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大賣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與用戶一致的心智模型

分類:設計 時間:2017-01-13

可用產品戰略與產品功能設計 閱讀時間8分鐘

今年的第一本書選擇了《哲學的故事》,講得是哲學大神們的故事。前面三分之一基本上在講幾位大神怎么死的。在整理“認知框架”這前先看點哲學,在學習哲學經典之前先看看這些先賢們的故事,也算是種鋪墊吧。

好比我們中國人見面都問“吃過啦?”外國人見面問好“今天天氣不錯。”這背后都是有文化基因的。中國老百姓在歷史上都是農耕社會,一個人或一家人種地,雖然種地,但多數還是吃不飽的狀態,所以吃飯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尤其的重要。結婚要請吃飯,生娃要請吃飯,團建要吃飯,升職要請吃飯,離職也要吃飯。因為文化里,老百姓都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就怕沒飯吃。所以對吃飯有一種儀式感,以至于一見面就問會“吃過啦?”,“沒吃上我家吃去。”

老外問天氣因為他們是游牧社會,沒事就是打獵。在中世紀美劇里面一群人一場就是在打獵,所以他們對于天氣很關心。有人引獵物,有人射箭,有追捕。所以他們團隊協作很強,這也就和中國人一個人就能種一塊地養活自己所形成的文化截然不同了。老外如果一個人去打獵,多數就是死啊。這些就是所謂的原理,也就是想先看看哲學家們都是些什么人,他們怎么能創造出那么枯燥無聊的學說,指引著人類向前進步。

在產品設計中有一個法則或許有些哲學思想,叫做“ 心智模型 ”。

人們根據經驗發展出頭腦中的印象,來理解系統和環境,并與之互動。這是對心智模型的解釋。我用人話來理解一下是說,基友小張一見面說,喔操,你怎么不去死啊。這么久才來。小張說,我操,堵車堵得我死得心都有了。老外聽了會問小張到底要不要自殺。

“心智模型”是從經驗中衍生出對系統和環境的印象,然后人們拿這個印象去與真實世界進行比較,理解后并與之互動。如果想像的結果與真實的結果相相符,那“心智模型”就正確完整。如果不相符,“心智模型”就不正確,那用戶就會罵娘,然后離我而去。因為用戶都不知道你在和他講什么,就像老外聽不懂我說話一樣,他怎么和我互動啊。

“心智模型”也分兩種狀態,通常產品經理頭腦中會有完整“系統模型”,但常常會有較差的“互動模型”。 也就是說,產品經理對流程很熟悉,對用戶場景很模糊。不清楚用戶是如何與系統互動的。相反,用戶頭腦里面會有貧乏的、不正確的“系統模型”,但通過他們的過往的經驗,他們的“互動模型”會比產品經理更加完整正確。最后還是要多分析用戶需求,設計出一個系統界面,讓兩種模型有效結合,讓用戶的“心智模型”與他看到的保持一致,這樣他就買單了。

這個理論和現在內容IP里的“認同感”很接近啊,比如王菲天價票,就是有人去看啊。因為王菲的產品的“心智模型”與用戶的已經趨同啦,管他什么走音呢,用戶就是要這樣的互動啊。此刻,在產品設計時觀察用戶與系統的互動情況來判斷“互動模型”是否完整才是正事,產品經理自己去跑系統會清楚顯示出流程問題來,但無法顯示出不習慣使用這個系統會出現在的互動問題。就像送我票去聽王菲我也不會去,我只會去與李志互動。

這個時候我自己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心智模型”怎么才能更好的建立呢?這個問題我只服騰訊。因為他們業內常常說鵝廠是抄襲小能手,但我覺得他是在“模擬”。

模擬法測告訴我,模仿熟悉的物體、生物或環境的特性,利用這些特性具有的優勢,讓人們降低學習成本,增加互動的可能性。大自然中的模擬叫“擬態”,比如竹節蟲模仿樹枝,變色龍72變等等。在設計中的“模擬”是模仿用戶熟悉的物體和特性,以增加使用性,喜愛度與交互功能。比如手機數字解鎖或劃線解鎖,這個功能應用在非常多的銀行及資金軟件上,這會讓用戶感到安全。也就是建立了一種“心智模型”。

設計中有三種基本的“模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用戶簡歷相同的“心智模型”。

1、表面模擬 ,是讓設計看起來像別的東西。如果設計模仿熟悉的外表,設計就是在利用這種熟悉的外表暗示其功能或用法。如網易云音樂的logo上的那個抽象的音符,讓我們一看這個圖標就是放音樂的,然后放音樂的時候呢還有一個黑膠唱片播放機。

2、行為模擬 ,是讓設計動起來像別的東西。最重要就是機器人啦,前段時間那個銀行里的機器人也刷了一天屏。還有就是看書軟件,翻頁都會有模擬真書翻頁的效果。

3、功能模擬 ,是讓設計的功能像別的東西。你常用的手機里的計算器,一定是和現實中的很像的。

反正,要想產品設計得好,“模擬”可能是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所以鵝廠才孜孜不倦的小心使用著。

-完-

這里是劉老板的產品設計、創業心得、人才管理的干貨分享,創業7年感覺收獲蠻多的,每天寫一點,提高自己,服務大家,希望你們喜歡。如果不喜歡,我就改。


Tags: 產品設計

文章來源:http://www.jianshu.com/p/cf5002fade26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