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效合一”這事兒靠譜么?

分類:營銷 時間:2016-10-10

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數字廣告領域開始流傳一個詞兒,叫“品效合一”,意思是說,在做品牌宣傳的同時,也要獲得足夠的直接客戶。打個比方,在直播全國勞動模特表彰大會時,旁邊同時開售勞模同款T恤衫。從思路上來看,這事兒多少顯得有點兒急功近利,值得好好聊一聊。

要討論品效合一這個話題,先得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品”,什么是“效”。對此,還是要扯一扯我熟悉的舊時江湖藝人。以前,不論說相聲的、賣野藥的、變戲法的,這些江湖行當在業務運營中都有著清晰的節奏感:他們把業務流程分為“圓粘子”和“置杵”兩個階段:

所謂“圓粘子”,就是招攬顧客,讓更多的人圍攏過來看。

所謂“置杵”,就是要錢,想盡辦法把圍觀的群眾轉化成付費用戶。

撂過地的讀者(估計這樣的讀者比例不高)都知道,這兩個階段的目的和手段,是截然不同的。

圓粘子這個過程,可以對應于品牌廣告,英文叫做“Brand Awareness”。計算廣告奠基人Andrei Broder的解釋對品牌廣告的目的有過明確的論述,總結一下他的意思,品牌廣告的目的是“創造獨特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升長期的轉化率與毛利率”。

其實,上面的前半句說的還是方法,后半句才是目的,我們掰開揉碎解釋一下。首先,提高長期的轉化率,并不是說廣告在當前就沒有效果,而是說效果的影響需要足夠持久;而提高毛利率,說的是廣告活動的目標應該是相對競品產生溢價空間,而不是通過折扣獲得銷量。關于確立品牌形象以提高毛利率的例子,大家可以參考“”一文。

上面這張圖,就是典型的品牌廣告創意。讀者可以看出,創意中并沒有任何介紹產品具體信息的成分,只有一位能引起注目和記憶的女士形象。看到這幅廣告的人,也就順帶記住了“ROLEX”這個品牌,以及其逼格十足的品牌調性。如果將來有一天選擇高檔手表時,選擇這個牌子的幾率就會提高。

在傳統廣告時代,品牌廣告的方法體系就比較成熟了,而其中最成功的重要的先驅與實踐者,就是寶潔。直到今天,像加多寶這類成功的品牌廣告案例,我認為仍然脫不出寶潔的方法論。

到了數字時代,品牌廣告又遇到了兩個新問題,即“如何選擇受眾”和“如何量化評估效果”。倒不是說這兩個問題在傳統媒體不存在,只不過那時候這兩點都沒有可行的手段,即使想了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急也沒啥用。舊時江湖藝人圓粘子時,只根據地理簧(地域定向)、水火簧(收入水平定向)等做初步篩選,目的只是為了把那些完全不可能上鉤的人排除掉;同樣的道理,品牌廣告的受眾選擇,也應該是“排除完全不可能的人”,而非“找到最可能的人”。舉個例子,宣傳化妝品,應該面向所有青年女性;而宣傳汽車,應該面向所有有付費能力的人。

至于數字時代應該如何評估品牌廣告效果,則一直是業界沒有解決的問題。如果仍然采用傳統廣告的受眾觸達、美譽度等,實際上并沒有用到數字廣告特點,也算不上什么新方法。在筆者看來,相比品效合一,先把品牌廣告本身在數自然時代的特點和優化目標搞透徹,才是當務之急的事兒。

置杵這個過程,可以對應于效果廣告,英文叫做“Direct Response”,準確地說,這應該叫做直接效果廣告(特別注意“直接”這個詞)。直接效果廣告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馬上或短期內(Andrei的話是“now or soon”)的用戶轉化行動。

上面這張圖的優惠券,是典型的直接效果廣告創意。諸位想想,優惠券往往都有“限某年某月前使用”的要求,而非常生動地詮釋了效果廣告追求“now or soon”的轉化的基本目的。

直接效果廣告的受眾選擇思路,跟品牌廣告就不一樣了。既然都要置杵了,那就要盡可能選出那些可能馬上掏錢的客戶。在舊時的地上,賣大力丸的通過觀察、交流、使用等多種手段,可以靠經驗相當精準地把這些粘子找出來;在今天的互聯網上,我們靠的是偷偷看用戶最近買過啥、搜過啥以找到短期內的轉化人群。再說說上面的例子,要馬上賣出化妝品,應該面向那些最近搜索過相關詞或瀏覽過相關商品的人;要馬上賣出汽車,最靠譜的是跟北京市公安局搖號網站做數據合作。

把“品”和“效”的目的在具體的某次廣告活動上分開,清晰有步驟地達到宣傳目標,是重要的營銷方法論。當然,你可以說,圓粘子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置杵啊,那不還是品效合一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確實沒法抬杠。不過這樣的說法,就把某一次具體廣告活動的目標庸俗化了,跟某健康媒體說的“堅持每天一杯熱牛奶九十年,一定能活過九十歲”是一個路數。

品和效是不同的廣告目的,在今天看來,這兩個目標并沒有現實可以合一的基礎。本來嘛,我們前面說了,品本身應該怎么衡量,都還沒有搞清楚,跟效合在一起,又怎么合呢?如果非要合,十有八九變成了數注冊數、轉化數這樣簡單粗暴的邏輯。而品牌廣告產生的長期效果,既難以歸因到具體的展示上,又因為周期過長無法作為結算依據,“合一”只能是個美好的理想。

拿一個保險廣告主來看,上面的兩幅圖,分別是其在進行品牌宣傳和直接效果時采用的不同創意。很顯然,把創意由前者變成后者,直接效果毫無疑問會提高,但是在宣傳品牌特質,追求長期轉化率方面就未必理想了。說到這里讀者應該明白我們的意思了:品牌廣告用數字化手段來評價效果當然無可非議,不過把廣告活動的目的用帶來多少直接線索來衡量,并朝著這個方向優化,就是南轅北轍了。

還要再說說,從市場實際情況來看,“品效合一”這個概念的產生,并非來自于品牌廣告實效化,而是來自于效果廣告效果不夠時的新托辭,這個過程,您聽我慢慢道來。

品效合一這個概念大行其道之前,中國的數字廣告市場經歷了一個把直接效果神圣化的階段。媒體數字化了,這回銷售可撒了歡了,對客戶承諾一個高的效果,廣告就好賣了,這個位置一萬點擊,一個點擊一塊,簽合同吧!簽完合同一看,只有八千點擊,只好偷偷補上兩千。補完了一結案,客戶覺得效果差,要求點擊單價降到八毛。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那下次只好把點擊承諾提到一萬二。如此周而復始。到后來,客戶也煩了,別跟我扯點擊了,你就告訴我投完了有幾個銷售線索吧,五百一個,干不干?那也得干哪!還好我國刷單的第三產業相當發達。到了大量媒體充斥著高科技手段刷來的量,sales leads也已經九成為人造的今天,這樣的惡性循環之路,其實已經走不太下去了,還能怎么辦呢?

別忙,讓我們祭出翻天印——品效合一!說句大白話吧:甲方爺,您要求的效果太離譜了,雖說是我承諾的,我也實在編不出來了。這么著吧,我們沒功勞也有苦勞,效果不夠,曝光來湊,您就抬抬手,別光數那幾個轉化,也算上這么些展示,一個算效,一個算品,好歹把帳結了就得了!

不能再說了,再說就傷人太眾了。筆者不是道德上的潔癖患者,也不反對諸位在面對客戶時口吐白沫地翻云覆雨。不過,作為嚴肅的自媒體,我們還是要給大家提個醒兒,糊弄人可以,但最好不要糊弄自己,自己給自己使一個絆子,就有點兒可笑了。


Tags: 網絡營銷

文章來源:http://zhuanlan.51cto.com/art/201610/518468.htm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