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美學心得(第一百九十五集) 羅國正

美學心得(第一百九十五集) 羅國正

 

美學心得(第一百九十五集)

羅國正

 

201812月)

 

2847、美的起點是主體本身,是感官和大腦,核心是大腦,最終在大腦落實。客體可以是誘因,但有時主體可以不要主體外的事物而產生美感。主體的大腦可以將主體的意象,或主體的某部分作為審美物件,誘發出美感。弄清這個根本的問題,就弄明白了美學的根源和邏輯起點。不然的話,就會漸行漸遠,離題萬里。

 

2848、狄德羅說:“從單一的關係的感覺得來的美,往往小於從多種關係的感覺得來的美。”其實,單一的關係的感覺有強的,有弱的。多種關係的感覺也有強與弱之分。多種關係的感覺,是很容易將感覺分散,有時還不清晰以哪種關係為中心。單一關係的感覺較易聚焦。看來狄德羅未體驗過中國儒、釋、道所講的寧靜致遠、靜坐、禪定、品茶、休閒等等帶來的美感。當然,如果多種關係的感覺,都朝著一箇中心聚焦,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這往往會比單一的關係來得強烈。

 

2849、關係與美感有兩種情況:有的是確定了關係才產生美感,有的是產生了美感才確定關係。有些是越複雜的關係越美,有的則越簡單就越美。不能一概而論,只能因具體的美感主體、具體的審美物件、具體的情景而定。

 

2850、很多美感漸漸被歲月消磨掉,也有不少非常重要的美感,變為簡約的符號留在記憶中,只有熱烈深情、驚魂蕩魄的經歷美感,才永遠在腦海裡象刻成光碟的彩色電影那樣,一想起就能重新播放,這就是生命中留下最精彩、最精華的片段。

 

2851、半理性半隨意而產生的美感,是正常成年人美感的一種常態。只有在特殊的情景中,才能躍過理性的藩籬,享受著自由的美感。當美感在不得不精確地利益計算下才產生,這種美感就不純粹,大打折扣。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被迫的無奈,一種無奈的悲哀!

 

2852、藝術與現實的關係,須辯證地理解,首先要將它們分出兩個層面:物質與精神。第二,所謂藝術與現實的分別,是相對意義上理解的。如果從絕對意義看,藝術本身也是一種現實。第三,藝術的載體是物質的,藝術的表達是精神的。第四,藝術既是模仿現實,又是創造自己的現實。哪怕藝術創作主體的本心是不帶任何創意去全力全真地模仿自然,其結果也是一種創造,因為本來宇宙間是不存在這個作品的,他為人間帶來了新的作品,這作品就是藝術創作主體的“新生兒”。更何況藝術創作主體本心是帶著創意去創作呢?第五,無論藝術創作主體的本心用意是怎樣,一經進行藝術創作,其作品就必然是物質與精神融於一體的產物,是不可分割的、新的生命體。就算藝術創作主體不用主體以外的任何物品,如人體行為藝術,也走不出物質和精神所圈定的宿命。因為人體是物質的,人體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動是由人的精神活動所控制的。所以,任何藝術活動,都必然留下人的痕跡、精神的烙印。第六,所有的藝術創作主體,首先是自然人,然後是社會人。其實在形成自然的過程中,在母胎裡生成的過程中,已帶有諸多的社會因素,因為懷孕的母親同社會有太多的聯絡,她的肌體是在社會不斷影響中形成,她的生物電流、氣場,她的行為習慣都是離不開社會影響中產生的。如此等等,這都必然影響著正在孕育中的生命,加上,人類很早就有了分工,懷孕的母親所需的食品,最終變為營養供給肚子裡的生命,都充滿著社會的資訊,……。第七,藝術一方面要在現實中獲取素材、資訊、能量等來創造性地篩選、整合、加工,這現實主要包括自然、社會、歷史上留下相關文化、藝術創作主體自身和自己的活動的圈子等。另一方面,生成的藝術品很多又反哺於現實,主要是表現在當時的社會影響,還有一部分對今後的歷史產生影響。第八,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始終處在四十二維時空的運動中,尤其是偉大的藝術品,它體現著對歷史的學習、繼承的因素和關係,作品的形成和內容呈現出歷史的脈絡;在現實中反映了創作主體生理狀態和精神狀態,體現出創造力,創造出新的客體——作品,一方面確證了主體本身,另一方面影響了當下現實社會;創作主體在創作藝術品的過程和作品還會對未來的歷史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會逐步減弱,以至消亡,也有的被後人不斷地加以放大,影響越來越強烈。第九,人們不應將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理解為單一的、線性的關係,而應理解為立體的、動態的、放射性的、連鎖反應的關係。藝術與現實的關係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跳躍的、遙感的關係。常呈現出以一個藝術家或多個藝術家、藝術群體及其作品以不規則的一波一波球狀地向外放射的狀態,可涉及眾多領域、行業、人群等。這種“涉及”既表現出藝術和現實內在的關聯性,也體現出外在的關聯性。當然,這些關聯性,既有必然性,也有眾多的偶然性。第十,藝術的真實一方面不同於現實的真實,另一方面又是現實中的一種真實。就算是一個以完全虛構生成的作品,人們都知道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這樣的事物,但作品一旦生成,現實中就確實真實地存在了這作品。大家都知道藝術的真實不同於歷史的真實,問題是藝術的真實自身也有歷史。藝術的真實不同哲學的真實,但不少藝術的創作過程和作品卻在表述著哲學,以具象的形式訴說著抽象的邏輯,尤其是有的偉大的藝術品,它的內在結構和外在表現,充滿著嚴密的邏輯性。人們還可以看到現實的作品與藝術家之間的嚴密的邏輯聯絡。這方面鑑賞藝術品的專家有深刻的體會。所以,人們應辯證地看待藝術與現實之間的微妙關係,……。

 

2853、濃情厚意的藝術,才容易激動人心。這如和真人相處的道理具有相似性。

 

2854、歷史畫家除有嫻熟的繪畫技巧外,還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站在歷史的維度上,深入瞭解歷史的程序、態勢,理解人物的生活習慣、行為細節,尤其是要深入瞭解英雄的狀態與內心世界的聯絡,與歷史事件的微妙關係,同時善於捕捉到關鍵性的黃金一刻。用瞬間來高度濃縮、概括表現出時代的精華,達到反映出歷史的真實和所傳達的偉大精神,讓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展現出永恆的光輝。如果只會阿諛奉承,將偉人繪畫成沒有精神內涵的輕飄靚仔靚女,這就背叛了歷史原貌,那不是作品,而是垃圾,汙染了人們的心靈。

 

2855、激情和冷靜、感情和理性、美的享受、嘗試和多種力量的制衡等等,常常被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對核心利益、所帶來的後果的計算,作出了折衷性的平衡,或策略性的處理。人們這種思想、言行,在藝術創作上,也常反映出來。這種反映不只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表現,還在藝術品走向市場之前有預測,走入市場後作出的具體安排。本來很多事情是藝術家內部的運作,這些運作是什麼意思,成熟的藝術家是心知肚明的,祕而不宣的。往往也出現一批不成熟的藝術家,出於眼紅、妒忌、呱呱大叫,將不應講的話,對行內發起攻擊,並宣揚出去,搞到那批成熟的藝術家們目瞪口呆,大家不歡而散。所以,這些不成熟的藝術家很難進入成熟藝術家的核心圈,像無主孤魂在外圍遊蕩。所謂“藝術界”的內涵,可能只有藝術界裡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政治、軍事、科技、經濟等圈的情況也是如此。

 

2856、當一個人修煉到思想、言行及其作品都達非常自然又充滿理性,或其理性都充滿自然時,當然,這是難能可貴的事,很美。從另一面去理解,人一旦成了這樣,人又被自然和理性所奴役了。因為,自然和理性是一個普遍能接受的標準,如果大家從小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去修煉,就會出現千人一面,創作的作品也是主題趨於一致。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精神的自由,感情的博大和奧妙,既可按自然、理性行事,也有能力在精神世界裡,躍過自然和理性的藩蘺。為什麼書畫家在創作時,有時要喝點好酒呢?其中一個作用是喚起激情,突破長期修煉中形成的慣性,這種慣性常被一般人視為自然和理性的美,但如果非常熟識這些書畫家的行內人,他們是深深知道,這創作主體又在重複著舊作,沒有新的創意。這時,書畫家藉著酒力,就隨時有可能打破既有的定勢,取得意外的奇蹟。當然,應該主張喝酒不要過量,以不傷身心,又有助於創作出新意,給人新感受的作品為佳,而不應過分地發揮。這也證明了,人是可以不被奴性、慣性所役使的。

 

2857、如果一個作品,忽視了藝術地對讀者感情的影響,很難成為傳世之作。

 

2858、慾念當然會啟用人的美感,這點從古到今都有美學家提及這類問題。其實,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相互之間的人體氣場同頻共振,近距離當然會感覺強烈,甚至較遠距離都產生或強或弱的感覺來啟用美感的神經。還有,由於互相愛慕之深,一想起對方的形象,或看到對方的照片,體內的精、氣、神也迅速提升,美感勃然而生。這些現象更進一步,則是無須接觸,無須想起物件的形象,只要想起物件的名字,或代表對方的符號,整個狀態進入了興奮狀態而產生強烈的美感。圍繞著這類現象,我近年來問過很多朋友,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這種體驗。這是一種高境界的美感體驗,也是高層次審美的一個標準。對此,我還嘲笑過身邊一些好朋友說:“常自認自己如何了得,連這種美感體驗都沒有,不是白活了一輩子嗎?”後來,我也冷靜地思考分析了這個問題:先天敏感度低,後天又少練中國傳統的內家功夫,人與人之間用情不深,都是假情假意地做人,更難遇上同頻率的物件,這樣的人,就算遇上這樣的物件,也會隨時錯過了。所以,肯定就無法有這種高層次的美感體驗。其實,這類美感,在越親血緣的人中,或越親近的人之中,最容易引起,因為這是天然的緣分,或近空間距離所生成的緣分,具有某種必然性。但在很多朋友、情人之中,不容易發生或形成,因為這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偶然遇到了這種緣,在人群中也是概率非常之小的。這層次的美感,確實須要美學的研究者,藉助多學科的配合攻關,得出正確的結論,從中發現相關的美學原理。這種美感,不能只用抽象的、純理性的、機械邏輯推理來解釋。什麼叫緣分呢?這裡已包含了緣分的重要奧祕。這極可能是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波場、氣場、思維所形成的資訊能量場、“量子糾纏”之類等等的原因在發生著微妙作用。很明顯,這裡已經從特定的角度提出了對“緣”進行審美的一個重要的美學課題。這個領域奇妙無比。

                                                                    (待續)

                  (本集責任編輯:嚴建中  詹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