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做產品越來越不敢說話?

分類:實用技巧 時間:2017-09-16

越是無知,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如履薄冰、越是虔誠。

最近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看了不少關於產品經理的文章,很有感觸。瞧見了不少的新作者分享大作,觀點犀利,切中要害,可是看著看著,我遇到了1個問題,並思考了一件事情:

  • 問題: 為什麽看的越多、聽得越多,我越越來越覺得不會做產品經理了?
  • 思考: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期已過,為什麽我做產品越來越不敢說話?

我懷著這種疑問,厚著臉皮去與了幾個產品大神討論了一下,可惜沒人能給我一個很好的答復。不過有個人說的倒是挺對胃口的,“道理很多人都能說出來,頭頭是道,但是你回頭問下這個人,你能夠做到這樣麽”

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寫得挺6的,說是面試騰訊產品培訓生,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拿到offer,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只是個畫原型的。

這就是我們寫文章和現實的差距,文章中都是我們理想的狀態,而實際情況,還是做著那些日常的工作。所以,我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會結合實際的經驗,來說明改進的方向,也當做是自己的日常總結。

首先說說,為什麽我越來越不敢說話了?

首先拋一個我的觀點: 越是無知,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如履薄冰、越是虔誠。

這是很早時期,我和一個產品同學聊過的話題。

他說:我在創業公司已經工作1年多了,產品主要由我來負責,可我每天都在做著老板和其他領導的傳話筒,日常還要推進項目,溝通各崗位同事,每天工作時間很長,有時會迷茫,但也很充實。

當時,我沒有感受到這種“說不出話”的感覺,同是在創業公司,我覺得做好老板交代的事情,按照他們方向去走去想,就是我每天應該全力以赴的。

3個月後,隨著我對產品理解的加深,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向,我會向領導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產品的規劃,提出競品的分析,實際結果也正如你們所想的,方向建議基本都被拒絕,但產品細節以及功能的實現和落地能夠得到認可。

5個月後,每次版本的更新叠代,我都會參與功能實現討論,最開始我會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結果的規劃,或是沒有清晰的叠代說明,做產品的我不會同意這樣實施,最終領導拍板決定,一切塵埃落地,不做也得做。

就這樣我堅持了大概3個版本,激烈碰撞過幾次之後,最終妥協了,因為我根本無法說通他們。我所認知的“簡約”是依據書中的理論和一些所了解產品的特點,領導卻想要多個入口,目的是提高點擊率,告訴我另一些產品也是這樣做的。

從那以後,我決定只說我的重點,不做過多無意義的爭論,虔誠的保持聆聽的狀態,不拘泥於自己的理論體系,最終確定以後,看後期實際效果。

認知的偏差,這是層次和角度的問題;實際的結果才是成王敗寇的關鍵

小明有胃病,吵著要吃冰棍,媽媽無奈,給他買了,小明高興的吃掉,結果生病腹瀉。

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不管是誰,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我們也很難強行去改變他人的認知水平,你不可能和一個乞丐探討富人生活,這正如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常出現大家討論結果很難達成一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會不斷堅持自己的想法,從他的角度去看,也不失為一個方案,可是結果最終只能有一個。

產品經理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行業經驗>市場經驗>數據分析(前兩個是決策,後一個是輔助決策)

  1. 行業經驗 ,很多10年的產品經理(總監),對行業的理解十分透徹,給出一個命題,可以快速說出行業的特點,用戶群體,消費能力,時長規模等等,這是初期產品經理所不具備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提出的建議無法被采納,最重要的因素。
  2. 市場經驗 ,人們說產品的最後就是銷售,他們更能理解哪些是精準用戶,知道如何將自家的產品賣給對方,知道如何解決特定群體的痛點。
  3. 數據分析 ,這是一個初期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能力,對日常運營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了解產品當前存在的不足,然後去做優化,提高轉化率。

這就是水平上的差距,誰對行業更能理解,誰就能把握產品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麽領導會在關鍵的時刻對我說,我比你更懂這方面,所以你要相信我(這種話對於我來說無懈可擊)。

如何提升這些能力?

(1)學會用數據論證觀點,扣帽子理論

初期產品經理制定了一個解決方案,在需求評審的過程中,會被種種“刁難”,為什麽要做?做了有什麽好處?預計效果如何?這時,我們要將查到的數據,得出來的結論拋出來,包括:公司戰略、產品方向、用戶反饋、數據結果等足夠有說服力的信息。(我們做一個功能是真的出於對公司、產品的考慮,而不是自己的出發點,切記,切記)

例:我規劃了XX功能,原因是基於公司XXX戰略,產品未來要走XX方向,在最近一段時間內收集到X個核心用戶反饋的1、2、3、4意見,覺得很有必要,其次,對於競品在最近X版本發布了新功能,有必要考慮一下,根據最近產品上線的數據來看,XX功能產生了問題,需要進行優化。上述,是我在本版本的規劃,望各位提出意見。

(2)市場經驗都是從一個個客戶中走出來的

你越深入了解用戶,你越能明白他想要什麽。

我用了1個月時間來打電話,每天標準通話5人,詢問用戶的需求以及遇到的麻煩,每周查看一遍所有反饋回來的問題,從最開始通話不足30S被掛,到可以通話2分鐘,最關鍵的是了解那些功能還不夠完善,哪些是用戶不經常使用的,哪些才是真正的重點,哪些需要我重點去規劃的。

產品經理不去回訪用戶、不去打電話,做出來的產品就是個擺設(血淚教訓),閉門造車。

(3)行業經驗需要時間累積,拔苗助長不利於前行

之前花錢上過知乎Live的課程,教你如何在幾天內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總之感覺很扯,使用其中的方法也很別扭,找不到精髓,分析出來的結果,老板根本不認可。真正能為公司盈利的想法,老板才是會考慮。

以目前我對行業知識的探索,不外乎3點:看行業報告和案例、聽各類講座報告、不斷的試錯。通過試錯是我不斷加深理解最快的方式,也是我目前所能做到最簡單的方式,這裏指的不光是自己的錯,還包括其他人的錯,在產品叠代過程中,領導、同事、用戶加進來的需求,最終都會產生一組結果,通過驗證這些數據,我們便能找到其中的錯誤所在。

大道三千,終歸通途

沒見過,產品經理可以以一個模式量產出來,所有的人都使用同樣的技能、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做相同的產品。每個能夠成長起來的產品經理,終會形成自己的方法理論,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勢”和“運氣”。

我們前期所有的積累,都是在產品爆紅的那個時期體現出來的,運氣成分固然存在,但沒有準備,這份運氣,也將悄悄的溜走,因此無從他想,做到自己的最好。

在這紛雜的產品行業,我們何不自己走出一條道路!

現在再說說,為什麽看的越多、聽得越多,我越不會做產品經理了?

S哥和我說,你仔細想想以前在國企中的工作,如果你是負責人,你還會用原來的方式工作?

想想也是,有時候,在每個版本的叠代過程中,因為很多地方都不夠了解,自己很無知,在沒有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便決定了去做,結果是錯誤的!不管是因為別人的錯誤,還是自己的錯誤,最終都是由自己來背鍋。

貌似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無知”,如果能提前了解一些,擁有了一些經驗,是不是就能阻止這些錯誤的產生,可是這種理論又是一個“悖論”,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不可能提前知道。相反,如果提前去深入了解這些問題,又會造成思想上的沖突,因為了解了,便能提出不同的見解,討論周期又會變長…

因此,產品經理堅持自己的道路是有必要的。即使沒有自己的方向,穩紮穩打於現實,深入其中某一項工作(比如:工作拆解、業務分析等),也足夠在短期內進行消化。

給你們分享一個例子

A君,3歲開始玩球,5歲踢足球,7歲練遊泳,10歲學樂器,15歲學網球,20歲練羽毛球,日常體育技能基本樣樣精通,而且練習寫字10多年,心態超好。這個是我同學。

B君,制定了一份計劃,100天,緩解視力、健身、跑步、練字、打球、看書,每天規定時間做這些事情,最後這份計劃只堅持了20多天。這個是我,後來我將這些按照目標的形式去做,現在已經堅持80多天了。裸眼視力4.4恢復到4.6,現在整體效果不錯。

這裏想說的是,一個時期堅持做一件事的重要性,奢求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少。

最後自問自己幾個問題

自己在本周有回訪20個用戶麽?

有去體驗並分析競品軟件的優劣勢麽?

本月行業有沒有新的動態,能總結出來幾條?

每個版本的戰略思想,自己是否足夠清晰的了解,並讓他人也了解?

……

(題圖由作者提供)

作者:樸老師,微信公眾號:DY402122152,項目型產品經理,主做ToB移動辦公軟件,愛思考、愛學習,愛交流,歡迎各位留言建議。

本文由 @樸老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Tags: 越是 產品 文章 越來越 為什麽 工作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