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設計思維成就價值創新:從“外在美”到“內在美”

分類:IT技術 時間:2017-09-30

作者:楊鵬(埃森哲數字設計與創新經理);田暉(埃森哲數字咨詢服務總監);王曦(原埃森哲數字設計與創新顧問)

領先企業已經認識到,設計不僅僅停留在產品的 “外在美”,而應聚焦在更具商業價值的“內在美”。那麽,如何實現通過“內在美”創造價值呢?答案就在設計思維。

在數字化變革時代,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數字消費者成為每個企業的核心要務。同時,如何將分析結果轉化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更是為決策者提出了新的挑戰。“設計思維”作為一套完整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論和工具包,為企業重塑“客戶價值”、實現服務創新,提供了切實的方法指引,而這一切的終極目標是成就企業價值。

1、什麽是設計思維?

簡單來說,設計思維來自“設計師思維”,是一套基於“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方法論。

在數字時代,消費者的使用動機和行為模式更復雜多樣,企業競爭環境也更加復雜多變。對於決策者而言,客戶體驗、場景、觸點、旅程優化等詞匯已經不再新鮮。

擺在企業戰略制定者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以一種全局視角去理解客戶,並讓組織運作回歸“創造客戶價值”,不斷創新。埃森哲《2017年技術展望》通過針對全球企業領袖的一項調研發現,79%的受訪者認為,組織進化的目標就是——更好地研究消費者使用行為和動機,並提供行業領先的客戶體驗。

與此同時,面對產品服務創新面臨的內外部不確定性,企業決策者往往陷入兩難困境:即一方面,鼓勵組織內部大膽試錯、大膽創新;另一方面,又希望創新過程管理有序,並能量化創新結果。

於是諸多企業領導者重新思考創新模式,並在設計師們那裏找到了創新靈感。

企業進一步把設計師的工作模式抽象提煉出來,逐步形成了設計思維——這套結構化地理解消費者習慣、行為、喜好和需求,並產生設計機會的方法論,希望從中找到在數字時代突圍的機會。

比起科學研究人員或者銷售人員,“設計師”面臨的問題、合作對象和產出方式有不同特點,甚至更加復雜。不論什麽類型的產品,設計師的思考模式往往是,從不斷變化的用戶或者市場需要開始,兼顧生產水平和工藝限制,以可執行的產品方案結束。設計過程通常都會融入反復的內部討論、看似混亂的草圖、無情的推翻和修改和某個必要的“靈感爆發”時刻。

創新思維本身也是在不斷叠代,我們姑且將其定義為1.0、2.0和3.0版本(見圖一)。

2、當設計思維遇到傳統企業

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創新更是當務之急。而設計思維的成功運用,無疑能夠為傳統企業插上創新的翅膀。

《哈佛商業評論》就曾以百事公司為例,分析這家傳統快消業巨頭,如何通過設立首席設計官,將設計思維融入公司文化,並在做任何重要決定時都要考慮設計的因素,完成從新產品、包裝、陳列到品牌體驗的成功創新。隨著諸多傳統企業將創新思維應用在各自的創新領域,“設計思維”已經在過去的十幾年,從產品規劃方法,發展成為了一套系統化的創新方法論。

在新的語境下,設計思維已經發展成為一系列“以用戶為中心”的工具和方法集合,這裏既包含產品設計模式,也包含組織協作模式;不僅從內涵上,在外延上,這種思維方式也從產品優化,進一步拓展到服務重構、流程設計,乃至實現突破性的商業模式創新。

設計思維3.0作為系統化的創新方法體系(見圖二)可以看做以下三項模式及其工具方法的合集:

  1. 以用戶需求導向的分析模式:倡導從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中挖掘尚未被滿足的服務機會,通過調研真實用戶獲得設計洞察,尋找彌補需求斷層的機會;
  2. 創新式的組織內協作模式:設計過程應由跨團隊共同碰撞、討論完成;過程中采取共創(Co-creation)模式,鼓勵引入專家用戶直接參與設計。
  3. 產品化的問題解決模式:設計過程的實質是解決問題,而交付的結果應是可不斷叠代的產品。

3、像設計師那樣工作

要實現“設計思維”:

第一步需要轉換思考角度,理解分析“用戶是誰”、“用戶想要什麽”,發現有價值的設計機會在哪裏;

第二步結合技術的可實現性,篩選可以被技術解決的機會,並拼搭出未來的產品藍圖;

第三步基於實現的需求,做出分步規劃,從框架到細節逐步交付。

從產品藍圖來看,前面一個階段屬於需求的匯集;後一個階段屬於需求的延展(見圖三)。

以下按照三個步驟,列舉設計思維倡導的核心方法:

第一步 理解發現:基於用戶需求的分析模式

成功的產品始於對用戶需求的發現和理解(見圖四)。

顛覆了酒店住宿行業的Airbnb在創立初期,新用戶和預定量增長停滯不前,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設計師背景的布賴恩·切斯科(Brian Chesky)通過深入對種子用戶的理解,發現這些嘗試租賃共享房屋的用戶最為關心房源狀態和特色。

基於這一認知,切斯科和創始團隊做出了可能是Airbnb初創期最重要的決定,將最後的預算用於租賃專業攝影設備,並按照用戶關註的維度去重新拍攝房源照片,從色彩、角度和細節等方面,去強化共享房屋和酒店的差異,最終這批照片上線後為Airbnb帶來了100%的預定量增長。而Airbnb更強化了圖片優先的整體策略,時刻關註用戶體驗,成為這家估值超過300億美元的共享經濟巨頭持續增長的基石之一。

設計思維強調把消費者當做立體的“人”來看,了解“人”的習慣經驗如何對其購買、使用產品產生影響,分析其在服務各階段的感受是什麽,情緒如何變化。那麽,如何了解如此復雜的“人”呢?

設計師們從心理學和人類學家那裏借鑒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如采取實地觀察、跟蹤和訪談等方式,記錄用戶行為的“人種誌”研究;又比如場景分析,提倡對產品的使用環境(自然與社會環境)進行記錄和分析。

第二步 藍圖定義:創新式的組織內協作模式

面對數字時代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面對數字化觸點大爆炸的現狀,在規劃設計的初始階段,企業迫切需要對用戶場景進行梳理,采取全局視角去發現待滿足的創新機會點(見圖五)。

從組織內部看,也需要更為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方式。設計思維倡導通過系統化的方式去尋找這些創新機會,其核心思想是:對全局信息的可視化表達,以及跨領域的相互激發。

設計思維鼓勵在團隊協作中使用創新手法,如頭腦風暴進行窮舉(Brainstorming)、可視化的方式表現、角色轉換(Body Storming)以體會用戶感受等,甚至在藍圖規劃過程中直接邀請客戶或者最終用戶參與,以共同設計的方式充分交流和激發,目的是打破團隊壁壘,共同以用戶視角進行問題定義和討論,形成統一認識。

埃森哲在幫助某國有銀行進行數字化體驗再造項目時,發現由傳統的業務部門“提出需求”到技術部門“執行需求”的工作模式不僅沒有提升效率,反而由於高昂的溝通成本,減少了各方對創新的意願和投入。

在埃森哲的建議下,將傳統的單向需求匯報模式,改為周期性設計創新工作坊。通過系統化的梳理金融類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將未來藍圖的規劃與企業整體目標有機結合,找到了適合該企業的創新設計方向。而持續的跨部門合作,也提前統一了創新方向並確保結果落地。

第三步 叠代交付:產品化的問題解決模式

有一種理解認為,設計思維中對於結果的叠代交付訴求是“提早犯錯(Fail Early)”,然而更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提早評估”。設計思維中使用大量工具從用戶角度描述需求,或者搭建原型,這一過程更多是描繪“產品的中間態”,即產品概念由抽象到具體,核心目的是更早完成評估和修正(見圖六)。

通過搭建原型並測試的方法,不僅限應用於手機或者網站,也包括線下服務。一個著名的案例喜達屋集團旗下雅樂軒(Aloft)酒店。

作為面向20-30歲年輕人群的品牌,雅樂軒酒店的設計團隊在規劃階段,就將真實的設計方案制作成3D模型放置在虛擬線上遊戲中,以測試目標用戶的反應,整個測試過程持續9個月,並包括了多次基於用戶意見的修改。

最終,大量基於“虛擬模型”的測試結果,如酒店大堂色彩選擇、屋內布局、影音設備位置等,被有選擇地應用在實際酒店設計中。《商業周刊》評論喜達屋這種模型測試,不論從速度或者成本來講,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4、如何擴大設計思維的價值?

領先的企業決策者們已經認識到,設計不僅僅停留在產品的 “外在美”,而應該聚焦在更具商業價值的“內在美”。那麽,如何實現通過“內在美”創造價值呢?答案在於如何利用“設計思維”讓內部組織和員工重新回到 “客戶價值” 思維方式上去,並密切協作。這裏有四條建議:

4.1 讓設計思維常態化

首先應在新產品設計研發團隊中,將設計思維方法常態化、步驟流程完整化。可考慮通過設立標桿項目、打造標桿產品的形式,完整地應用設計思維方法,在若幹輪反復應用之後找到適合本企業的流程方法。

同時,借鑒互聯網企業的方式,周期性組織一日黑客馬拉松(Hackathon) 類活動,在組織內部擴大影響。

4.2 基於用戶需求劃分MVP模式路標

MVP即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產品),是與敏捷產品開發模式密切相關的產品交付模式,由埃裏克·萊斯(Eric Ries)在《精益創業》中提出,核心原則是,首先聚焦在滿足用戶單一需求的功能(所謂“最小可行”),之後不斷叠代增加功能,最終形成完整的產品或系統。對待企業核心服務的數字化提升乃至變革時,MVP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產品交付理念。

4.3 形成創新機制

創新並不意味著一味鼓勵犯錯,也不意味著無法量化評估。

圍繞用戶進行產品和服務優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這要求對設計結果的評判機制能有效適應這種敏捷叠代。如,將銷售結果導向的KPI要求,拆解為若幹可以測量的用戶行為的KPI。

同時,在定義階段,將這些用戶行為KPI用到產品設計的輸入中,聚焦在提升這些用戶KPI上,後續不斷優化提升。在方案設計中考慮,如何形成反饋機制,預設用戶行為的KPI和監測方法,在下一輪優化中不斷叠代。

4.4 創新需要融合設計與技術

“技術實驗室”是諸多領先企業在進行研發領域創新,特別是構建前沿領域技術創新能力時,常常考慮的戰略舉措。同樣,要進一步推進數字化領域的客戶導向創新,建立“創新設計中心”可以從戰略的高度推進“設計思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

ERP領域的巨頭SAP公司也在持續增加其對設計團隊的投入,在2012年就開始著手組建新的設計中心;素以創新和多元化產品著稱的3M公司,在2016年將總部設計中心擴容了四倍面積,可容納150名設計師工作,並在其中進行協作創新、產品展示和客戶洽淡。埃森哲大中華區也於2016年底,在香港構建了“設計工作室”,作為分布全球的設計網絡的一環,在這個超過3700平米的空間中,集中不同專長的數字化設計能力,與客戶共同創新。

可以預見,“創新設計中心”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成為從市場端洞察用戶需求、挖掘商業機會的強大雙擎之一。

結語

設計思維3.0作為一種全局化的創新方法論,能帶給企業一種全新視角,即如何圍繞客戶價值,構建可持續的產品和服務?

在數字時代,企業需要兩手抓:一方面,能夠從用戶視角分析梳理需求斷層和服務機會;從另一個方面,能夠為組織的協作方式找到新的模式,以強化效率和有效性。如同設計結果需要漸進式上升,工作方法和協作形式都需要不斷進化叠代,才能最終尋找到適合發展階段的轉型切入點,支撐企業數字化時代實現全面創新。

參考文獻:

  • 《用戶故事與敏捷方法》Mike Cohn,2010
  • 《設計改變一切》 Tim Brown,2011
  • 《設計沖刺:谷歌風投如何5天完成產品叠代》 Jake Knapp,John Zeratksy,
  • Braden Kowitz,2016

文章轉載自 埃森哲《展望》期刊


推薦閱讀

設計思維,最終決定你的設計價值
設計思維方法賦能設計落地
用“設計思維”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視頻課】8課時掌握用戶角色/用戶畫像方法
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什麽是優秀的設計思維與方法?

Tags: 創新 埃森 設計 思維 價值 企業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