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圈鬧哄哄地都在干什么?這里有5句大實話

分類:營銷 時間:2016-09-24

子曰,三月九月不換機。

尤其眼下這個時間節點,行業風向標iPhone 7面世前后,華為、Moto、小米、中興、魅族……你能叫得出名字的國際國內手機廠商合力吹響上新集結號。

華為Nova、中興Axon、摩托羅拉Moto Z……數十款新機如同秀女大選,一字排開等待消費者翻牌子。

感覺身體被掏空。

行業欣(hong)欣(hai)向(si)榮(sha),品牌如何在營銷層面展開競賽?哪種定位策略最有效果?何種推廣手段更能帶來差異化?今年格局又有什么新動向?

這里有五句大實話,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手機營銷圈。

1、顛覆性產品難再,營銷成為第一生產力

現下這些手機,產品本身的創新都難以艷驚四座,到達“黑科技”的level。

差異化的重擔于是落在了講故事的Marketing肩上,他們在產品同質化的時代,通過廣告的切分來描述客戶,區隔彼此。

而且不同于傳統時代只管空中轟炸,現在的Marketing還要落地,借助電商、互聯網帶動銷量的提升。

2、老少通吃的大眾化打法不流行了,品牌追求特定標簽化

以往引領風騷的蘋果、三星等國際大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面目越發模糊,昔日大受追捧的時光似乎一去不返。因為它們面向大眾文化,缺乏特定屬性,難以產生社群歸屬感。

反而是國產手機走在前面,每款產品推出都自帶一個屬性,有強烈的身份識別,比如青春、政商、精英,方便用戶對號入座。就連此前泛化的小米也在幾個月前為自己貼上了“國民手機”的標簽。

3、這標簽或許與技術有關,但更多是在文化上給靈魂溫柔一擊

產品為王,標簽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跟產品設計息息相關。比如“柔光照亮你的美”,是在于前置1300萬像素攝像頭,有自拍燈;華為定位商務,第一是有自研芯片,有安全方面的認知度標簽。

然而這種堅硬的定位方式難以入侵人們的靈魂層面。反之,譬如榮耀8口號是“美的與眾不同”,樂視跟酷合推的“性格青年”,TCL的“宛如生活”。

姑且不論是好是壞,至少有一個核心的關鍵詞來打動人們最柔軟的一處,引發觸動。這種認同感甚至在產品有瑕疵的情況下也能產生包容性。

4、代言人也是標簽化利器之一。

OPPO可能新簽張震、360手機和王凱、小米的劉詩詩 吳秀波 劉昊然……似乎每一個手機品牌都在忙著給自己找代言人。

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在人流稀少的工作日逛蘇寧、國美,你會發現人其他柜臺的人員也許都在串門、閑聊天、玩手機,但宋仲基代言X7的vivo前面層層疊疊。

5、具體說來,這些品牌跟往年不一樣了

小米不再是時髦的代名詞,當時模仿它營銷方式的很多手機廠商現在都在和它做切割;

誰來接棒?現在看來貌似是以華為為代表的重視精神層面溝通的“人文營銷”;

vivo、OPPO年年賣得非常火,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渠道的勝利,它在過去五年、乃至于功能機時代已經把線下渠道完全布上。


Tags: 手機廠商

文章來源:http://www.itopmarketing.com/index.php/News/show/i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