿牛市”的刺激下,每周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新股民沖入股市,在短短一年之內,A股市值從不足25萬億迅速增長至70萬億元,僅增加的份額就超過了日本股市的總市值。

這種困惑被巴黎銀行的分析師理查德middot;伊利更為直接地表達了出來:在他看來,中國A股的暴漲,沒有任何明顯的技術、金融或宏觀創新推動,就是一場由融資杠桿所推動的“投機性泡沫”。

也正是在杠桿的推動下,那年,滬指站上了久違的5000點高位,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隨著管理層的一聲“去杠桿”,滬指瞬間飛流直下三千尺,最為生動的例子就是,2015年初,一位融資客帶著自己800萬本金入市,在賺錢效應出現后,不斷追加融資額,期間融資額度最大達到了1.5億,與之對應的,是在最高峰時,成功的用800萬撬動了2.8億凈資產。

某中型券商融資融券風控透露,當時,從投資顧問到營業部老總,再到部門相關領導,輪番給該名客戶做工作,勸他減倉保住勝利果實,但他卻非常固執,人一旦進入自己想象的世界后,誰說都沒用!

于是,在去杠桿的進程中,那位融資客倒下了,用該名風控的話說:“我是眼睜睜看著一個億萬富翁就此倒下,由峰值的2.8億變成300萬!我們都覺得心情非常不好!真的好慘。”

其實,與這位融資客相似的案例,在資本市場絕對是屢見不鮮,因為,人性使然,沒有人能逃過給自己挖的坑。

除了投資者酷愛加杠桿炒股“一把梭”之外,與趙薇一樣,不少“資本玩家”也愛用這份套路收購上市公司,比如近年來比較知名的“萬科股權爭奪戰”,在事件初期,便有媒體披露,“寶能系”收購萬科的資金至少包含在不同金融市場的四層加杠桿動作,真實杠桿累加超過10倍,而銀行理財資金是重要的“金主”。

而在當時的業內人士看來,這個游戲分開來看都是合法的,但利用了各種監管漏洞,除非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一起查,否則誰都管不了。而對于這種給風險穿上了皇帝新裝的行為,一旦股價下跌,所有的質押股權貸款、資管計劃,全部都會危如累卵。

“多米諾股牌”危機顯現

所以,在不少人看來,中國股市最大的風險不是上漲過快,而是杠桿過高。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牛短熊長”、“七虧二平一盈”等定律下,面對杠桿就更加需要理性,毫無疑問,以負債推動A股市場上漲,是對投資者智商的嘲弄。

而且,管理層也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不論是15年去杠桿,還是去年,證監會主席痛批“野蠻收購”,都將杠桿資金的運用推上了風口浪尖,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8月份,證監會出臺了一份《私募管理暫行規定》,其中,結構化產品降杠桿便首當其沖,比如,集合類資管計劃的總資產不得超出凈資產的140%,而在此之前,做結構化產品最大杠桿可以達到十倍。

同樣,對被“野蠻人”占據的上市公司,證監會也下發了問詢函,其中,凡是涉及資金杠桿的,均要求收購方進行透明披露,并且,在進一步明確資金來源的同時,還要披露其不同來源和途徑的資金成本。

所以,在資金鏈條被環環揭開的同時,不少收購方借新還舊、質押買賣的融資模式也隨之曝光,讓人擔心的“多米諾股牌”風險也開始顯現。

再回到“50倍杠桿事件”本身,從金融角度來看,這是“資本玩家”的勝利,但也是市場的失敗,歸根到底,一旦這種投機主義盛行,對于投資者也好,資本市場也罷,都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Tags: 財經 融資

文章來源:http://news.pedaily.cn/201701/20170113408006.shtml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