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應憂心軟銀1000億美元科技基金?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4

網易科技訊10月21日消息,軟銀最近宣布牽頭創立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的全球科技基金,對此金融時報撰文稱,硅谷應當為軟銀的科技野心感到擔憂,后者最新的舉動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引發震蕩。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這原來被認為會是硅谷泡沫破滅的一年。2015年年中市場發生大震蕩,今年年初也再一次出現巨大波動,預示著金融危機以來幾乎不可阻斷的向上攀爬過程要花上句號。科技創投領域收緊銀根,等待似乎無可避免的審判。

市場動蕩引發的影響最終被證明并沒有人們所渲染的那么嚴重。誠然,部分以為自己的估值會隨著每一輪新融資的進行而節節攀升的私有公司,不得不忍受貶值融資的恥辱。與此同時,風險投資者們開始變得謹慎起來,在評估標的時又重新關注起最古老的一項經濟指標:正現金流。

不過,任何的市場回撤總能得到充裕的資金的緩沖。資金持續不斷地涌入風投領域,中國投資者和主權財富基金充當沖鋒角色。

沙特阿拉伯6月對Uber的35億美元直接投資便是最顯而易見的例證——它也表明投資少數正成為最新科技浪潮大贏家的公司正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隨著軟銀計劃籌集規模高達1000億美元的科技基金的消息的傳出,該現象面臨著被推向極點的風險。軟銀籌劃的基金主要針對中東地區的國家,意在讓它們繼續在石油產業以外進行產業多元化:據知情人士透露,軟銀和沙特阿拉伯將分別投入250億美元和450億美元,除此之外,卡塔爾也在就參與投資進行談判。預計其它的國家未來也將跟進。

可供利用的龐大現金池并不只有這些。數家美國科技巨頭將上千億美元放在它們的海外賬戶上。這些錢目前幾乎全都只能通過低風險投資得到微乎其微的回報——例如,在微軟109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中,83%是美國財政部和其它美國機構發行的票據。

這些大公司短期內似乎不大可能能夠享受到免稅期來降低遣返海外資金的成本。部分公司已經在設法通過戰略投資來在其它地區建立合作關系——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就是,蘋果今年早些時候向滴滴出行投資10億美元。憑借從倫敦管理的新海外基金,軟銀對于部分科技巨頭來說會是自然而然的合作伙伴。

難怪硅谷的風險投資者在上周軟銀創立巨額科技基金的消息傳出后會那么震驚。他們本來就已經面臨被底下截取最有潛力的早期階段投資的天使投資者的蠶食,如今他們在“增長”階段投資上也面臨著資本浪潮的沖擊。

然而,軟銀新基金本身的規模就證明這一點并不屬實。在高增長機會并不充裕的時期,在傳統風投上投入那么多的資金完全是不可能的。

如果該基金的經理按照每年投出200億美元的步伐進行投資(像這樣的基金通常都分五年去進行投資),那他們的“火力”幾乎達到美國整個風投行業的兩倍。美國風投行業在過去的十年間平均每年籌資230億美元。

基金的選項

對于軟銀的新基金來說,由于要投入使用的資金如此之多,早早開始參與最有希望的那些增長機會也將會非常困難。軟銀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次投資是16年前對阿里巴巴的2000萬美元初始投資。其新基金的經歷將不會有時間去像那一筆投資那樣從頭開始培育關系,即便他們擁有啟動這種小規模投資的眼光。

對于該基金而言,顯而易見的一個選項將會是將注意力轉向為數字經濟建造基礎設施——這是投資部署移動網絡的軟銀再熟悉不過的事情。要是該基金無法從增長機會中獲得巨額回報,那它將需要使用杠桿。

該基金的結構顯然對軟銀有利,畢竟該公司因自2013年收購美國移動運營商Sprint以來大量借貸而遭到資本市場的強烈質疑:為經營公司資產負債表減輕負擔,將自己變成私募股權投資者,明顯是更好的選擇。

通過杠桿,該基金的1000億美元資產可能最終會產生4000億美元“火力”那樣的效果,令其成為科技投資領域真正的巨獸。不管怎么樣,軟銀最新的舉動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引發震蕩。(皓慧)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道 責任編輯:王真_NT5228


Tags: 軟銀 基金

文章來源:http://tech.163.com/16/1022/11/C3VSIT7800097U7R.ht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