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李澤湘:深圳創新根基是有產業技術核心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5

10月24日上午消息,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大疆創新 董事長李澤湘發表演講,他談到了目前在機器人和創新領域,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講訴了大疆等深圳知名創新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原因。

李澤湘現任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但同時他也是以創新知名的 大疆創新 、李群自動化等企業的創始人的恩師,目前擔任 大疆創新 董事長,李群自動化創始人,是中國目前產學研結合轉換最成功的學者之一。

李澤湘說,深圳沒有高校也沒有研究,之所以能夠成為quot;中國硅谷quot;,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quot;解決了產業轉型升級過程當中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問題quot;.

這位 大疆創新 創始人汪滔的恩師還回憶稱,當時在課上汪滔等想做一款無人飛機或者直升機的控制器,但那時候只有3千元的經費,如果按照現在的無人機研究動輒幾十個人百萬美元以上的標準,根本看不到希望。但因為汪滔對無人機非常喜歡,并且利用深圳的產業和創新環境,快速做出了幾個無人機飛行和直升機的控制器,并通過賣出幾款控制器給其他發燒友彌補一下自己經費的不足,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大疆DJI.

不過,李澤湘也強調,產學研轉換的核心在于人才,首先要把人才問題做好。

以下為李澤湘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發言(小標題為后添加):

很高興來到世界機器人大會,兩年前這個會議剛組織的時候我完全很難想像今天會有這樣一個受到普通老百姓關注的情況。很多人都在問我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我們不缺市場、不缺金錢,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我說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才,人才的后面實際上是教育,尤其是機器人的教育融合了工程、科學、藝術與人文,這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真正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會議才能真正說得上是世界機器人大會。

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小團隊在這方面的探索,就是以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來推動教育、科研的思路。

回溯機器人學習研究歷史

昨天我到前面的展廳看了一下,現在看到了很多教育的機器人。如果三十多年前我能夠有這樣一些東西的話,也許我會走一條不同的學習掌握機器人知識的道路。但是歷史很難重新改變,所以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樣走上這條路的。

那個時候是1982年,CMU機器人研究所剛剛成立,我上了一門機器人的課。大家也都知道,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文革,以前幾乎是沒有學過什么東西,動手不行是我們最大的短板,我們對工程意識沒有什么概念,我們以前的基礎也只是停留在考試的階段。

那門課我上得很痛苦,幾乎放棄了對機器人的學習。后面我到伯克利去讀研究生也選擇學控制,還是不想學機器人,但是一個很湊巧的機會就是要建立一個機器人項目,我是當時唯一見過機器人的人。后來我的老板說你能不能幫我把伯克利機器人的Seminar研究生組織起來,所以我開始組織講課,但還是對這些東西理解不到位。大家知道如果實際物理不行可以用理論物理彌補,伯克利又有很好的數學基礎,我就學了一些數學的課程,然后用它來彌補我的短處,所以就是這樣開始的。

機器人工業發展思路

我想和大家講一講理論機器人,這些東西在今天的機器人研究方面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然后就是怎么把科研和產業結合起來,怎么把這樣的模式推廣到我們現在的工程和教育里面,然后圍繞它來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這是幾個基本的思路。

我們都知道,大學里面我們學的最多的就是微積分,而且是建立在歐式空間上面的微積分。微積分出來之后大家也覺得沒有什么用,最后是巴黎高工的校長首先把它引用到了工程領域,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工程問題經過近似講話以后都變成了歐式空間里面的一個優化問題。

世界上所有工程問題的數學模型是不是都能用歐式空間來描述?首先是在數學上面提出了數學的概念,后面的Herman不僅是對伯克利的數學和微分幾何起到了非常奠基性的作用,同時也影響了學工程的一大批學生,Jerry Marston就是數學和工程的橋梁,這是微分流行的最大突破。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跟我們沒關系,但是機器人的這些工具出現之前已經碰到了這些問題,包括機構學的鼻祖Rolly就發現了很多低負產生的運動必須要有一些特別的特點,不是普通的歐式空間能夠描述的。盡管在那種條件之下我們還不知道有這些數學,機構學也還是往前推動了很大一步。真正的一個突破性的東西,也是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哈佛大學的Roger,他是做控制的教授,首先把微分流行應用到了非線性控制里面,最后通過私人關系介紹到伯克利,我利用這些數學工具開始機器人的研究,這是我們的基本教材,然后我的師弟又把這套工具用到了三維視覺和機器學習里面。

當然,機器人領域的微分幾何理論還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名字,大家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論文工作,包括無人機方面,這些名字大家都已經熟悉了,哪些問題必須要有數學工具才能對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機器人里面到處都是鋼鐵,所以首先是鋼鐵運動學。另外就是工業機器人,要有這些數學工具,對它的認識和了解會更深刻、更簡潔,現在還有最熱門的機器手對物體如何抓取和操作的問題。再下來就是并聯機構,這個是從早期的四個平面機構到空間多自由度的并聯機構,尤其是綜合和構型等等。這是人類生物體上面很巧妙的關節,就像眼球關節,這些東西怎么才能反生,必須對它的數學模型了解透徹,這也是一大類的東西。現在汽車當中有很多的CV關節,這也是一些例子。

現在講的自動駕駛,我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叫做自動停車,這一類的問題實際上數學模型也有依賴于這一套數學工具。還有數學加工制造過程當中的工差數學表達,還有檢測的方法,現在大家看到很多工業界用的算法都是錯的,所以你就很難做到質量標準的提升,還有工匠的定位。現在我們講的不是單個的機器人,都是雙臂協調,或者是一個工作單元。

這是一個大疆馬達的自動裝配,它有多個機器人、多類傳感器構成了一個自動化的裝配單元。

我們有很多這方面的課程,大家在香港科技大學的網站上都可以看到,我就用剩下的時間講一講有了理論研究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下一步應該怎么辦,因為我們不能停留在寫一篇論文和寫一本書,這些東西很重要,但它還不是我們最終的終點。

大疆何以誕生在深圳?

今天深圳已經成為了中國最有影響的創新中心,大家都知道到底北京是中國的硅谷還是深圳是中國的硅谷。當然,爭奪這個東西沒意思,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生產出世界上最NB的產品統領這個產業的發展,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深圳是走在了前面。

大家可能會說深圳沒有高校也沒有研究,怎么能做到這里?是不是我們不用辦大學就能走到這一步?這其實是對深圳的一個誤解,因為我經歷了過去二十多年深圳的發展,深圳沒有大學是怎么完成的產業轉型升級?北大的黨委書記、深圳市的市長李子斌和香港科大的校長吳嘉偉就在北京開人大會議,通過借雞下蛋的辦法把中國的高校和香港的高校拉到深圳,提供土地和資金讓這兩個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在這里完成產業化,這個模式已經被全國很多城市復制。深港產學研基地是深圳的第二個平臺,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要解決產業轉型升級過程當中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問題,這就是控制系統這個機器人核心的東西。今天古高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運動控制公司,我們有百分之五十的市場份額,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為工業4.0下一步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很基礎的平臺。

這個例子當中我也學到了作為一個學校的老師,怎么把實驗室的東西產品化,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什么樣的學生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創新創業,這是我最大的體會。我教了一門機器人比賽的課叫做Roboka,需要把不同專業、不同年級背景的學生聚到一塊,用八個月魔鬼式的訓練讓他們從概念到設計到合作項目管理等等。為了加快速度,他們跑到華強北買電子零部件做PCB和基加工,加快整個產品迭代的節奏,所以從這門課上走出了深圳一批年輕的創業者,現在有一批這樣的企業,我覺得這是中國真正的未來。

這門課上了兩次,最后就想做一款無人飛機或者直升機的控制器。那個時候我給你的只有三千塊錢,要在國外做無人飛機研究的團隊都是幾十個人,百萬千萬美金,你根本沒有希望。但是他對這個東西非常喜歡,所以利用深圳這樣的環境快速地做出了幾個無人飛機和直升機的控制器,最后想賣幾款控制器給外面的發燒友彌補一下他學費的不足,所以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大疆的無人機獲得過國外很多著名機構的認可,也有各種各樣的媒體報道,甚至 紅杉 的主席認為這就像蘋果的二代機一樣,也是蘋果當年創業的過程。

大疆和汪滔是一個歷史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以前我的學生都會跑到美國讀博,或者到硅谷工作,今天沒有一個學生再往美國跑了。當然,他們到美國是銷售、推廣或者展開商業性的合作,所以他們要做中國的工業機器人。863那么多項目支撐都沒有搞起來,幾個學生有希望嗎?我們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最后覺得3C行業是中國的一個巨大的機會,也吸引了Frank Parker作為我們核心的團隊。

背景剛才已經講了,把以前的這些機器人公司只解決了百分之十的應用,中國有大量的應用還不能解決,所以立群是既能生產高質量的機器人,又能做系統解決方案的一個本土公司。以前吃月餅都是用手工包裝的,而且都是季節性的,有的時候招工也招不了,所以這是月餅的包裝項,產生的經濟效益是非常明顯的,現在正在整個行業進行推廣,現在已經是幾十個人的水上特斯拉公司,所以我們是從學習、研究到創業的一個模式。我們很幸運地處在了一個很好的時代,也處在一個非常獨特的環境,這就是我們在整個松山湖深圳東莞,以前這些地方是服務國外的大品牌大公司,所以今天對中國小的創業者公司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我們走過的路、犯過的錯誤不僅是對實驗室的同學有用,對中國大量想創業的大學生,對國際機器人領域想創業的大學生都需要這樣一個平臺。我們打造了一個松山湖的產業基地或者機器人產業的孵化器,希望從一個想法一步一步地帶著他走下去,這里有產業鏈、天使和創業導師的指導,也有全方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是早期大江起步的年輕人,當你想不通覺得很慘的時候還有比你更慘的人,可以在一塊互相地扶持、走過創業的艱辛道路。

今天我們的模式也在初步地被學校和地方政府接受,首先是需要解決人的問題,所以把香港科技大學摸索出來的人的培養方式和廣東工業大學開展了合作,建立了一個粵港機器人學院,一年多的時間,我覺得這個效果遠超出我們的期望,學生一個學期學的東西比他四年學的東西還要好。今年我們在招第二屆的時候,幾個學生因為進不來就在課堂上號啕大哭,每天晚上兩點鐘還在干活的一定是機器人學院的學生,所以說走出了一條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最近長沙成立了一個機器人研究院,馬上就要啟動機器人學院的模式。這是我們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做出的一些探索,希望我們的探索經驗能夠為各個地方、各個學校在人才培養、產學研一體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作用。


Tags: 機器人 創業

文章來源:http://www.chinaventure.com.cn/cmsmodel/news/detai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