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第5講 | 如何理解數字貨幣?它與區塊鏈又是什麽樣的關系?

第5講 | 如何理解數字貨幣?它與區塊鏈又是什麽樣的關系?

類比 分數 如何 其他 信任 本質 電子支付 custom ima

  從歷史進程來看,貨幣的形態主要經歷了幾次變化。從早期社會如獸皮、牲畜、陶器的物物交換,到各種貝殼類的貨幣,再到後面的銅幣,乃至後來人們選擇了黃金和白銀作為流通貨幣。

  隨著消費需求不斷增加,人們發現可以通過發行紙幣來替代貴金屬,於是,我們就一起進入了信用貨幣的階段。後來,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電子貨幣的產生。現如今區塊鏈技術的大熱,它的第一個應用就是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的概念

  數字貨幣通常是國內的叫法,在國外,它一般稱作“加密貨幣”。數字貨幣聽起來比加密貨幣更抽象一點,“數字”旨在表現它不同於傳統貨幣的行為,即它可以通過“數字”表現更多自定義的行為。

  那麽,如何用一句話來解釋什麽是“數字貨幣”(加密貨幣)呢?我們可以這樣形容:數字貨幣通常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公開發行的、並且沒有任何國家政府背書的虛擬貨幣,這種虛擬貨幣具有“去信任”、“點對點”、“公開記賬”、“不可篡改”等特征。

  既然聊到了虛擬貨幣,我們正好可以把電子貨幣、虛擬貨幣、數字貨幣(加密貨幣)的概念捋一捋。

  1.電子貨幣

  近年來,現金使用的頻度降低,很多人首選使用電子支付。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一樣都是無形的,但是電子貨幣其實就是將法幣電子化,例如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卡電子現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等等。它只是以電子的方式記錄了原來法幣的賬目,從本質上來說,它們仍然需要在多個中心化系統中進行稽核、對賬,“電子”本身並沒有成為金融的一部分。

  2.虛擬貨幣

  在2017年區塊鏈投機狂熱的時候,“虛擬貨幣”這個詞基本是用來指區塊鏈項目的基礎代幣,這樣的叫法大多源自於圈外投機者。其實不然,虛擬貨幣所指代的概念遠比電子貨幣以及數字貨幣都要更加廣泛。  

  虛擬貨幣通常是由非金融機構發行的非實體貨幣,大致分為三類。

  • 第一類比如遊戲代幣,通常不與實體經濟發生聯系。例如在《王者榮耀》這款遊戲中,如果你想要得到新的道具,就必須有足夠的遊戲代幣(鉆石和點券),這種虛擬貨幣還有個特征就是封閉性,即只能在這款遊戲中使用。
  • 第二類是積分類,它可以與實體經濟發生聯系,比如常旅客積分,超市禮品卡,這種虛擬貨幣也有個特征叫做單向性,即只能流入,而不能流出。
  • 第三類自然就是我們主要講的數字貨幣(加密貨幣)了,比特幣便是其中典型。

  綜合來看,與法幣的“有形”對應,虛擬貨幣更多地體現在它的“虛擬無形”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虛擬貨幣本身也在逐漸發展,從而誕生了更多新的模式與機遇。

  3.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一般是指公有區塊鏈平臺底下的基礎代幣,該代幣被記錄在由密碼學保證的一套公開賬本上,與傳統貨幣不同的是,由於去中心化以及可編程等特性,此種貨幣具有可自定義行為的屬性。  

  在比特幣中,我們可以定義多重簽名交易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由多人共同掌管的機構型賬戶”。

  比如,在元界上,用戶可以自定義交易的行為,例如在轉賬時可以指定代幣的一個鎖定期,並且指定解鎖條件;而在比特股中,這種行為更被強化為具有衍生品特性的貨幣,這在傳統貨幣領域是不可想象的。

  與數字貨幣對應的,還有數字資產這個概念,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後續我會有詳細的講解。

  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

  正因為數字貨幣的諸多新特性,所以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研究行列,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研究數字貨幣,這裏,我想帶你對比數字貨幣和傳統貨幣的不同特性,以便你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數字貨幣和傳統貨幣的不同。

  匿名性vs實名制

  傳統貨幣在支付過程中,除了現金,其他任何方式基本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交易者的信息,無論你是個人還是機構,運營商都可以使用這些交易數據來跟蹤你的活動。

  而在數字貨幣領域,這件事就無足輕重了,目前大部分數字貨幣具有假匿名性,即化名性,所以並不會被查到你自己的私人資料。

  同時,由於區塊鏈上未提供KYC(Know Your Customer)功能,也就是充分了解你的客戶,對賬戶持有人的強化審查,所以讓監管者很難追蹤到交易者的信息,也讓數字貨幣成為了黑市交易的溫床。

  這樣的缺點主要是因為不少公鏈代幣設計中沒有加入身份的概念,不過這在我這樣的技術人的角度來看,只是算是一個需求,而不是數字貨幣本身存在的缺陷。

  點對點vs中心化

  數字貨幣的發行主體通常是項目發起方,並且會在白皮書中定義好數字貨幣的發行過程;在主網上線以後,所有的代幣會根據一開始設計好的發行過程緩慢釋放到市場,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挖礦”過程。

  所以在主網上線以後,即使作為項目發起方,也幾乎很難有權利再次修改發行機制,所有人只能以提案的形式遞交到社區進行討論,討論的最終結果決定了能否被再次修改。

  這個過程其實與民主選舉的過程很相似,而在信用貨幣領域,發行主體通常是央行,央行可以通過貨幣的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央行模式是中心化的極致體現,而數字貨幣則屬於點對點機制的體現。

  自理型安全性 vs 托管型安全性  

  由於數字貨幣的交易過程需要網絡中每個節點的認可,且每一筆交易都被記錄在區塊鏈上,所以歷史交易記錄永遠不用擔心丟失或者被篡改。

  只要數字貨幣基礎的加密算法不被攻破,並且保護好私鑰,你的資產便是真正意義上、只屬於你自己的資產。

  傳統貨幣的交易過程最終是落到銀行的,所以銀行系統的安全性決定了傳統貨幣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閾值,這也表示你的資產是托管在銀行的。

  廣區域流通vs國家內部流通

  傳統貨幣是有主權的,通常只在主權國家範圍內流通;數字貨幣目前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只要你能連上互聯網,你就可以隨時隨地發送交易到任意地域。

  總結來看,數字貨幣目前也有很大風險,如今還沒有比較完整規範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數字貨幣的使用者,所以使用數字貨幣會有較高的法律與投資的風險。

  而且普通人已經接受了信用貨幣這種設定,目前對數字貨幣的接受度在各國並不一樣,例如在中國大陸接受度低,在日本接受度高。

  數字貨幣的發行過程

  數字貨幣在2016年開始加速,2017年借助ICO呈井噴式發展,數字貨幣市場形成了一個大泡沫,這與2000年初的互聯網泡沫十分相似,但是泡沫並不可怕,它只是一個熱門新生事物的必然過程。

  我們需要在這個泡沫中找到規律,那麽首先就要了解數字貨幣的發行過程。我們可以以比特幣為例子來聊聊它的發行過程。

  比特幣的發行過程是通過挖礦維持的,是依靠礦工挖礦產生比特幣。相當於礦工自己就是一個小型的印鈔機。  

  礦工每挖出一個區塊,也就是在第二篇文章中提到的“打包一個信封”,會產生一個Coinbase交易,這個Coinbase交易相當於憑空產生了幣,礦工可以從Coinbase獲得比特幣,作為維護系統的獎勵。

  Coinbase的產出是每4年衰減一半的,第一個4年是挖出每個塊50個比特幣,第二個4年的周期就是挖出每塊產出25個,目前比特幣處於第三個4年,Coinbase產出12.5個比特幣的階段。

  以上邏輯是比特幣白皮書和比特幣代碼規定好的,所有比特幣的參與者可以進行驗證。並且根據以上邏輯,我們可以畫出如下的發行曲線。

  技術分享圖片

  (圖引用自網絡)

  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的發行過程每隔四年發生一次改變,發行速率逐漸降低,隨著時間推移趨於平緩。

  同理,我們在其他數字貨幣項目就可以看到類似曲線,不過它們未必與比特幣的發行曲線一樣,有可能是離散式的,有可能是線性的,這取決於白皮書中規定的發行過程。

  例如熵幣ETP的發行過程也是一個衰減過程,不過ETP的衰減系數是0.95,所以相對比特幣可以說更光滑了,它隨著時間收斂到挖礦總量3000萬,那麽這個曲線看起來是這樣的。

  技術分享圖片

  所以數字貨幣的發行過程可以認為是一個區塊鏈項目的核心利益分配的過程,也是一個社區激勵的過程,如何把有限的代幣派發給願意為項目付出的社區人,是考量一個區塊鏈項目運營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總結

  今天,我簡單介紹了數字貨幣,相信你對於數字貨幣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數字貨幣作為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已經廣泛地被人們所熟知,並且大有燎原之勢。

  除了社區型的非盈利性開源數字貨幣項目,央行也在推動基於區塊鏈交易平臺,同時,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也已經在這種平臺上開始試運行。

  可見數字貨幣的發展已經是未來的趨勢,順應著這種趨勢,作為技術人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更大、更復雜的挑戰。

第5講 | 如何理解數字貨幣?它與區塊鏈又是什麽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