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中的人工智能:規模空前的教育實驗

分類:科技 時間:2018-09-09

近期,外媒 New Atlas 發表了一篇關於人工智能術在中國學校普及情況的報道,文章提到了人工智能在中國學校的具體應用,以及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一些差異。在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繼續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智慧校園,綜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

同年,在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創新運用,發展智能教育,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

人工智能在學校中的推廣應用正在全面展開,各大科技公司也在積極推進其在智慧教育方面的產品研發和合作落地,那麽,人工智能在中外校園中的應用存在哪些差異?

2017年,國務院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計劃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研究和部署方面引領全球。“路線圖”不僅著眼於拓展人工智能技術研發,還致力於在工農業到城市規劃等社會各個領域實現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最近有消息透露,一些新的技術創新正在中國學校進行測試,試圖重新定義21世紀的教育方式。

在西方,在校園內安裝面部識別軟件雖然也在進行,但其準確性和可能存在的種族偏見問題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但中國在部署面部識別軟件方面正在快速實施。官媒最近的一篇報道透露,中國東部一所高中正在測試一種新的面部識別系統,該系統旨在實時分析教室裏學生的互動情況。

這種“智能課堂行為管理系統”每30秒會掃描一次教室,記錄學生的行為和面部表情。該系統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面部表情來識別七種情緒,包括快樂、悲傷、害怕和憤怒。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一架攝像機還會實時記錄學生的六種行為:閱讀、寫作、舉手、站起來、聽老師講課和趴在桌子上。

據報道,該校副校長表示,該系統既可以幫助跟蹤學生出勤情況,也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這項技術在幫助教師優化課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度方面可能非常有用,也可以用於監視學生,並懲罰那些偷懶的學生。

據報道,這所測試學校的一名學生說:“以前我上課的時候不太喜歡聽課,可能會在課桌上打盹或者翻閱其他課本。但現在我不敢分心,因為教室裏安裝了攝像頭,就好像有一雙神秘的眼睛一直在盯著我。“

《南華早報》(SCMP)最近的一份報告稱,四分之一的中國學校正在試驗用電腦軟件給學生的作文打分。據稱,這款機器學習軟件已經開發了近十年,使用了深度學習算法不斷學習並提高其理解和評估學生工作的能力。

據估計,目前有6萬所學校正在測試這項技術,據報道,該軟件與人工評估的擬合度高達92%。一位參與該項目的研究人員對《南華早報》說:“系統一直在不斷進化,並且越來越復雜,我們現在也不確定它在想啥,以及它是怎麽做出判斷的。”

自動標記系統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雖然計算機輔助標記軟件的使用時間幾乎與計算機一樣長,但直到最近一二十年,計算機才開始被用於標記更抽象的學生作業,比如議論文寫作。盡管西方的機器分級系統的精確度已經很高,但對其是否可以廣泛使用仍然存在很大爭議。但國內的普及程度正在不斷加大。

一些機構正在中央服務器上訓練神經網絡評分系統,這個服務器可以編譯數百萬學生的作業。這一系統不僅有望消除因人為主觀性而造成的分數差異,而且無疑可以實時跟蹤全國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

該系統將與“社會信用體系”同步,後者將於2020年全面啟動。該信用系統將給每個公民分配一個社會信用評分,它將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出國旅行、獲得住房貸款等。

該系統已經在一些省份進行了數年的測試,最近有報道稱,一所學校禁止招收那些父母社會信用評分較低的新生。

不難想象,在這樣一個系統中,許多新的基於學校的人工智能技術會與即將普及的社會信用體系相結合。將人工智能系統整合到整個社會生態系統中的做法,將是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如何誰也說不準,但到2030年,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成為世界領導者的目標應該可以實現。

via:New Atlas


Tags:

文章來源:http://www.leiphone.com/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