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做互聯網?

分類:營銷 時間:2016-09-24

運營類

一、效果數據名詞:

UV: Unique Vister,獨立訪客。

PV: page view,即網站被瀏覽的總次數;

IP: internet protocol,指獨立IP數,一天內相同IP地址只被計算一次;

跳失: 用戶進入網站/頁面后什么都沒有點擊直接退出,一般用于衡量跳轉頁面內容是否吸引,打開是否流程等關鍵數據;

CTR: Click-Through-Rate,點擊率。一般也叫點曝比,點擊用戶/曝光用戶。(衡量曝光轉化的關鍵數據)

#關于UV、PV和IP區別#

區別:PV(訪問量):即Page View, 即頁面瀏覽量或點擊量,在一定統計周期內用戶每次刷新網頁一次即被計算一次,打開多個頁面會算多次。

UV(獨立訪客):即Unique Visitor,訪問您網站的一臺電腦客戶端為一個訪客,當然第三方統計很多時候用cookies記錄,哪怕是游客狀態都會計算,當然這種情況一個實體用戶多個瀏覽器訪問同一個頁面會算多個UV。00:00-24:00內相同的客戶端只被計算一次。

IP(獨立IP):即Internet Protocol,指獨立IP數,一個用戶在多個網絡環境會算多個IP,例如酒店wifi,一個或者幾個ip,但是連接的設備有n多臺,每一個設備都是用這個ip訪問,就說明ip一般會小于uv。00:00-24:00內相同IP地址之被計算一次。

二、渠道合作模式:

CPS:Cost Per Sales,按收入分成,常見的以后返傭的方式,如電商日用品一般一個5元~8元不等。

CPA :Cost Per Action,每次動作成本,常見的為注冊激活,下單等。

CPM:Cost Per Mille,一般對廣告主而言,即每千人成本。

CPC:Cost Per Click,即每點擊成本,百度品專一般都是2.5元一個點擊。(每次不開心都我上別人網站刷幾下,感賺了不少)

CPT:Cost Per Time,即按照時間周期付費,常見的為按月或者按季度付費,如網址導航里面的站點。

其他:如資源置換,即雙方通過等值資源互換各取所需,常見為互換資源位,另一種為資源位換實物產品,如banner投一期10w,那就用10w等價物進行互換。 小結: 其實以上的推廣方式由來從用戶方面看主要是從用戶行為路徑深度形成(如下圖),于公司則根據不同行為執行推廣合作模式計費。

常規品牌印象導向,CPM、CPT方式;主要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品牌或者新品

效果導向:CPC、CPA和CPS。

注意一下:

【數據監測】關于結算必然存在數據的可靠性檢驗,其中吃CPM、CPC、CPA和CPT都相對比較容易檢測,而CPS因為結算流程一般都是在廣告主平臺產生,已經跳出流量平臺,不好監測。(一般廣告主不太喜歡按照CPS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選擇】因為渠道一般都是試錯的方式積累相關的渠道數據經驗,所以在這之前一般考慮渠道選擇(用戶人群匹配度高或者垂直平臺優先),其實選擇合適的結算方式,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廣告主提供的點曝比(點擊/曝光)來進行不同模式下預算計算。(當然前提是廣告主接受多種收費方式,這個得看商務了)

三、常見形式:

EDM: Email Direct Marketing,電子郵件營銷,你經常郵箱收到京東優惠通知,訂閱通知等都屬于這種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效率比較低。

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搜索引擎營銷,搜索引擎上推廣網站,提高網站可見度,從而帶來流量;如百度網絡聯盟,競價排名等。其中包括SEO(搜索引擎優化),即在原來搜索引擎自然排名下通過優化網站代碼等進行優化,目的就是提高排名順位,增加曝光。

積分墻: 一般作為分發平臺如應用寶等,結合任務系統給進行分發的一種方式,常見的為下載app完成任務,送積分或者優惠券等。

DSP: 是Demand-Side Platform的縮寫,即需求方平臺,主要鏈接廣告主。也就出現了目前很多的中介代理公示幫廣告主在預算范圍內選擇合適平臺進行推廣。(一般還會有對接的4A公式協助資源輸出)

SSP: Sell-Side Platform,媒體服務平臺,一般來說鏈接媒體方/流量方。如百度SSP媒體服務。一般會提供人群劃分(一般說的精細化運營的定向投放能力)和收益報表等構成。(下圖來源于網絡)

以上兩種方式產生主要是解決廣告主和流量主點對點對接過程中的消耗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平臺聚合同類產品能極大地提高供需雙方的投放效率。

產品類

一、產品團隊分工(圖來源:PM唐杰)

二、不同時期文檔的管理重點

MRD: 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市場需求文檔。常見的為競品分析,一般用于立項,基于目前市場數據及競品等進行項目提出,一般用于提案。

PRD: 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產品需求文檔。一般是說明實現的過程,較為詳細。有些公司為了敏捷開發需要很多時候會直接在原型圖上面通過注釋方式進行更直觀的展示。(撰寫可參考: http://tangjie.me/blog/56.html )Program Managment Document,項目管理文檔,一般包括項目進度、項目資源、責任人和項目輸出物,常規通過visio進行甘特圖繪制管理。該文檔一般貫穿整個項目全程,衡量項目進度。(入門建議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三、一個需求的生老病死

(需求挖掘——需求設計——需求評審——交互設計——視覺設計——評審——研發階段——測試階段——上線反饋) 四、一個產品上線后的生老病死

上圖為整個PLC( product life cycle)

引入階段: MVP功能上線并驗證,側重于種子用戶的積累,常用方式為社群建立、初探市場、逐步明細消費的核心人群畫像。

成長階段: 多為渠道拓展,更精準的觸達到app核心用戶群對于用戶積累有關鍵作用,功能點優化,重點在于用戶量的倍增,并逐步探索商業的模式

成熟階段: 已經有較穩定的商業模式及用戶留存達到一定的程度,功能趨向成熟,該階段重點流失用戶和低活用戶盤活,并逐步大招新的mvp功能,挖掘功能點擊優化空間

衰退階段: 考慮產品能力模塊優化,改版迭代,完成新需求轉型。同時需要結合市場動態能否有相關戰略合作計劃及收購計劃。

(備注:上圖部分整理自網絡)

heyJerry,某廠產品運營,負責產品優化迭代和用戶運營,擅長通過數據驅動產品優化。


Tags: 互聯網

文章來源:http://www.chanpin100.com/article/100927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