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爆發,但為什么“實時公交”遲遲未火?

分類:創投 時間:2016-10-25

相似的劇本波瀾不驚:融資,燒錢,相互睥睨……“共享單車”(我并不覺得分時租賃和“共享”有什么關系,但暫且先這么叫吧)已被資本圍獵,10月13日,摩拜單車確認完成新一輪C 融資;三天前,ofo也輕松完成1.3億美元C輪融資;而毫無意外,草創伊始,玩家絕不只兩枚,近期優拜單車也宣布獲得千萬級別天使輪融資,小鳴單車同樣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完成天使輪和A輪融資。

出行領域的點滴創新,從來都會招致資本的敏銳嗅覺,共享單車是他們喜歡的故事——但它卻突然讓我想到了另一個更老的故事:相比摩拜與ofo聚光籠罩的景致, 長期被視作出行領域 最后一塊版圖 的實時公交卻并未迎來期待中的爆發 ——盡管后者有著比任何出行方式更高頻的需求和更龐大的用戶群,卻因故事乏善可陳而被媒體遺忘,而這塊版圖久未拼湊完成,也多少有些可疑。

記得投資人朱嘯虎曾在朋友圈發過狠話,“拼車,代駕戰場均在90天結束戰斗,單車共享也不會例外。”也許吧,但若無意外,速戰速決這種事絕不會發生在實時公交領域,它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對比二者的模式與路徑,也許可以一窺究竟。

共享單車的挑戰

先來看單車共享,創新足夠令人欣喜,但新生事物的演進之路,同樣需要跨越路障。

如你所知,滴滴的核心優勢,是能夠將車輛與個人——供給與需求兩端迅速匹配,除了偶爾找尋司機的不悅,隨叫隨走,這受益于平臺的強大算法。說回單車,誰都希望它能像未來的無人汽車一般主動向你駛來,省去尋找的煩惱,所以在現階段,更好地優化車輛配置擺在單車共享平臺面前,如大數據專家涂子沛老師所言,摩拜單車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一座城市究竟需要多少輛公共自行車?“要得到這個答案,必須結合城市人口、公交系統、私家車、道路等各項數據,進行計算。其中最重要的估算手段,是把城市里每一個人的家庭住址和其工作地點在數據庫層面打通,從而掌握每一個人在城市中最日常的流動,即上班族的‘潮汐’特性。”

盈利預期則是另一個常規問題。某種程度上,紐約始于2013年的共享單車計劃“Citi Bike”可視為摩拜們的前輩,前輩的曲折經歷理應受到重視,當年花旗銀行用4100萬美元贊助了該項計劃,也迎來了想象中的好評,不過由于設備故障等原因,用戶量一度下滑,直至今日,真正意義上的“盈利”對他們而言依舊并非易事。

更近的例子在中國杭州——這里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過去八年,當地政府建立了3000 多個停車點,8 萬多輛公共單車,并補貼了數億元,2015年是他們離盈利最近的一年。但稍顯尷尬的是,消滅停車樁(自行車亭棚)是摩拜單車產品邏輯的核心要素,而杭州單車系統的盈利正仰仗于亭棚上的廣告,摩拜未來如何盈利。一個合理預想同樣來自數據,如涂子沛所言:“除了使用費外,摩拜單車可以借助實時獲取用戶的位置,創造新的收入來源。根據地理位置和個人情況推送個性化廣告,如中午12點時告訴騎車人他路過的餐廳正在打折。”

而在更宏觀的層面,這一輪“橙黃風暴”還需面臨創業者難以把控的某些客觀問題。大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自行車成為中國人最為仰仗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呼嘯而過的自行車洪流讓中國成為“自行車王國”,如今自行車的整體沒落自然有一些現實因素,譬如路權。從“自行車王國”到買車搖號,變化之快令人錯愕,自行車道的狼狽似乎在所難免。我看到的數據,北京五環內有700公里自行車道,但被汽車占道現象非常嚴重,北京市交通委曾發布一份調查報告,16%的人認為出行環境差,24%的人則認為公共交通發達從而無需騎車。

我相信共享單車的爆發喚起了人們對自行車的新認知,甚至未來可能影響整個城市的交通樣貌,但一切任重而道遠。

最后一塊版圖 的落地

回頭來看公交。

同樣在城市的毛細血管中穿行,公交是更強勁的需求。目前國內公交車乘坐約為每日2.8億人次,至少在理論上,實時公交對于這一龐大且固定的用戶群大有可為,可清晰獲取每日賴以出行的公交車信息:時間,路況,頻次,以決定何時離開辦公室或家前去等車比較合適,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成本——成本中的很大比例來自焦慮感。

更進一步講,用戶的精準出行信息對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出行選擇率以及城市承載率都意義深遠,也同樣將有助北京這般超大城市對公交系統的依賴。而除了理論上價值百億的市場,當掌握了基于個人海量的出行數據,完全可以想象能通過數據為城市“畫像”,成為智慧城市升級的重要一環。

但問題來了,實時公交為何遲遲沒有釋放上述巨大的社會價值?

個人覺得,最大原因是產品屬性與現實之間有一個夾角:數據開放。

不同于多數出行領域的 自我采集數據 ,實時公交產品是典型的數據驅動型模式,由于公共屬性,公交系統的數據基本掌握在交管部門手中 (中國各級政府掌握著全社會信息資源的80%),實時公交團隊要將與政府打交道視作工作日常,不過盡管數據開放的趨勢不可逆,國內政府部門的數據開放還尚處于初級階段,數據作為最基本的公共品還有待時日——置換到商業領域,這意味著戰線的拉長,“90天結束戰斗”更是無從談起。

當然,欣喜的是,信息的孤島正在破冰。舉例而言,受益于貴陽政府數據開放,實時公交領域國內占有率第一的“車來了”可以直接受益于貴陽官方對公共數據的免費開放,成為政府的合作伙伴;而包括佛山,嘉興等地,也處于政府數據向企業開放的進程中。

另一方面,數據相對平緩的漸次開放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格局穩定。如你所知,包括巨頭和各類約租車平臺在內,實時公交早已成為出行類產品的必爭之地,但收益遞增原則同樣適用于數據驅動型的實時公交,很大程度上, 這一領域已秩序平穩,不太可能在數據逐步開放,每個城市需單點突破的前提下,突然爆出攪動局勢的強勁對手。

嗯,對于實時公交領域,深耕二字頗為貼切。事實上,早在2012年,“車來了”就在武漢上線,但時至2013年才拓展到了4個城市,這也讓他們如今76個城市,超過6000萬用戶的成績來之不易。

當然,必須承認,在一個喜歡制造對抗性以及資本博弈故事的傳播環境,相比于其他出行領域——譬如共享單車即將發生的精彩故事,對媒體而言公交領域的故事似乎不夠迷人。但實際上,資本的布局早已發生,領頭羊“車來了”就背景不凡,他們先后得到雷軍,徐小平,袁岳天使投資,和阿里,寬帶,弘道資本三輪投資。

最后,與產品屬性相得益彰,這一領域創業者頗為低調,譬如2012年問世至今,即便將戰線已拓展至香港和臺北,但“車來了”只召開過一次全國發布會,創始人邵凌霜以及整個團隊偏向務實,“影響”了他們的曝光度。

不過,回眸歷史,不難發現,技術與社會的演化速度并不完全同步,實時公交的爆發尚未來臨,它需要擱置在更為宏大的敘事框架中——譬如政府數據的開放速度。但幾乎可以肯定,考慮到公交車之于城市出行的重要角色,以及掌握的海量數據,未來的實時公交也許將演繹成一個所有人喜歡甚至驚訝的故事。

“最后一塊版圖”的落地,也許真要等到最后再見分曉。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Tags: 共享單車 創業

文章來源:http://libeichen.baijia.baidu.com/article/666893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