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自白(人生如戲)

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自白(人生如戲)

《海王》看起來好像還真挺不錯的樣子,因為我看到他在劇終的時候坐在座位上回味了許久也不願離場,感覺他好像還沉溺在“海王和媚拉會度過幸福餘生”的幻想之中。人的這美好想象無可厚非,誰不會YY一下。不過,我從他的這種“附加想象”當中看到的或許不是那點簡單而美好向往,而是看到了隱藏在他內心當中對生活一種“目光短視”的思維方式。從他YY的情節當中,海王戰勝了他的弟弟之後,海王和湄拉餘生的幸福在他腦海裡好像很自然而然一樣。從邏輯上講,這種想象的推理是有毛病的。不難看出,他有時候還是會慣性地“被牽引”,這種慣性就像他從小的各種“被安排”,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把現象當邏輯”的被動思維,就像在“九年義務教育”的約束背景之下他會認為小學中學是人生中的一種必然關係一樣。帶著這種被動思維出來社會後,他同樣會認為存在各種自然而然到來的30歲、40歲和50歲而隨波逐流。因此,在年到三十的這個過程就因為這種持續性的“天真”而栽了不少跟頭。

其實,在這個過程他多少也還是意識到這種被動性思考的問題,所以他一直在很努力去主動思考自身的問題,但他時不時還是會卡在“我很努力,所以我應該可以成功”這種主動性但有毛病的邏輯階段。為什麼我會說“時不時”呢,因為我在他跟他妻子的聊天過程當中看到了他的主動性好像還不至於那麼糟糕。

從他的言語當中我看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短視”,短視確實很容易讓人急功近利,這一點跟他的過去完全匹配,甚至過去的那一些“遺憾”可能多少還跟他的這種短視有關。幸好他並沒有太過於深陷這種無謂的“自責”,而是把“遺憾”轉移到“人生概率”這樣一個客觀事實上,好讓自己更加理性地向前走,畢竟他還知道生活是一輩子的事。恰恰因為生活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我建議他看事情的視野必須得用一輩子去衡量和看待,重要的前提還是讓自己保持足夠的理性。對於“理性”的追求,他從未停止過腳步,他曾一度以“控制情緒”為目標手段來追求,但我對“控制”這個本身就帶點偏激情緒的詞語表示擔憂。相比“控制”,我更傾向於“主動性”。情緒本身作為人的一部分,不同人可以存在不同情緒的觸發閥值,我們可以去提高情緒產生的閥值,但真正做到控制還是有點不可能,甚至會引起誤導,而且用情緒去控制情緒多少有點悖論感。他自身也在慢慢地接受這個現實,至少從對話當中發現,我覺得他已經逐步掌握了理性對待生活中各種情緒的能力,可以主動性去嘗試排除或者吸納,通過自身的“正負反饋系統”來平衡自己的心態並不斷反思、驗證、學習、吸取,持續提升生活中樂觀、自信、愛的生活態度。這種負反饋平衡與正反饋提升的能力也似乎給了他一種重生感,一種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

在負反饋系統輔助下,他得到了更多的放空和冷靜,在正反饋系統的作用下,他重拾了開朗並越來越積極。別人慌張的時候他努力做到冷靜,別人盲目樂觀的時候他會時刻提醒自己。負反饋的原理是他認識到了人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工作的平凡,無論喜與悲,他都能迅速回歸這條主幹線並得到心流般的平靜和專注,降低無謂的“浪費”。正反饋的原理是他不斷把通過學習和工作得到的小小成效作為自身的“獎賞”,從而增加自己對負反饋執行的更加認可,讓自己進入一個負反饋促進正反饋再貢獻給負反饋的可持續向上發展。這些反思和努力還是他當初記住了我給他的那個建議:用一輩子去看問題。

“人生如戲”很容易,但“戲如人生”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