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中List的實現方法示例詳解

分類:IT技術 時間:2017-09-25

前言

為了快速回顧Go基本的語法知識,打算用Go中的基本語法以及特性來實現一些常見的數據結構和排序算法,通過分析如何實現一些基本的數據結構,可以很快學習Go的語法特性。記憶更加深刻,掌握更加迅速。這是我認為學習一門新語言入門最好的方式。這也是方便自己以後需要用Go來寫東西的一種前期準備,到時候就不用去翻一些教程了。系列博文的第一篇就從如何實現List開始。

需求

大家都知道基本鏈表得有以下特性:鏈表的初始化、鏈表的長度、節點的插入、刪除、查找等一些常見的基本操作,最後寫好之後,需要測試。關於測試,我之前寫過Go的系列筆記中有敘述,不再重復。

實現

初始化

有語言基礎的人都知道,鏈表是由節點連接而成,這其中在定義一個List數據結構之外,還需要定義一個Node類型的數據結構。先說Node類型的數據結構,首先List按照正常的設計應該是可以存儲基本類型的數據的,這就要求Node中的Value至於的類型不能固定,此時你可能反駁道:在Java中我們不是可以傳入Int、String類型到List嗎?其實這就是在走偏了,現在的工作是實現List這種數據結構。所以不能對其Value值域有任何類型限制,在Go中'空接口'恰好能夠滿足這種須需求。另外在List中一個Node需要兩個指針域,分別指向前後節點的地址。在Go中這種需求,可以通過 *來實現,簡單理解為其可以存儲地址。如*Int就是int類型的地址。看實現方式:

type Node struct {
 Value interface{} 
 next, prev *Node 
}

下面就是定義List結構體了,有了上面的分析,List結構體的定義就很好實現了:

type List struct {
 root Node // 頭節點
 length int // list長度
}

那麽在構建好基本的數據結構之後,如何去獲取一個List對象呢。先不著急實現,想想在Java語言中怎麽實現的:

Person p = new Man();

如上所示,首先獲取一個Man類的實例,然後p中有對象的地址/引用。從這些分析我們大概知道如何去創建一個list對象了,最終需要的結果就是獲取一個List的引用/地址,並且該List的長度為0。除此之外,需要處理好空List的情況:

// 返回List的指針
func New() *List {
 l := &List{}// 獲取List{}的地址
 l.length = 0// list初始長度為0
 l.root.next = &l.root
 l.root.prev = &l.root
 return l
}

判空和長度

List的判空和獲取長度也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判斷是否為空,返回的數據類型是布爾類型的。什麽情況下List是為空呢?根據前面的定義,頭節點的next指針域指向是頭結點本身的地址即為空。另外,判空函數寫好了,總不能什麽類型的數據都去調用這個函數,我們需要指定調用的數據類型,在本例中當然是 List類型的了,為了方便操作,傳入一個List的地址即可。

func (l *List) IsEmpty() bool {
 return l.root.next == &l.root
}

分析完畢之後,獲取list的長度就簡單很多了:

func (l *List) Length() int {
 return l.length
}

頭插和尾插

因為在定義List數據結構的時候,就定義了一個root頭節點。所以此時,可以很方便的實現頭插入和尾插入。考慮能夠同時插入多個/一個Node節點,利用Go中的變長參數實現該特性。對插入的Node節點進行循環處理,新節點的指針域和root節點的指針域做相應改變,具體實現方式以及說明在代碼中說明:

func (l *List) PushFront(elements ...interface{}) {
 for _, element := range elements {
 n := &Node{Value: element} // 註釋一
 n.next = l.root.next // 新節點的next是root節點的next
 n.prev = &l.root // 新節點的prev存儲的是root的地址
 l.root.next.prev = n // 原來root節點的next的prev是新節點
 l.root.next = n // 頭插法 root 之後始終是新節點
 l.length++ // list 長度加1
 }
}

註釋1處拿出來分析:結構體初始化方式 Node{Value:element} ,& 是獲取結構體地址的方式。此時需要一個地址類型的變量來存儲結構體的地址,此時看看聲明方式為 :n這裏就學習到了Go中臨時變量的聲明方式啦。並且該臨時變量不需要指明數據類型。尾插法就很簡單了,參見如下所示代碼:

func (l *List) PushBack(elements ...interface{}) {
 for _, element := range elements {
 n := &Node{Value: element}
 n.next = &l.root // since n is the last element, its next should be the head
 n.prev = l.root.prev // n's prev should be the tail
 l.root.prev.next = n // tail's next should be n
 l.root.prev = n // head's prev should be n
 l.length++
 }
}

查找

查找最終的效果是返回指定數值的索引,如果不存在的話返回-1即可。對於鏈表的查找是一個遍歷的過程,在此時就需要考慮遍歷的起始和終止區間了,不能越界出錯。因為是循環鏈表,終止節點也很好辦。具體代碼如下所示:

func (l *List) Find(element interface{}) int {
 index := 0
 p := l.root.next
 for p != &l.root && p.Value != element {
 p = p.next
 index++
 }
 // p不是root
 if p != &l.root {
 return index
 }

 return -1
}

刪除

鏈表的刪除操作邏輯很清晰,將一個Node的節點與前後節點斷開即可,同時前後節點和Node節點本身指針域也要做相應修改,最後別忘記將鏈表的長度減少相應長度。

func (l *List) remove(n *Node) {
 n.prev.next = n.next
 n.next.prev = n.prev
 n.next = nil
 n.prev = nil
 l.length--
}

刪除並返回List中的第一個數據:

func (l *List) Lpop() interface{} {
 if l.length == 0 {
 // null的表現形式nil
 return nil
 }
 n := l.root.next
 l.remove(n)
 return n.Value
}

遍歷

下面normalIndex函數的作用返回一個正常邏輯的Index,例如處理好一些越界問題:

func (l *List) normalIndex(index int) int {
 if index > l.length-1 {
 index = l.length - 1
 }

 if index < -l.length {
 index = 0
 }
 // 將給定的index與length做取余處理
 index = (l.length + index) % l.length
 return index
}

如下的函數為獲取指定範圍內的數據,根據傳入的參數需要指定start和end,最後返回的應該是一個切片或者數組,具體類型未知:

func (l *List) Range(start, end int) []interface{} {
 // 獲取正常的start和end
 start = l.normalIndex(start)
 end = l.normalIndex(end)
 // 聲明一個interface類型的數組
 res := []interface{}{}
 // 如果上下界不符合邏輯,返回空res
 if start > end {
 return res
 }
 
 sNode := l.index(start)
 eNode := l.index(end)
 // 起始點和重點遍歷
 for n := sNode; n != eNode; {
 // res的append方式
 res = append(res, n.Value)
 n = n.next
 }
 res = append(res, eNode.Value)
 return res
}

ok,以上即為Go中List的數據結構的實現方式,通過本節,能夠學習到許多Go的語法特性。個人認為學習編程,語法是最簡單的,應該利用最短的時間在,最有效的掌握。

總結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能帶來一定的幫助,如果有疑問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謝謝大家對電腦玩物的支持。


Tags: 數據結構 實現 類型 List 基本 Node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