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有泡沫嗎?反正剛拿了1.47億元融資的尹興良說肯定有

分類:資訊 時間:2017-08-10

「新商業100人」是36氪品牌全面向新商業升級而制作的一個欄目。中國的商業新革命,發端於1980年,但在過去的10年,信息革命取得的成果是最為驚人的。放眼,人類歷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此刻,信息與數據正在以指數形式增長。沒有任何公司將免於這場巨變。36氪將持續關註那些推動中國商業創新的人,並樂於傳播他們的思考和經驗。

看起來,尹興良每一步都踩在了點上。

2016年,當網絡大電影風口熱到發燙時,新片場作為新媒體影視內容出品發行公司,發行了107部網絡大電影,總點擊量達15億,其中不乏爆款。2017年,當短視頻成為阿裏、今日頭條等大平臺和風投口中的關鍵詞時,新片場旗下的魔力TV已經管理有上百個短視頻內容品牌,從美食類涵蓋到劇情類再到電商類。秒拍每月發布的短視頻榜單上,新片場旗下的品牌是常客。

外界對新片場的關註度在這兩年集中爆發,尹興良儼然成了次次都算準先機的明星創業者。事實上,這家公司創立已經有5年。2012年,尹興良成立新片場的時候,這家公司的主要定位還是影視創作人社區,當時他有個更響亮的頭銜,國內最大的短片分享平臺V電影的創始人。那時微電影正火,創作人拍好片子,多半會在V電影上分享,好跟業內人交流切磋。

現如今再沒幾個人提起微電影,V電影成了社區BU的旗下業務,網大、網劇、短視頻成了各大平臺追捧的內容。但無論是怎麽個叫法,本質上都是創意與技術。當初做微電影、廣告短片的創作者,隨著載體的變化,成了今天網大、網劇、短視頻的主力軍,但他們已經習慣留在新片場構建的創作人社區上。

內容創業成了熱土,創作人轉了風向,一直被一批創作人當成聚集地的新片場也發展出影業和短視頻MCN兩大新業務。這家公司的營收拐點隨之到來。在接受阿裏巴巴、紅杉資本等機構的多輪投資之後,2015年,新片場登陸新三板。今年8月8日,新片場完成 1.47 億人民幣的定向增發,由上市公司完美世界旗下基金領投,其他新引入的投資者包括孚惠資本、永桐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並由泰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尹興良每步都踩在點上的前提是,他在這個行業撐得足夠久,而且終於等來了內容變得越來越值錢的那個拐點。

我們跟尹興良聊了聊內容的定價,這個行業的快與慢,以及2017年到底是不是短視頻的泡沫破碎之年,這位生於1988年的創業者展現出他一如既往的坦率和個性。

以下是訪談部分(經過36氪編輯整理):

不是孵化器,是品牌管理公司

36氪:1.47億元對內容行業來說應該算是筆不小的融資吧?

尹興良:看跟誰比。跟內容創作方面比應該很大,跟其他行業像ofo,O2O比那可能就是小到渣。內容行業是慢生意,不會像其它互聯網行業那麽有爆發性,恨不能成立半年估值十幾億美金。

36氪:但是過去一年,短視頻整體行業的估值也應該上了兩個臺階。

尹興良:那倒沒有,全行業中早期的估值是會虛一點,隨便一個公司跳出來估值就三五千萬,一個億的,這個太容易了,隨便扔了1000萬,然後占了10%。你讓它賺一億試試?兩碼事。但是越往後面,大家越需要看你未來的盈利能力,可能就不會那麽拍腦袋了。所以說越往後,融資的復雜度比例越高。

36氪:有了錢之後,是要擴大你們的短視頻,還是投入到網大?網大今年不是特別景氣,開機量驟減,所以你們是不是更多側重在PGC短視頻這塊?

尹興良:這輪融資的主要目就是投入到生產,建設我們的中後臺,建設我們的創作社區和內容生產邏輯,這些都是需要投錢的地方。像我們的項目,單獨做就可以了,比如一個項目明顯可以賺錢的,可能想投的人擠破頭呢。

今年就三大塊業務,基於創作人社區,我們有短視頻和影業。影業和短視頻在我們公司內部的配比基本上是1:1,不管是從人員還是收入規模上,都是1:1。

其實我們正兒八經開始做短視頻,也就是2016年年中,從無到有,迅速把這個團隊組建起來了。

36氪:當初想要投入這塊,是因為短視頻風潮已經起來了?

尹興良:那時還沒有。做創作人社區的好處在於我們可能會對行業的動態比較了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很早就看到社區裏很多創業者都在做短視頻的一些內容,當時“短視頻”這個詞還沒有特別熱。我們的理念是去定義互聯網上的影視內容,和這些創作人一起,幫助他們生產出更好的內容來,這是整個公司現在在走的一條主線。我們看到很多人投入到短視頻中,於是就成立了短視頻相關的業務部門,去跟他們一起來開發短視頻的內容平臺。

應該從去年年中我們和微博發布戰略合作之後,一直到去年下半年,感覺整個世界都在說短視頻。我老說看什麽東西在風口就看36氪在寫什麽,你們好像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周都要有短視頻標題的文章。

36氪:如果是2016年,你們簽那些優秀創作人是不是相對好簽一點?搶的人沒那麽多,今年的話,相信自帶粉絲或者說已經是小IP的內容會越來越難簽。

尹興良:簽約在新片場整個體系內不占很大比重,我們整個的業務重點也不在簽約上,大部分是我們自己管理的。這些內容品牌都是我們自己從零開始或者重度參與孵化、參與創作的。你可以理解是要麽純是我們自制的品牌,要麽全是我們共建的品牌。如果它已經特別火了,我也不覺得我們能給予這些頭部玩家太多幫助。

新片場有自己的一套運營體系,這個所謂中後臺體系的好處在於,我們可以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內容很快起來。比如說《小情書》,從零到現在,200多萬粉絲,可能就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理娛打挺疼》半年多,從0到200多萬粉絲,這就是我們的價值和威力所在。隨著中後臺體系建立完成,這個過程會越來越快,我們推好的內容品牌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36氪:共建的概念是對方有一個idea,然後你們去提供各種底層設施,包括器材或者拍攝的人,或者是運營、推廣這塊,是嗎?

尹興良:我們分這麽幾大塊:一大塊是內容創作上的,包括內容品牌應該怎麽去建立,邏輯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另外一方面是所謂的內容運營模塊,要保持怎樣的更新頻率,維持一個怎樣的品牌調性、粉絲互動方式、推廣方式,面向哪些平臺去產生、運營;再有一個層面是所謂的商業化體系,怎麽去商業化,怎麽去引進客戶,怎麽跟客戶合作,以及怎麽去探索其它商業化的可能。這三大塊是最核心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品牌、人事、行政、法務等基礎支撐模塊。

36氪:所以你們其實有點像短視頻的內容孵化器?

尹興良:我們不這麽定義自己,我們更像是品牌管理公司。比如說希爾頓或者麗茲卡爾頓,這些都是酒店品牌管理公司,資產是業主的,然後品牌管理是由一線品牌管理公司來操作。

我們為什麽不去做孵化器?我們理解的孵化器可能更多還是把它孵出去,這個東西從0到1孵出去之後,你可能對它幫助也不大,無法對它提供持續穩定的價值。但是我們更像是一個partner,維持partnership, 在這個內容從零漲到一、從一漲到十的這個過程中,新片場都是在一個合夥的狀態下,一邊是品牌管理, 包括我剛才說的運營、商業化,一邊是內容創作本身,然後一步一步往前走。

周期、門檻與收入

36氪:在你們的整個短視頻矩陣裏,還是美食最受歡迎嗎?

尹興良:現在應該也不算。我們內部項目評級,S級項目是《小情書》、《造物集》、《理娛打挺疼》、《魔力美食》、《@董新堯》,這幾個都是比較火的。

36氪:很多人對短視頻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美食節目上面,被早期的《日日煮》或《一人食》占據了認知,但現在的話,這個領域是不是已經有非常多的分支了?

尹興良:對,就像我說的內容都是有周期的。像《小情書》就有點像那種青春愛情片的小橋段,真的能模仿得很好的不多,制作難度門檻就更高一些。

36氪:之前快手首席內容官曾光明說過,短視頻當中其實是可以出現那種類似於連續劇的形態,在您看來,這種形態在短時間或中期內會成為一個主流嗎?

尹興良:主流倒不見得,因為 用戶的就是觀看場景不太一樣,用戶看短視頻可能還是隨便看看,目的性可能沒那麽強, 但是連續化也不是不可能,也是一個趨勢,就我們現在《小情書》就在做連續劇情的東西,還是跟著市場,跟著大眾的口味在做。

36氪:現在短視頻肯定不是靠平臺補貼來支撐它的成本,對嗎?新片場旗下的短視頻收入主要來源於哪裏?

尹興良:靠廣告、電商、遊戲衍生。一些有流量的短視頻內容會做一些遊戲聯運。短視頻其實手裏握著很多流量,不管是在微博上也好,在微信上也好。我們可以去開發跟我們內容深度定制的遊戲,然後把流量導過去。導過去的方式可能有內容、微博鏈接、微信鏈接,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但是本質邏輯就是把流量導過去。

36氪:所以說要看內容生產的商業潛力,還是得看它整個流程跟生產線搭建得怎麽樣是嗎?

尹興良:是,而且很簡單,從財務數據就能看出來,我們2015年到2016年有接近1000%的營收增長,你就能明顯看出一家公司過了拐點之後,收入增幅的速度就上去了,但有的公司就……

36氪:秒拍負責人劉新征之前說過,好多做短視頻的人其實沒有那麽風光,很多人退出了。所以在你身邊,或者你所知道的,應該也有前一兩年興致勃勃地做短視頻,然後碰壁乃至關門的吧?

尹興良:還挺多的,這玩意兒門檻低,說白了,你拉兩三個人做片子,就是做短視頻的,看能不能融到錢,融不到錢就關門了。好比自行車一火,各種自行車就出來了,自行車的門檻還高,因為你還得做出個自行車來。做視頻門檻低太多了,連個app都不用做,拿個手機自己錄一段就是短視頻創業了。

36氪:短視頻如果像你說的,其實是有點像被吹起來的風口,業界等到冷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你覺得大家,包括投資者,冷靜下來,知道這件事情很難,可能還需要多久?

尹興良;至少得有一年吧,得讓融到錢的那幫人把錢花完。網大2015年底到2016年上半年是最瘋狂的時候,平臺恨不能一天幾十個片子上線。那一波投錢的拍完之後,大概2016年下半年都知道自己賠錢了,該賠的都賠完了。

都說網大賠錢,那是你拍的網大不掙錢,不代表老老實實做事情的人拍的網大不掙錢。我們網大的合作方可能拍15個片子,一部都不賠。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市場上就冷靜很多,沒有那麽多浮躁的,今天一個網大的會,明天一個網大的會,天天有網大導演找投資。大潮過去,沈澱下來紮紮實實做內容的這幾家公司,是不是規模就慢慢往上走,反而越來越好了?

內容究竟該如何定價?

36氪:去年的另一個創業關鍵詞是直播,你們既然有這麽多本身質量還不錯的內容,有嘗試過在拍某些節目的時候直播嗎?

尹興良:我們所有的節目都是直播化的。首先,我們定義的直播和那個真正火的秀場式的直播是兩碼事,就我們體系目前來講,還沒有那類直播的創作人。

我們現在所有的直播,都是在這些固定節目中直播,比如《魔力美食》有一個《小白廚房》,每周要做一期直播。目前來講,在我們的體系裏,不靠直播公會打賞賺錢,直播只是我們的內容品牌跟觀眾互動的一個方式而已。

36氪:新片場是什麽時候開始采用直播這種方式?

尹興良:這個就很早了,去年年中我們剛開始做短視頻的時候我們就會定期做直播。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們一個內容品牌就做了一個直播挑戰,挑戰一小時做一百支口紅,就架著機器開始直播,然後挑戰自己,類似這樣的,其實就是一個粉絲運營活動的方式,但它並不是這個節目的主要形態,或者說這個內容IP賺錢的一個主要形態,並不是。

36氪:吳曉波曾經說過今年會是短視頻泡沫破碎之年。業內是不是會有類似的觀點,覺得短視頻的變現可能撐不起它現在這麽高的溢價或者這麽高的估值?你作為風口浪尖上的從業者應該未必同意這種觀點吧?

尹興良:我反而挺同意的。是這樣,核心點還是在於你這個公司背後的內核是什麽?如果你這個公司背後就是一個短視頻內容的話,現在市面上短視頻公司隨便做一個內容,刷一點數據,放一點假粉絲量,恨不得就估值大幾千萬,幾個億,我覺得這肯定是不靠譜的。所以說要看說的是哪一類公司,如果這一類公司的話確實是對的。

我們也投短視頻內容團隊,我們衡量短視頻內容團隊靠不靠譜、我們會不會投,就看一個指標,你甭跟我說播放量有多大,我就看你賺不賺錢。賺錢的就是好公司,不賺錢就是不好的公司,就這麽簡單。你也別跟我說你沒開始商業化, 好的內容一定是不愁商業化的,二八效應非常明顯,20%甚至10%的人可能就把90%的錢賺走了,真正好的內容肯定是很賺錢的。 但是你說這些公司動輒幾個億的估值,這就有點扯了。

就新片場本身而言,我們確實有不少錢,估值也很高,但是我們並不是一家短視頻內容公司。我們最核心的是我們的創作人社群,基於創作社群,我們去衍生出一條一條內容業務線,每條內容業務線都有自己的邏輯。比如說短視頻這條業務線,如果單把它拆出去的話,短視頻業務線就很賺錢,性價比非常高;單看影業,影業也非常賺錢,性價比也很高。那我們可能整個成本中心是我剛才說那個社區的中後臺,這個東西是我們的發動機。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是要建立起一套優秀內容的一套產生機制。所有的內容公司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你想想三年前、五年前那些所謂PGC公司,現在你還能不能聽到它們的聲音了?

早年的那些內容品牌後來觀眾都不看了,我讀書的時候還追《越獄》、《生活大爆炸》,現在都不追了,因為內容都有周期性。如果公司就做一個內容,生命周期可能就這麽長,在生命周期內變現,開發價值就這麽大,這樣的公司估值幾個億,確實是有點扯,我個人就不會投這家公司。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建立起了一套優質內容的產生機制,它可以源源不斷地產生、拉長每一個內容的生命周期,並在生命周期內很好地做商業化,不斷地去叠代出好的內容品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樣的公司就是有價值的,未來可能會長得非常大,像迪士尼,像環球,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它們用它們的方式建立了一套所謂的優質內容產生機制,最後這幾大廠相當於壟斷了整個行業。

36氪:說到內容矩陣,短視頻業內想要做大的,多半采用了類似形式,比如說播放量超越了papi醬的辦公室小野,也是依附於一個MCN之上的。類似這種公司的路徑跟你們一樣嗎?

尹興良:他們可能圍繞著短視頻在做,我覺得現在這些還是在做號的思路,跟當年的鼓山、樓氏這些大號聯盟類似。我們跟它們不是一個維度的,沒有誰對誰錯,他們做號也可以很賺錢,就像鼓山、樓氏也賺了很多錢,他們只不過是利用短視頻這個介質,去做所謂的自媒體號,然後做這個聯盟。

我們focus在另外一個維度——互聯網影視上,無論是影視內容,短視頻也好,網絡電影網絡劇也好,包括我們做運營也好,網絡綜藝也好,全focus在網絡的影視內容上。在短視頻這件事情上,我們跟這些人可能有一個交集。你可以這麽理解,我們其實還是家影視公司,只不過在短視頻這件事情上我們恰好交叉了。

36氪:你們本質上是影視公司的話,是不是也有在籌備院線片?

尹興良:是,最眼前要上的就是《中邪》和《閨蜜2》。《中邪》還挺搶手的,幾個投資方,騰訊影業,我們,還有新浪微博,快手,毒舌電影。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資源優勢,我們是通過短視頻矩陣、流量的資源。

36氪:你們完成這輪融資後,院線這塊準備怎麽做,會投入很多在院線片上面嗎?

尹興良:那倒不會,因為我們其實有一些體外的基金,所謂的項目基金等等,沒太必要拿自己的錢去做很多這種項目。 項目投資的錢,大家都能把賬算出來,賬期多長時間,大概百分之多少的收益,只要能把帳算明白之後,就可以撬動外面的錢去做東西,股權融資的錢一定是成本最高的錢。


Tags: 片場 電影 創作人 視頻 商業 網大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