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消費的檻:支付

分類:IT技術 時間:2017-10-02

    很多年以前,當時頗有一些互聯網公司們頭疼於手上成千上萬電子郵箱用戶,但卻都是免費的。他們盤算著怎麽把免費的用戶變為交費的客戶,其中有一個環節很難跨越,那就是支付。

    一個郵箱收費不收費倒在其次,更讓人糾結的問題是,一個月幾塊錢的費用,該通過什麽方式得以簡便支付。於是,就有公司打移動的主意,希望通過移動賬單來收取這筆小額費用,方法是:短信訂購。設想中的操作是這樣的:你發一條包含有你郵箱地址的短信給一個指定號碼,於是你到月底就通過移動賬單去把這筆費用順帶給付了吧。

    這個流程聽上去很方便,既方便郵箱服務提供商,也方便用戶。而且似乎還開了一個小頭,但迅速就被移動自己叫停。當時我在一個網絡公司做事,我怎麽也想不明白,送上門去的生意為什麽移動不做(每筆費用都是短信的方式,所以移動會拿到一個扣率)。過了好多年,我才了解到,這個問題看上去只是一個買賣的簡單流程,但卻已經涉及到很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支付”。未經許可,移動是不能做代收費業務的。

    其實,通俗點講,支付業務就是個代收費業務。而所謂代收費,就是消費者付錢之後,第一個收到錢的組織是誰?這個問題很關鍵,往後推一步,那就是可以做出金融放大效應的事的。銀行說到底就是一手進錢(儲蓄)一手放錢(貸款或投資)的,資金在裏面流動,加上個時間差就會成為資本,而資本,是可以再創造資金(本)的。

    這兩年移動也在嘗試性地做一些類似代收費的工作,比如它推出了手機錢包。這個業務需要用戶更換一張專用SIM卡,然後在中國移動簽約的商家裏進行所謂的刷卡消費。但這個業務的背後不是走移動賬單(也就是說,不是到了月底消費者通過交話費的方式來交這些刷卡費用),而是和一張銀行卡捆綁。消費者需要往這個卡(帳號)裏充值,然後再用手機去消費。這個業務看上去很搞,似乎也很少有消費者願意這麽繞一下,因為移動的簽約商戶哪裏會有銀行的多,一張銀行卡本來就可以完成的事,何必兜那麽大圈子。但移動對這項業務的真正用心則在於:它擠入了支付這個環節。

    中國城鄉居民每家每戶每個月都會收到一些賬單,共有的大致就是水煤電這三種公用事業,外加電話費、手機費。水煤電很難再做出文章,但電話費和手機費這兩張單據卻可以做出很大的文章――特別是手機這一塊。

    在智能手機誕生以前,手機上產生的費用基本上都和手機有關:話費、短信費,至多有點上網的流量費。智能手機出現後,手機上的費用卻成為了因移動而產生的微支付:比如下載一個應用所產生的費用、比如一本電子書的費用、比如給手機網遊充值的費用。而這些費用的總和,在未來,超出一個消費者的話費,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

    擺在移動運營商面前的,要麽就是坐等央行對它代收費的開放――這個顯然不能抱太大希望,要麽就索性自己幹,因為自己做就不叫代收費了。於是中移動推出了Mobile Market,也有新聞說它開始切入電子閱讀領域。有時候想想,中移動為什麽什麽都喜歡自己親自操刀披掛上陣,這個支付問題,怕是原因之一。坐在那裏抽頭拿別人收入的傭金,這種事兒很輕松,而且東一個抽頭西一個抽頭累加起來也是非常龐大的數字,它為何要自討苦吃呢?

    隨著移動終端的越來越普及(已經不再僅僅是智能手機了),移動運營商所能看到的金山也就越來越大。如果當年郵電沒有分家,郵政旗下那個準金融系統郵政儲蓄,將會給運營商帶來巨大的便利。但這都已是歷史,如今的運營商,特別是在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又拿出新規的局面下,怕是越來越要親力為之了。

    對於移動消費這檔子事,商家和消費者都不成問題,需求和供給是放在那裏的。倒是這個在現實生活中不成問題的支付,成了一個最為糾結的問題。現在有很多公司在做移動的第三方支付,期望做出一個移動世界裏的支付寶。但這趟水其實很混,因為運營商自己都還沒徹底搞定,在這裏面混水摸魚,是需要些一手運營商一手金融系統的左右逢源的本事的。這個難度,比起支付寶只需要一門心思對付金融系統,怕是一倍都不止。


Tags: 移動 代收費 一個 就是 支付 費用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