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為什麽產品經理自己不用安卓手機?

分類:實用技巧 時間:2017-09-10

提問:為什麽80%以上的用戶都是用android手機,而產品經理們主力機普遍都是用iPhone呢?

中國Android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80%-85%,而iOS降到了15%-20%。Android和iOS的操作習慣、系統特性還是有差異的,為什麽產品經理們不使用和絕大部分用戶一樣的Android手機當主力機,而選用用戶份額較小的iPhone呢?

rex:

這個問題疑惑很久了,我試著先自問自答,想聽聽大家的觀點。

1.Android手機的整體體驗依然遜色於iPhone,作為追求極致體驗的產品經理們當然優先選擇iPhone。

2.iOS平臺的應用質量要比Android高,便於快速發現和體驗最新的APP。

3.大部分APP的Android和iOS版本長一樣,所以也基本不影響在Android上產品的體驗。

我以前也是主力用iPhone,但從去年開始轉用Android,iPhone當備用機。選Android的原因主要有3點:

1.Android旗艦手機現在的體驗我覺得不比iPhone差了。無論是應用加載速度、系統穩定性、交互動畫等等。(我指的是2500以上的旗艦機,千元機請忽略)

2.Android平臺上一些特性不用真的很難知道。沈浸式狀態欄、通知欄瓷磚控制、鎖屏定制、不同廠商的官方PUSH通道、通知的自定義、消息快捷回復、低內存手機的體驗、指紋支付的調用等等,更別提Material Design了。這些特性都是可以改善Android平臺用戶使用體驗的點,也就是說可以改善80%用戶的產品體驗。

3. 我覺得產品經理要盡最大可能的去模擬用戶的使用習慣,以用戶的模式去思考、操作、反饋,這樣才能做到產品經理、產品、用戶三者之間的高度統一,類似武俠所說的「人劍合一」的境界。

cicada:

說說我自己。我不用Android唯一的理由是我懶,不想花心思研究這麽多系統差異。再說我認為自己的主場是產品架構,而iOS和Android的架構是統一的,做一套就好。

按照rex的講法,根據Android的差異去定制產品,會帶來體驗上的提升——但產品競爭早就過了拼體驗的階段。賽道是決定性的,賽道之下架構是決定性的。體驗好一點差一點,並不影響結果勝負。

當然,體驗也不是不重視,所以我自己根據iOS系統來設計架構,然後會有一位熟悉Android的拍檔來負責Android版本。讓我一個人同時抓iOS和Android?不不不,我不如把這部分精力用來設計運營架構,畢竟內容架構和產品架構一樣,都是我特別擅長的,別人替代不了的領域。

如果你問我為什麽不同時抓iOS/Android/內容架構?朋友,我還要做招聘/融資/公司管理啊。我覺得自己投入Android裏邊,搞得自己很煩躁,不開心,但公司收益並不大(提升Android體驗),不如讓我做更喜歡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對公司來說性價比更高。

我就是這麽想的……但也可能是偷懶的說辭。我承認37歲以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下降,更願意在熟悉的領域精益求精,而不是探索更多新領域。唉,不可避免地老去。

9238:

1)我個人使用iPhone,一是因為安全好點,騷擾也少點;二是省事,沒有足夠吸引力去付出更換成本。

大約在iPhone5發布前後有過換掉iPhone的念頭,原因是騷擾短信電話、輸入法、大屏。拖到後來,好像也不是大問題了,也就算了。

2)從產品經理工作角度,使用iPhone也沒什麽問題:並不是用戶份額大,影響力就大的,從產品角度出發,還是要比最終影響力。

有些場景,一個人(老板、皇帝)的影響力就能大過其他所有人,這時只需以這一個人為目標用戶做產品,其他人順帶考慮。

有些場景,幾個人(有關部門、甲方、技術委員會)的影響力就能大過其他所有人,這時只需以這幾個人為目標用戶做產品,其他人順帶考慮。

同理,iPhone雖然是少數份額,但以iPhone用戶為標準做產品,Android用戶順帶考慮一下,在當前背景下,一般來說是沒問題的。(除非你的產品形態、產品階段、用戶群、資源優勢等特殊條件影響)

rex:

@cicada @9238 兩位的回答基本都屬於產品鏈頂端男人的自身情況。

但我提問的涉及群體是大部分普通的產品經理,而不是像您兩位這種高階產品經理。

高階產品經理可以考慮賽道、戰略等等,認為體驗其實無法決定一個產品的生死。這些說的都對。但對大部分普通產品經理來說,自身負責的產品顆粒度較小,除了在用戶體驗上發力外,其他沒有太多施展空間。

9238說「並不是用戶份額大,影響力就大」,這句話本身是對的,但是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用戶份額越大,說明這類用戶群體的使用體驗在產品體驗中的分量也就越重。雖說存在少數幾個關鍵幹系人,但是我不認為產品經理做的產品始終都要圍著這幾個人轉,因為從長期價值來看,不及整體用戶的價值大。

即使我們把iOS平臺上的體驗做得再優秀,但Android平臺上不盡如人意,對整體用戶來說肯定是弊大於利的。例如產品體驗最重要的機型兼容性,就是按用戶群體大小來進行排序測試的。

再補充一下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最本質的原因是:大部分產品經理體驗不到使用Android手機給產品工作帶來的益處。

說實話,如果只是畫原型、寫文檔、跟項目的產品經理,亦或者是選賽道、定框架的高階產品經理,使用iPhone和Android手機的差異幾乎沒有。但如果產品經理想要更深入的去做產品、做體驗,那麽和自己主要用戶群保持一致的系統平臺甚至機型還是挺重要的。

補個真實案例:我們產品的用戶群體大部分都在二三四線城市,使用的Android手機基本上是500-1500左右的手機,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紅米Note3,於是我也買了一臺,每天模擬用戶生活習慣體驗產品。結果發現很多重要功能和流程在千元機上的流暢度真的很差,跟iPhone根本沒法比,後來成立專門小組對千元機的核心體驗進行大幅優化,上線後新版本的相關數據也有不小的提升。


Tags: Android 體驗 產品 用戶 iPhone 經理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