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刷爆朋友圈的內容?要講邏輯!

分類:實用技巧 時間:2017-09-22

你對內容運營感興趣,你講情懷筆下生花天馬行空文思泉湧,你想做內容運營?

不好意思。做內容運營,你還需要一些邏輯性。

什麽是邏輯? 邏輯是認識世界的鑰匙,指導著我們的認知與理解。

內容運營的邏輯性有四點: 選題的邏輯,收集素材的邏輯,編寫文案的邏輯,展示的邏輯。

一、選題的邏輯

無論是App運營、社區運營或者公眾號的運營,PGC或UGC,不管是什麽內容,我們要先從五個結構去推導,以此確定最後的產出。

1.戰略層。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而言,戰略層就是你的根。為什麽要生產這個內容?給誰看?主題是什麽?一開始都必須明確。 做內容運營最忌諱發散,一旦發散便如滾雪球,遏制不住最終跑偏。

2.範圍層。

戰略層確定後,要確定素材的範圍,再從中取舍。 若不對素材進行取舍,將導致混亂 ,面對著一團漿糊不知如何組合。

3.結構層。

素材位置如何擺放,內容怎樣組成?開頭是什麽,準備怎麽鋪墊,怎麽轉折、結尾?這是內容的結構層。

4.框架層。

以公眾號文章為例,現在許多文章都有雷同的開頭、結尾樣式,文字格式也有要求,每一個小節、段落都有一些樣式,那麽這些文本素材的格式及空間位置其實在創作前就必須統一好。 框架層決定用戶看到哪裏時,做哪個操作。 比如二維碼、關註按鈕的位置。

5.表現層。

表現層指的是內容最終的呈現,如文字。

假如是App產品的內容運營,那麽首先要了解產品的目標是什麽,用戶使用產品的目的是什麽? 你必須非常了解用戶的調性、內容氛圍,然後再考慮內容選題。

比如,做一個車主類論壇,討論的內容應該是和車相關的。如果有一天出現了無關的社會熱點內容,大部分用戶就會炸鍋:“你讓我們討論這個話題?這和車有什麽關系?”

在開始內容運營工作之前, 你要明白你想在用戶心裏埋下一顆什麽樣的種子,想讓用戶對產品有怎樣的看法。

接下來,開始創作內容。為什麽要寫這篇文章?寫給誰看?主題是什麽?換成欄目也一樣,為什麽要設這個欄目,是為了商業化的需求?還是要解決內容平臺上某一類內容的缺失?還是為了引導用戶都像這樣發文章?

要回答這些問題,你必須了解你的用戶群體。 在這件事情上,一定要具像具像再具像。 比如,一二線城市,一個30歲左右的女性。僅僅這樣定義是不夠形象的。必須要把用戶想成你身邊的人,比如身邊的某一個朋友,一個30~40歲、三四線城市的男性公務員。努力去想出一個具體的人,滿足這個用戶畫像。要想清楚這篇文章是寫給這個用戶畫像看的。

當有了具體的形象後,許多取舍會更明確。我們會有代入感:他聽到這句話,肯定會反感;或者她就不適合看這種東西。我們會判斷得更快,從而主題和目的也更明確。

什麽樣的文章具有傳播性?相對於講概念,大家更喜歡聽故事。現在做內容都喜歡設置一個人物,然後遇到什麽事情,碰到什麽問題,如何解決。 從傳播性上看,如果要做價值觀的傳播、判斷,生動的個體故事遠遠比單純的價值觀輸出更容易傳播得多。

生動的個體故事,加上暗合用戶的心理,可以讓文章成為爆款。 《戰狼2》暗合了用戶什麽心理?大家都覺得國家強大,但是大家一般都不太會說。而故事就需要表達出: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戰狼2》是根火柴,引燃了用戶心裏的這堆火,所以它爆發。 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根火柴,一旦暗合了用戶的心理,用戶覺得在講他們的故事,就會幫著你傳播。

二、收集素材的邏輯

什麽樣的故事是好故事?遇到困境,戰勝困境,獲得了成績。 和打遊戲一樣,全身心投入去攻克困難的快感遠大於遊戲勝利結束的快感。

讀者需要好的內容、真實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往往來源於日常生活的積累。 好故事要真實,不要憑空編造,不然就沒有可信度,沒有力度。 我很喜歡奇葩說裏的一個選手董靜,得益於其社會調查記者的出身,她有許多隔壁王先生、市民王先生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素材肯定有過加工或者怎樣,但是它的來源真實。所以當她講出這些故事時,觀眾會覺得這些邏輯、細節不是憑空捏造的,更有說服力。 所以如果要講故事,你平時要去收集各種各樣的故事,作為傳播的素材。

在收集素材前,要清楚這篇文章主人公是誰?他想要什麽東西?有哪些情節?把這每個地方的素材都找出來,形成素材的範圍。

做內容要形成收集素材的意識。 你常常覺得別人文章寫得好,我的文章寫得不好。別人有很多小故事,七鄰八友的故事特別多。這些故事有很多是從生活中收集來的,而不是憑空捏造。

其次,同樣的故事,素材有限,但組合無限。就像炒菜,食材有限,但好的廚師可以炒出許多新菜品。 養成收集素材的意識後,要養成隨時積累素材的習慣,每碰到一件就記下來。 你一定要有個素材庫,養成定期整理素材的習慣,打上標簽,方便搜索。

素材分為被動素材和主動素材,前者由別人提供,你需要去吸收和整理。被動素材可以通過以下渠道獲得:百度、微信(微信搜索)、微博還有知乎。如果需要更專業點的素材,可以去搜論文庫。此外,還有媒體與書籍,希望所有做內容運營的同伴們都養成閱讀的習慣。

而主動素材則是指憑借個人獲取的素材,比如跟別人聊天、采訪別人。比如我們車主社區需要五菱宏光相關的車主素材,那我們可以主動去拜訪五菱宏光的車主,去做調研。 準備素材的充分程度對文章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在寫作時間的分配上,確定選題到收集素材這兩步,至少要占50%,撰寫提綱建議占20%。切 忌:一定不要大概圈定下選題就開始寫,寫多少算多少,寫到哪裏算哪裏。 這樣很容易讓整篇文章收不住尾,半途而廢。一定要養成確定選題收集素材構思好再動筆這個習慣。    

三、編寫文案的邏輯

1.擬定寫作結構。

寫作結構指文章邏輯脈絡,用戶會按根據結構去理解文章。許多文章讀不下去,就是因為邏輯混亂。

什麽是好結構?可以被讀者理解、讀懂的結構就是好結構。你列完結構後,把提綱拿給別人看,看別人能不能理解你想表達的內容。舉個例子,平時看劇,會覺得有的演員演得不好,是因為我們覺得他的邏輯是非常表面、膚淺的,和我們的邏輯不合:他覺得哭和笑應該這樣,而觀眾在觀看、理解他的時候,則會覺得出戲。

2.要根據邏輯去決定素材擺放的位置。

3.根據不同的題材靈活搭建結構。

像說明書,沒有一本說明書先給用戶成品,然後再倒著介紹每一步如何安裝。說明書的邏輯就是一步步循序漸進。但如果是推理小說,往往會先倒過來,先有結果:某某死了。讀者可能雲裏霧裏,但是被吸引住了,於是饒有興趣看下去。這是推理小說的邏輯。不同的題材應該采用不同結構,我們知道用戶是什麽樣,知道要給用戶講一個什麽樣的故事,再根據不同的題材、主題搭建結構。

我們做菜時,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先逛菜市場,買想買的菜,再根據買回來的菜決定做什麽。這種方式需要達到一定的廚藝水平。而作為一個新手,常常是先看菜譜決定做什麽,然後按需購買。菜譜的作用就相當於文章的結構。

四.展示的邏輯

1.親密性, 把你覺得有關系的內容放在一起,變成一個視覺單元,從而符合讀者的閱讀、思考習慣。在平時閱讀、排版時,你都要有意識的去註意,視線是如何移動的?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接下來會看哪裏? 親密性可以讓信息、文字自動實現條理和組織,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示邏輯的組織性,使內容更容易被閱讀、記憶,幫助讀者理解。 此外,親密性還實現留白,在視覺上更美觀。

2.對齊, 讓相同作用、級別的元素看上去統一,體現彼此的聯系。這些標題屬於這個欄目,那些字有那個功能。讀者會自動地把同樣格式的字理解成一組。比如每個段落裏,第一個論點的文字空一格,分論點空兩格,通過適當的放置位置,幫助讀者理解層級關系。並且可以讓頁面更具條理。

3.重復, 用重復的表現強調所重復的內容,增強視覺效果,突出重要性。

4.對比。 如果要讓兩件事情產生對比,那這兩件事應當截然不同,完全、完全地不一樣。我在開始做內容運營時,比較溫和,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太徹底。後來發現,一定要打破這個心理障礙: 如果兩件事要對比,那一定要截然不同,這樣會帶來更有沖擊力的展示、排版效果。

最後再強調一遍,邏輯是認識世界的鑰匙, 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內容也好,運營也好,排版也好,都要傳遞給讀者一個明確的邏輯。

以上內容來源於<車輪社區運營副總監邱爽>於<運營直升機 線上 機長廣播>的分享內容。

·END· 

本文由 運營直升機稿梅花網,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轉載”了解須知。

向梅花網投稿,請發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詳情請參閱《梅花網投稿須知》。 


Tags: 內容 運營 邏輯 素材 什麽 選題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