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技術發展瓶頸該如何突破!
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相當有代表意義,即技術人員本身的技術發展瓶頸的突破問題。 具體問題如下,通常情況下,技術人員在某一領域工作3-5年後,會成為團隊內或者公司裡的核心技術骨幹,這個時候他
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相當有代表意義,即技術人員本身的技術發展瓶頸的突破問題。 具體問題如下,通常情況下,技術人員在某一領域工作3-5年後,會成為團隊內或者公司裡的核心技術骨幹,這個時候他
說到程式員的薪資我想也就只有“傳說中的架構師”的薪資是足夠誘惑到大家的,年薪40W-80W對於他們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一件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架構師”。 架構師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職業,知識面的寬窄往往決定著一個
進入Java這個行業也有8年了,通過8年的努力,現在在阿里任職一名高階架構師。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認為,隨著你工作年限的增長、對生活對生命認識的深入,應當不斷思考三個問題: 1、我到底適不適合當一名程
初級程式員:做一些靜態的介面; 程式設計師:做一些增刪改查的小模組; 中級程式設計師:做邏輯較複雜的模組; 高階程式設計師:做核心模組; 專案經理:系統的整體架構; 部門經理:多專案的管理; 總裁:多部門
今天晚上7點,爬了某招聘網站,獲取近一週的程式員工資18275條。其中,有工資的17628條(北京4892,上海5073,廣州3386,深圳4277)。本文分別統計了工資的分佈,工資和學歷,地域,工作經驗和公司的性質
最近或許有夥伴發現,寫技術實現及細節的變少了,更多是經歷以及思想、規範。莫非是道則道,非常道,你道我也道?然,並不是:)。 當入行四五年時,個人經歷中,從14年開始實習工作到15年轉正,各電信專案現場跑,開
2017年12月,在所有DDD (領域驅動設計) 專家及DDD愛好者們共同的努力下,首屆【 領域驅動設計中國峰會 】於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2017年的峰會成功吸引了海內外諸多DDD方法的領導者和實踐者參加,豐
本文要點 現代體系結構和基礎設施是短暫的、動態的,不可預測的使用者行為與不可預見的事件交織在一起。我們的系統開始不再像可預測的金屬機器那樣工作,而更像具有突發行為的生物機器。
回想自己做開發的這八年多,我獲得了很多,技術能力、培訓、出國、大公司的,還記得剛剛出來第一年那段時間,太多東西不懂的,我都是一切聽從老大的安排,敲敲程式碼,看看資料庫,測試自己和別人的程式碼;這樣幹了一年
編注:「今日事,今日畢」「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在追求效率的當下,這篇起名「明天做」的文章顯得非常獨特。閱讀後,我發現「明天做」絕非拖延,而是另一種高效的任務規劃方式。 本文作者有 2 年紙筆
今年 1 月的時候,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宣佈 Chronicle 專案已從 X 孵化器順利畢業。作為一款專注於網路安全的應用,它還納入了被谷歌在 2012 年收購的 VirusTotal
接上文,繼續剩下的15個模式。 資料管理模式 16、分片模式:將資料儲存區劃分為一組水平分割槽或分片 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不到沒路可走的時候不要考慮資料庫分片。有的時候
Singleton(單例模式)、倉儲模式(repository)、工廠模式(factory)、建造者模式(builder)、裝飾模式(decorator)……大概每個上課聽講的程式員都不會陌生——軟體的設計模式
工作了挺久,發現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從程式員、高階程式設計師,到現在掛著架構師、專家之類的頭銜,伴隨著技術和能力的提高,想不明白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多了。這些疑問有些來自於跟小夥伴交流,有些是我
所謂最優,就是從一堆不非最佳的方案中找到最好的一個,或者整合一個。 在我最近的三個專案裡,專案的週期都太短了,大抵都在 3~6 個月之間。短週期的專案裡,對於開發人員的能力增長並不是一件好事——我們所能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