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趣談:最“不務正業”的諾獎獎項?

分類:資訊 時間:2017-10-04

[獲獎領域變化萬千的“諾貝爾理綜獎”]

說起諾貝爾化學獎,不得不提到它的俗名“諾貝爾理綜獎”。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諾貝爾化學獎被多次頒發給生物、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物理等領域,可謂是“不務正業”。據統計,2001年至2016年,在已頒發的15個諾貝爾化學獎中,與生物相關的化學獎達10次之多。

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給了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裏奇和阿齊茲-桑賈爾,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1945年,諾貝爾化學獎甚至被頒給了一個似乎屬於農業領域的研究,表彰“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發明,特別是提出了飼料儲藏方法”,不得不說“貴圈真亂”。

當然,這並不是諾貝爾化學獎為了頒獎而“湊數”的“抖機靈”。事實上,諾貝爾獎的頒發一直以來都遵循“寧缺毋濫”的評獎理念,那諾貝爾化學獎為何頻頻“張冠李戴”?

有分析稱,研究生命問題時,研究對象是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但在探究其內部細節的功能意義與變化調控時,實際上遵循的是化學規律,理應屬於化學範疇。

[饒舌又“高冷”?諾獎研究就在身邊]

盡管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研究饒舌又“高冷”,但該獎自設立以來,就在普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塑料袋到臉盆,從橡膠鞋墊到汽車輪胎,從尼龍襪到仿珍珠紐扣,高分子材料產品早已扮演起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角色。

1953年,德國科學家施陶丁格因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對合成高分子塑料的研究,也同樣讓他們共同獲獎。而正因為他們的研究,使各類高分子材料的推廣普及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維生素作為維持生命機能健康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鮮花百草欣欣向榮和飛禽走獸繁衍進化裏深藏功與名。它們在藥房整齊地被碼成瓶瓶罐罐,等待需要補充它們的人。

1937年是維生素研究碩果累累的一年,英國科學家霍沃斯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預防感冒促進皮膚緊致兼有美白功效的”維生素C而獲得諾貝爾獎;瑞士科學家卡雷因,也因研究類胡蘿蔔素、黃素及改善視力的維生素A和推動細胞代謝的維生素B而獲獎。

雨衣為什麽能防水?有些眼鏡為什麽能防霧?洗滌劑為什麽會有去汙作用?表面化學運用在現實生活生產中早已觸手可及。1932年,因開創並研究表面化學而獲的諾貝爾化學獎的蘭茂爾奠定了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獲獎後,蘭茂爾甚至在其發現的基礎上,延伸出了人工降雨的現實應用。

[他們與諾貝爾化學獎有著“奇妙的緣分”]

若要為人類化學發展編撰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居裏夫人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卷。1911年,她因發現元素釙和鐳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8年前,居裏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正是源於她的研究,醫學界開創性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癥。不幸的是,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裏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但她的化學科研天賦並未就此止步,女兒伊倫-約裏奧-居裏繼承了她的衣缽,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和丈夫於1948年領導建立了法國第一個核反應堆。

不同科研歷程的魅力,賦予一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傳奇色彩。歐內斯特-盧瑟福作為一名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曾認為“物理學是科學,其他所謂的科學不過是集郵”。但生活總是充滿驚喜和意外,1908年,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他“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盧瑟福在科學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發現並命名了質子,還實現了人工核反應。他也因此被冠以眾多頭銜――世界知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科普利獎章獲得者等,他的頭像甚至還被印在了新西蘭貨幣的最大面值100元上。

盧瑟福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在“傳道授業”方面令人驚嘆的成就。在他的學生中,總共有丹麥的玻爾、德國的哈恩、前蘇聯的卡皮察等10位諾貝爾獎得主,而他的實驗室也因此被人稱為“諾貝爾獎的搖籃”。


Tags: 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 諾貝爾獎 居裏夫人 居裏 放射性

文章來源:


ads
ads

相關文章
ads

相關文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