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醉心于成功學,還不如研究一下“失敗學”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4

本文出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bofanstime),伯凡時間是商業評論家、冬吳相對論靈魂人物吳伯凡的官方微信號,內容涵蓋商業、哲學與人文。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市面上開始流行“成功學”這個概念。我至今不知道成功學究竟是中國自創的一種所謂學問,還是這個概念是早已在西方流行多年的自助式的、勵志式的暢銷書在中國的變種。

我至今不知道成功學的英文是什么,我們的方塊字造這種新學科特別方便,我甚至見過一門學問叫“團結學”,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總之各種“學”充斥著社會。

成功學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典型的偽社會科學和偽人文科學的一種。偽科學有幾個特點,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它雖然被稱為學,但是你學起來一點都不費勁,只用聽幾句話,很快你就能知道這門學科的綱領。

而且,你能很快把這些所謂的原理進行應用,得出的結果往往似是而非。你如果愿意相信,就越看越像;如果你不相信,就漏洞百出。比如星相學,還有現在特別流行的星座,都帶有很強的娛樂性,順應我們這個時代既不愿意動腦子,又希望能掌握這個世界基本規律的這種所謂求知風氣。

我記得李敖講過他自己關于星座的故事。因為李敖是名人,那些星座學家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超,喜歡對名人的性格、星座進行深入的分析,李敖也不能幸免。后來,李敖的姐姐在與他分隔幾十年之后到臺灣去探親,同時給李敖拿了一個小本子,這是他姐姐對李敖從出生一直到十幾歲的一個詳細記錄。李敖一看,懵了——他自己公之于世的出生日期竟然是錯的。

他當時感嘆說,所有星座學家對他的分析頃刻之間全部崩盤。但是,李敖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當他以為自己是雙魚座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很多的性格的確很像雙魚座性格的人;后來他知道自己不是雙魚座而是白羊座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也很像白羊座。

當然,偽科學還有一個自圓機制。比如星相學都會告訴你,你的上升星座是什么,這樣就能解釋了。總之,這種偽科學是一種娛樂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和社交,是不能拿它太當真的。

成功學的主要功能也是娛樂和社交。它的娛樂功能是當你看成功學的書,聽成功學的演講的時候,會覺得很爽,會有類似被注射嗎啡的興奮感,讓人熱血沸騰——“我是最棒的”、“我就要成功”、“我馬上就要成功”、“我的小目標一個億就能實現”。 但是一旦合上這本書,或者從這個演講中走出來,世界仍然是那個世界,不過就像喝了一頓酒之后酒醒了的狀態,剛剛看過成功學的那些感受馬上就不存在了。

除此之外,成功學有一個很好的社交功能,其中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識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進行社交的。類似于英國人談天氣。全英國人都不是氣象學家,但是他們最愛談的就是天氣。

當兩個人談到天氣的時候,這兩個人興趣的最小公倍數是兩個人的興趣底線,他們借助關于今天天氣的這個信息進行談論、探討的主要功能就是社交。如今,在我們的微信朋友圈中總能看到有人轉發關于“成功學”、“養生學”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主要功能也是為了社交。

你會發現在微博中,這種養生、成功學的文章數量都要比微信朋友圈中的低,這些成功學的主要功能除了娛樂就是社交,它是飯桌上的知識,重要的不在于談論什么,重要的是因為談論這個事情,我們一下子能找到某種共同點,這種共同點又不觸及個人隱私,同時又好像能調動我們每個人的興趣,大家在這些信息點和知識點上能夠形成某種親近感。就像我們在飯桌上談論物價的問題、美國大選的問題,這些都不算實質性的經濟知識和政治知識。

如果我們把成功學做這樣的定位:其主要功能是娛樂和社交,我們就會覺得其實他們也沒有什么害處——還是有用處的。但是所有的垃圾都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如果我們非要把小孩用的玩具槍拿到戰場上去殺敵的話,那問題就大了。

今天要談論的話題還真不是成功學,我覺得有一門學問——它不一定叫什么學,但是它是和成功有關的一個話題,特別值得研究。它不是用來娛樂也不是用來社交的,它是用來反省我們自己的,我們暫且把這種學問叫“失敗學”,我覺得研究失敗學要比研究成功學有意思得多。

我們都知道,成功是多因一果的。成功是一個結果,導致成功的原因多種多樣,多到我們完全不知道這些原因有多少。有顯因,有隱因,多個原因合成之后又共同構成了一個原因,所以我們通常把這稱為“原因包”——一個大的“包裹”。

“包裹”里到底裝了哪些東西我們自己都是不清楚的,但是結果只有一個——成功。這個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歸因謬誤”當中——既然成功是一個已經確定的結果,比如馬云成了首富,那么是什么導致馬云成功的,你可以隨意在“原因包”中挑出一個原因,然后說:因為“那樣”,所以他成功了。

當我們從這個巨大的——大到我們不知道有多大,大到我們不知道里面到底裝了哪些東西,大到我們看到了那些顯而易見的,卻還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我們還并沒有看見東西的這樣一個“包裹”中,挑出一個原因,最后說出:“因為‘這樣’,所以成功”——幾乎成功學都是這樣一個套路。

成功學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去場景化、去時間化。我們通常說事物處于三維的空間之中,就是所謂的3D世界中,但是事物還有一個經常被我們忽略的維度就是時間維度,所以事物所處的維度至少是四維的。如果前面三個維度都一樣,只是時間的維度不一樣,最后的結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像如果讓現在的馬云、曹德旺、宗慶后們再復制一次自己,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場景、時間的維度都發生了變化,哪怕其他條件完全不走樣的復制,但時間不能復制。

所以,所謂的成功學在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娛樂的功能——可以編成電視劇、電影,讓我們看起來很亢奮,讓我們在別人的成功故事里虛擬性的體驗一把虛假的成功,就像我們玩電子游戲一樣——我們在玩游戲的時候也是熱血沸騰、血脈噴張,但是一停電,什么都沒有了。

但是研究失敗、總結失敗,和研究、總結成功就不一樣。除了失敗不太具有娛樂性,也不具有社交性——大家不可能在餐桌上講自己和別人的失敗的故事。 失敗除了不具有社交性和娛樂性以外,它和成功很不一樣的是,雖然失敗也是多因一果,但是任何一個失敗的因都可以說是最終失敗的果:隨便從“失敗包”中拿出一個原因都會導致失敗。

這就像是一個木桶,所有的地方都嚴嚴實實,但是只要有一個小小的洞,這桶水最終肯定就沒有了。所以古人把我們性格上、行為上的漏洞、缺陷比喻為渡海浮囊——就是一個很大的袋子,里面嚴嚴實實裝滿了氣,人們把這個袋子系在腰上,充當救生圈的功能,這個渡海浮囊不管有多嚴實,只要用針扎一下,靠他渡海的人立即就會被淹死。

我們在總結一個失敗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因為一個事情、某一個缺陷導致整體的失敗。

用邏輯學的話說,在成功的巨大的“原因包”中,每一個單個的原因,都不構成結果的充分條件;但是在失敗的“包裹”中,任何一個單個的原因,都足以成為失敗的充分條件。

所以,成功是由許許多多的原因——有客觀的原因、主觀的原因、我們意識得到的主觀原因、我們意識不到的主觀原因……共同釀成的一個結果,只是有其中的哪一點或者哪幾點都不足以構成成功,所以研究、總結、還原成功的結果是沒有太大價值的。

但是失敗不一樣。有一句話叫“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就是單個的行為是成事不足的,但是單個的行為如果出現問題,敗事是綽綽有余的。有一句話“妨礙我們達到目標,讓我們在達到目標的途中疲憊不堪、疼痛難忍的往往不是眼前的這座大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一個小小的缺陷,足以毀滅全局。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克倫威爾當年威風凜凜,他一跺腳整個英倫三島都要震顫,但是當他的腎里有一個小小的石頭悄悄形成的時候,整個人就垮下去了——他最后死于腎結石。

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行為上的缺失,有時就像人的器官中一個小小的病變,就像腎臟中的一顆小小的石子,足以毀滅全局。

我們不能說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就能成功,成功學在本質上是沒有用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一個又一個的案例當中,發現某些致命的、一定會導致失敗的錯誤和缺陷。

前一段時間和一群正在創業的年輕人座談,其中有好幾個人都問我,能不能給他們推薦一兩本能夠指導他們走向創業成功的書。我說,如果你真的想成功的話,必須要完成一個思維模式的轉變—— 所謂成功者,是在失敗大網中的漏網之魚。 你時時刻刻都在遭遇種種威脅、挫敗,你不要奔著成功去——在創業的時候,你如果奔著所謂的成功前進的話,你如果遇到挫折、阻礙、飛來橫禍,你會立即陷入沮喪當中。

我們應該換一種思路:實際上并不存在著一些路是失敗之路、有一些路是成功之路這樣的說法,自以為找到了那個成功之路就能通向成功是錯誤的。 世界上所有的路都遍布著明槍暗箭、種種陷阱,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都面臨著相類似的危險。

只有這樣,當那些負面的東西,你很不愿意碰到的、心理上很抵觸的事情突然出現的時候,你才能把它當成是一種常態。就像你在熱帶叢林當中,找到了一條出路,但是你應該時刻意識到,這里會有毒蛇、蝎子、猛獸、毒氣、瘴氣、陷阱等,當你以這樣的心態看你眼下的創業的時候,你就不會慌張,不會茫然無措。

我們可以再換一個比喻:創業,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一種越獄。回想一下《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其實這也是一部創業史,從一開始就被關進來,也別去想去講什么道理—— 創業就是被投進了一個監獄,現在抱怨、尋求公正一點用都沒有,你要面臨的真實的任務就是想辦法,如何才能從這里逃出去,問題在于用多長時間。

在監獄里,看上去做的每件事都是沒有意義的,感覺自己是在白干,是在受折磨;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肖申克的救贖》快到結尾的時候,你發現他做的每件事都是有意義的,所以創業就是越獄,就是救贖,就是這東西已經歸別人了,現在你怎么想辦法用各種各樣的努力把東西給“贖”出來。 所以失敗是常態,成功是被“贖”出來的,所謂創業成功,就是在一個叫做“失敗”的監獄里如何越獄。

美國人常愛講“美國夢”,1995年美國有兩部電影形成了巨大的競爭,他們最后都在爭奪奧斯卡獎,最終的結果是《阿甘正傳》勝出,《肖申克的救贖》失敗。這個結果特別有象征意義,《阿甘正傳》就是一個成功故事,就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故事。

我們明知道那是一個非常認真地在搞笑的電影,電影里用了很多的手段,讓你覺得阿甘是在現實當中存在的一個人物——肯尼迪接見過他,尼克松的水門事件是他揭穿的,他參加過越戰,還到中國和莊則棟打過乒乓球,但是大家知道,那是完全虛構的一個成功故事。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很好,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它弘揚了正能量。至少讓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體驗到了什么是美國夢。這是一個成功故事,最終在評獎的時候,它也成功了。

而《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倒霉的故事,當然最后的結局也可以說是成功的,但其實不過是回到了原點。安迪在投入監獄之前,他是一個成功的銀行家,盡管他最后從監獄里出來,也頂多是回到了原點,所以不能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成功的故事。

但是這兩部電影后來的命運很有意思:《阿甘正傳》在大火一把之后,逐漸被大家淡忘,被大家看輕,甚至被大家調侃;但是《肖申克的救贖》在沖刺奧斯卡獎失敗之后,它的價值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承認,直到今天,它被公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好的十部電影之一。

這兩部電影都和美國夢有關,和夢想有關,也和創業有關。阿甘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創業史——從一個弱智兒變成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的過程;而肖申克的救贖也是一部創業史,整部電影看上去,又好像不是在創業。

如果今天的創業者,要看一部和創業有關的電影,我們可以推薦很多,我們甚至可以推薦以Facebook創業過程為素材的那部電影《社交網絡》,但是我覺得最好的創業電影,還是《肖申克的救贖》。 因為它講的不是成功學,它講的是失敗學,或者說如何從巨大的失敗當中,一步步將自己救贖出來,在一個失敗的天羅地網當中,如何成為一條“漏網之魚”。


Tags: 成功學 創業

文章來源:http://36kr.com/p/5054805.html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