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谷歌首席科學家:搞研究的痛苦,搞工程的人不懂

谷歌首席科學家:搞研究的痛苦,搞工程的人不懂

https://blog.csdn.net/cf2SudS8x8F0v/article/details/84680206

 

來源:量子位

作者:Vincent Vanhoucke

 

谷歌首席科學家、谷歌大腦技術負責人Vincent Vanhoucke(萬努克)最近發出的一篇“勸退文”,引發海外科研學者的熱議。

 

在這部落格中,萬努克直言以研究為業,固然令人羨慕,但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痛苦”。而且,有許多學生都曾被從事研究工作的前景所吸引,卻在很短的時間內,退縮到相對舒適的工程領域。

 

為什麼?

 

萬努克說這背後這從來都不是個人價值或天賦的問題,而是因為做研究需要一種不同的正規化,這種正規化與作為一名工程師相比,截然不同。

 

面臨這些問題該怎麼辦?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的研究者?

 

萬努克列舉了從事研究的九大“痛苦”。比如,整個職業生涯都會“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研究成果在發表的那一刻就可能過時了等等。他把這些描述為,那些學校裡沒有教你的事情。

 

他還給出相應的忠告,這些都獲得同行的一致點贊,Yann LeCun等學術界大牛,紛紛在Twitter上轉發評價稱,這是一篇研究人員必讀的入門文章。

 

以下,是萬努克的“勸退文”:

 

640?wx_fmt=png

 

一、研究是有多個答案、甚至沒有答案的不適定問題

 

在大學接受的訓練,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教會了你如何用獨特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是,將研究看作是一個考試問題,必然會通向失敗。

 

在研究中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並不會讓你更接近答案,而是會讓你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以學習作為單位衡量進步,而不是以解決問題為單位。是研究者必須要經歷的重要正規化轉變之一。

 

640?wx_fmt=png

 

二、整個職業生涯都會“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某樣東西能夠起作用,就不再是研究了。最好的情況下,你的職業生涯的基本上都是由進步來定義的。

 

但是,這些進步並沒有真正解決任何問題,因為它們只是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中的一步,甚至是一小步,這會讓人深感焦慮。

 

2004年,因為沒法理解和擁抱這個簡單的事實,我幾乎放棄了我的研究事業。

 

當時,我研究的是語音識別,它正處於一種奇怪的狀態,它基本上是無用的,但為了降低成本,卻被強行“塞進使用者的喉嚨”。

 

我能清晰感受到那些使用了相關係統的“小白鼠”沉重而充滿怨恨的目光。在學術會議上,我也注意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關於“情感識別”的論文發表出來。

 

現在,我離開這個領域有幾年了,但這個經歷,給了我更多看待問題的視角。

 

640?wx_fmt=png

 

三、研究成果在發表的那一刻就可能過時了

 

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我所取得的成果,沒有一件是當今最先進的。經歷了漫長的出版過程後,仍然保持最高水平的作品也寥寥無幾。進步是無情的。

 

我們一般會用研究引用的次數量來衡量影響,但通常會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許多引用都是作為一個背景,來說明它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

 

這會帶來嚴重的錯失恐懼症(FOMO),在這種情況下,害怕別人搶先出版,對我的許多同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對於他們,我經常給出的建議是:如果你擔心被人搶先,你的研究可能在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學界很快就會解決的問題。那麼,這可能不是一個值得花時間研究的領域。

 

640?wx_fmt=png

 

四、擁有無限的自由,但也有無限的責任

 

作為研究者,一個好訊息是有很多規範來控制你自己。 但也有壞訊息,你需要自己去控制局面。 很多研究中,都沒有規範,也沒有藍圖。 你可能在探索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這也沒關係。 因為你可以接受,對吧?

 

作為一名研究管理者,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充當研究人員的治療師,為他們思考無限的可能性。

 

我經常給研究議程劃定界限,並不是界限究竟在哪裡很重要,而僅僅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有助於減輕未知帶來的壓力。

 

640?wx_fmt=png

 

五、大多數研究,都關乎風險管理

 

研究本身就有風險。把風險堆積在風險之上,你肯定會遇到災難。

 

你必須要無情地消除這個等式中的其他風險:首先,在與人一起進行研究之前,確保自己信任合作者,並已經贏得了合作者的信任。大多數失敗不是因為技術,而是人。

 

避免引入政治和體制風險。確保你的資金安全。但是,千萬不要在研究風險本身上妥協,例如,只是為了讓你的機構單位更容易接受這個專案而去降低目標。

 

這就是你研究水平不高的原因所在。

 

想要充滿風險的研究,是研究人員自欺欺人:我們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厭惡風險,你給專案增加的每一點安全保障,都會直接影響你的研究。

 

640?wx_fmt=png

 

六、正規化轉變很正常,你需要經常更換工具

 

在一個職業生涯的時間尺度上,正規化轉換以某種規律性發生。 你花了十多年時間辛辛苦苦積累的專業知識,很可能在一個更好工具的面前一文不值。

 

你的能力,或者更重要的是,你僅有的意願,能夠跟隨問題到什麼地方,往往可以成就或者毀掉一個人的研究生涯。 我在博士論文中使用的工具包在今天可能沒有人關心的。

 

通常情況下,重大突破來自於兩個假設不同的研究方向結合在一起,這意味著要學習和吸收一個全新領域的觀點和工具,以便在最短時間內開始評估兩者可能的聯絡。

 

640?wx_fmt=png

 

七、必須讓自己接受嚴格的審查

 

沒有什麼比一篇只有一位作者的論文更可疑的了。如果我的研究結果,沒有經過同行的審查與認可,我肯定不會相信它的價值與意義。

 

研究合作是使科學產品變得有價值的部分原因。原因在於,研究的行為非常容易產生狹隘的視野和自我強化的反饋。

 

願意變得脆弱,充滿自我懷疑,是成為一個好的研究者的決定性特徵。

 

640?wx_fmt=png

 

八、整個職業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將由一個數字來衡量

 

這個數字將被公之於眾。是的,唯“h-index”是一個問題,你不能輕易選擇退出,因為你不公開它,也會引發問題。

 

人們很容易忘記,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這個衡量標準是在2005年提出的。

 

儘管它有種種侷限性,但我發現它非常穩健 ,而且我也經常用它平阿基研究人員。 與你從學術網站上獲得的資訊相比,它的方差要小得多。

 

640?wx_fmt=png

 

九、研究是一種生活,而不是工作

 

有時,有人會問我如何與著名的“天才”共事,他們有什麼不同,他們成功的關鍵在哪裡。

 

我想回答的是,這些人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非常努力。儘管這不是全部,但這是事實。

 

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絕對比你(當然還有我)更努力工作,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的注意力和奉獻精神非常敏銳。

 

他們中很少有人會將研究稱為工作: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絕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願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很多事情,都源於此。

 

640?wx_fmt=png

 

要不要以研究為業?

 

根據我作為研究者和工程師管理者的經驗,一名研究者能否成功,往往與一個人如何應對研究產生的壓力有關,而不是與天生的聰明才智或勤奮工作有關。

 

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在公眾的監督下,沒有指引,做一些可能行不通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勇氣或愚蠢。

 

與此同時,坐在你旁邊的座位上,你的工程師同事們實際上正在構開發一些能夠持久的東西,解決定義明確的問題。

 

創造那些必須要成功、或者被期望成功的東西,需要另一種勇氣和獻身精神,才能到達終點,還需要一種健康的自我批評。但他們不能用那種“不要緊,這只是研究……”的批評來自開脫了。

 

想要知道,什麼樣的挑戰更適合自己,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並且會隨著你在職業生涯和生活中的位置而改變。

 

對大多數從事工業研究的人來說,有一個好訊息:我們沒必要把這當作一個永久性的職業選擇。

 

640?wx_fmt=png

 

點贊熱潮與一些冷思考

 

這篇文章發表出來之後,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陣點贊熱潮。Yann LeCun等學術界大牛,都紛紛轉發。

 

LeCun評價稱,這是一個非常好、非常真實的文章,是研究人員必讀的入門文章。不過,Yann LeCun也給出了一點補充,他認為,研究首先要找到一個好問題。

 

640?wx_fmt=png

 

在Reddit上的討論中,有不少網友給出了冷思考。
 

暱稱為“rlstudent”的網友的評論引發了很多認同,他/她認為,研究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認同那種將生活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個事情上,才能取得成功的說法。

 

640?wx_fmt=png

 

這個評論也引發了不少網友迴應,“nellllson”評論道,“一直工作”有點像美國神話。你能認真研究多久?

 

此外,也有網友指出,與資料科學相比,創造力在研究中是極其重要的,也非常值得單獨討論。研究需要大量的創造性思維。 這就是我熱愛(也討厭)研究的原因,因為總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探索。

 

640?wx_fmt=png

 

One More Thing

 

有趣的是,最近《Nature》在Twitter上也發表了一個關於研究的推文稱:一項研究報告表明,滿世界搬家的研究者比不搬家的研究者,有更大的科學影響力。

 

640?wx_fmt=png

 

推文釋出後,遭到了大量的反對與質疑。
 

其中,轉發最多的評論來自於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Jerzy J. Langer的評論。

 

“與沒有移動的研究者相比,移動的研究者獲得的引用增加了17%…”

 

這是一個很冷的笑話。

 

不要為此犧牲你的家人。真正的科學影響,不是通過任何文獻計量因子來衡量的,而是取決於你的發現的科學意義。

 

640?wx_fmt=png

 

點贊最高的評論來自於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副教授David Feinberg。
 

是的,因為當你搬家時,你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沒有支援,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深入瞭解你的工作。請不要鼓勵這個。你正在撕裂人們的生活。

 

640?wx_fm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