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新政出臺,中國未來移動出行將如何發展?

分類:設計 時間:2016-10-12

中國社會的人口流動性越來越高,沿襲至今的地域遷移限制和人口低流動正在被改變。城市化進程迫使根深蒂固的戶口制度發生改變。中國現任領導班子近期計劃打造三個超級城市,每個城市覆蓋方圓 100多公里的區域。該計劃的愿景是圍繞現有的城市中心打造生活和工作的衛星城,在合理的時間內實現通勤。上海和北京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可以為中國未來一體化交通出行提供借鑒。

在經歷了十年的慘淡光景后,2003年開始,中國的汽車市場快速發展,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車輛銷售市場。雖然汽車銷售取得了顯著增長,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有限的可耕土地決定了中國的交通出行戰略不同于北美和西歐。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其他人口眾多的新興經濟體中,未來出行會受以下五大因素的影響:

1. 大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其他居住和就業特征

2. 全球和本土能源資源和政策

3. 推動個人出行和公共交通的硬件和軟件發展

4. 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政策和關注點

5. 日益增長的上中產消費群體,消費習慣成熟,支付能力足以承擔高品質汽車和出行服務

在美國,平均每戶家庭擁有1.8輛汽車,但中國的移動出行不會也不可能實現如此規模的發展。因為如果這樣的話,中國將有11億輛汽車行駛在公路上。人口、土地限制、單一的沿海經濟發展模式、居住生活方式以及我們在本文中將要討論的其他因素將決定中國在其獨特的出行市場格局中的發展趨勢。

中國城市化和移動出行趨勢的國情特點會對現有的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汽車初創企業、政府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以及可能參與出行未來的其它企業或機構產生一系列的重要影響。個人交通和貨物運輸正在經歷巨大轉變,新的服務導向成為企業戰略核心,而新興參與者扮演著重要角色,向主導汽車行業長達百年的傳統參與者發出挑戰。若想在未來實現盈利增長,需要回答四個關鍵問題:移動出行的驅動力是什么?如何擁有和獲取個人交通和大眾出行裝置?如何駕駛以及駕乘者如何打發路上時間?

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些全球共同的特征,以及中國等大型市場的一些獨特的本土特征。

政府規劃對未來出行的影響

雖然中國政府明確承諾將中國外向型經濟轉為以家庭消費為主導的內生型經濟模式,但是所有重大的官方計劃(包括十三五規劃、中國2025戰略、一帶一路以及巨型城市計劃)都還是將大規模集中規劃的基礎設施項目作為關注重點。長久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對基礎設施項目情有獨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譬如三峽工程、大型機場、南水北調以及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依然是GDP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國有企業則是投資的主力軍。十三五(2015-2020)規劃將國家推動和出資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地鐵和輕軌的建設將進一步發展,雖然中國的地鐵和輕軌網絡已然十分龐大。

在中國,大多數的城市政府職能部門都會參與市政規劃流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以下三個方面對未來出行十分重要。

首先,一些預計覆蓋城中心和衛星城的城市,是以高密度的生活居住方式而非分散的郊區居住模式來設計的。從理論上講,在這種模式中出行需求會有所降低,但由于核心城市的人口分散至新的衛星城,大量通勤就成為常態。德勤的近期調研顯示,在一二線城市,60%以上的受訪者每個工作日的通勤時間均會超過1小時。

其次,公共交通規劃是每項規劃的重要部分,縱橫交錯的地鐵和輕軌網絡連接著城市重要的核心區和城市副中心。德勤調研顯示,僅有22%的受訪者以私家車作為通勤工具,而近55%的受訪者依賴地鐵和公交。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隧道挖掘機”,以極快的速度建設地鐵、地下商場和停車設施。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這些大型城市綜合體是計劃建成低碳排放包括零碳城市,以實現環境治理的政治目標。項目環境評價要符合中央關于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一系列積極的舉措,不僅是要抑制和降低整體的碳排放與能源消耗,而且亦要減少人均能源消耗、進口石化燃料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那就是所有公共和個人交通裝置的電氣化將成為中國總體發展項目的重中之重,這將引導政府監管和投資的走向。

消費者對電動汽車興趣有限

因而中國注定會成為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電動汽車經濟體,而且是全球電氣化出行的重要測試場。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勘探陸地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但并未取得顯著成績,而老牌勝利油田的儲備也所剩無幾。原油進口不僅危及貿易順差,而且可能構成國家安全隱患。長期以來,中國都在努力控制海外的大型石油資源,當前南海的緊張局勢也與中國尋求原油安全密切相關。此外中國也在開展減碳運動。

全面推進出行電氣化是政府的一項頭等要務,包括大規模發展高鐵(主要利用電力推動)來降低飛機使用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和私家車輛的電氣化。十三五規劃和2025年前的每項生產能力和技術發展計劃均將電動汽車列入頭等要務。中國意在發展電動汽車的綜合能力,不僅是為了解決國內問題,亦是為了在重要部件、組件系統和裝配車輛的出口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從當前的資源和能力角度來看,中國有極大的優勢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是能源儲存所需的鋰和其他稀土、以及高密度磁鐵、高效顯示器以及對電動汽車至關重要的其他控制和制動器的主導供應商。為了響應政府對生產電動汽車的鼓勵,大型中國制造商和中國合資企業中的外國品牌紛紛引入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或積極研發相關產品。電氣化運動已使一些電池制造商、互聯網平臺供應商和IT設備制造商加入到出行競爭中。

但從中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則是另一番景象。我們調查了近1,500名生活在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專業人士,60%的受訪者擁有一輛或多輛汽車,但是僅有2%的車主購買了電動汽車,56%的受訪者考慮過電動汽車但是未曾購買。剩余的42%甚至從未考慮過電動汽車。在電動汽車所有者中(調查抽樣了29名受訪者),對電動汽車最不滿意的方面來自可行駛里程和充電時間。超過60%的電動汽車所有者在家里為汽車充電。可行駛里程的限制以及缺少充電設施是選擇是否使用電動汽車的決定因素。在考慮過但并未購買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37%將可駕駛里程,32%將充電設施可獲取性或充電時間作為不購買的主要原因。在從未考慮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67%將可駕駛里程作為主要原因,另有74%和53%將充電設施可獲取性或充電時間作為主要原因。

中央和地方政府亦在左右購買者的選擇,包括牌照限制、補貼、消費稅以及區域限制。然而,雖然對空氣污染的擔憂在中國的社會調查中高居榜首,但是這些擔憂以及政府與之相關的激勵對提升消費者興趣的影響有限。在當前電動汽車所有者中,37%確實表示獲得免費牌照十分重要。然而,在考慮過但未曾購買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僅有5%表示免費牌照是個考慮因素。但是,電動汽車的未來依然充滿潛力。被問及下一輛汽車的購買意向時,8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當前的擔憂得到解決,或者電動汽車更受歡迎并且進行了更多的路面測試時,他們也會考慮電動汽車。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是電動汽車的第一批使用者和主要購買者。國內制造商的首批純電動車輛是公共汽車而非私家車輛,由政府購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電動汽車的生產增長迅速,有報道稱銷售量亦在上升。不過,有些數據問題不好理解。舉例來說,銷售和注冊數據的增長遠遠低于生產數量。

Source: CAAM, J Capital

駕駛之外的其他活動將創造服務機會

除車輛所有權的選擇外,圍繞車輛使用權的選擇也會帶來多種可能。城市發展規劃顯示,大量人口可能沿衛星城之間的關鍵交通連接線流動,或在傳統的市中心流動。這表明個人車輛將逐漸用于每日的短途和最后一公里之用,而大中型的公共交通車輛以及拼車和專車服務則會在遠程出行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二十年里,中國的生活與出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許多方面已經類似于預測中未來巨型城市的生活方式。在我們的調查中,88%的受訪者處于職業發展的早期階段(20-35歲),45%的受訪者擁有一輛汽車,15%的受訪者擁有兩輛汽車。在工作日,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往返于家和工作場所之間,31%的通勤時間在30分鐘到60分鐘之間,28%的通勤時間在60分鐘到90分鐘之間,20%的通勤時間達至2小時。在這些受訪者中,54%選擇公共交通(地鐵或者公共汽車),僅有17%的受訪者駕乘自有車輛,這一比例略高于使用滴滴出行、易到或優步的通勤人數(14%)。近61%的汽車擁有者不考慮賣掉自有車輛,但是預期在未來會減少自有車輛的使用。近11%的汽車擁有者考慮賣掉自有車輛。

這些車輛使用模式對硬件制造商和服務供應商來說意義重大,關系到出行者如何打發路上時間以及出行帶來何種體驗。德勤調查顯示,汽車所有者期望在未來減少開車,日常開車上班的人數僅占相對較小比例,通勤者的興趣轉向互聯、娛樂、購物以及支持全新商業模式的其他方面。事實上,通勤者更希望能在駕駛之外做點其他事情,這是另類出行逐漸來代替私家車用于平日通勤的原因。

如果不開車,駕乘者的時間會或多或少地平均用在聽音樂、玩手機、閑看窗外風景或與其他乘客聊天。56%的受訪者擁有智能手機超過5年,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每日要花2至4個小時使用智能手機,主要是瀏覽社交媒體。近10%的受訪者每日使用智能手機12個小時。82%的受訪者瀏覽社交媒體,50%的受訪者使用移動支付進行采購或付費。在出行時,94%的受訪者使用導航服務,但超過50%的受訪者亦使用社交媒體及娛樂游戲軟件。

雖然與互聯相關的活動在出行中十分重要,但是超過72%的汽車所有者并未使用汽車互聯,或者是在出行中并不關注互聯,或是僅使用智能手機。事實上,6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并不需要車輛互聯或者并不關心。這就意味著,未來的成功互聯有可能繼續以個人智能手機和蜂窩網絡為中心,甚至于導航服務亦是如此。智能手機裝置、平臺和服務的現有參與者注定是移動互聯的主導參與者。出行及車輛裝置和服務需要與之融合才能得以繁榮發展。

我們在此文中想要闡述的是,個人交通工具未來在硬件上與其他市場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會更快走向電氣化。駕駛之外的其他活動將創造服務機會,使新的互聯和娛樂產品以及替代使用家庭汽車的出行方式(包括拼車、穿梭巴士以及公共交通工具)成為可能。

從制度上看,具有強烈鮮明的中國特色。經濟能力強的消費者將繼續購買汽車,而且比較注重品牌、舒適度、便利性、安全和身份,即使他們對于新興科技帶來的特性,如車載互聯和自動駕駛的關注略有不同。但是,他們在使用車輛方面會有明顯差異,更加融入綜合的出行體系中,這將成為中國當前城市化出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來源:FT中文網


Tags: 打車應用 智能手機 移動設計

文章來源: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9311.shtm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