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GE數字化業務大調整看工業網際網路未來

從GE數字化業務大調整看工業網際網路未來

2018年,工業網際網路依然是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中最熱的話題,“工業4.0”、“中國製造2025”這些製造業的熱門話題在熱度上已經明顯讓位於工業網際網路。

工信部官網資訊顯示,從1月國務院釋出《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以來,過去一年裡,國務院和工信部發布了12項有關工業網際網路的檔案,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個檔案出臺,涉及頂層設計、發展規劃、示範專案、實施方案、專家團隊等多個方面。政府不可謂不重視,然而政策的效果仍有些雲裡霧裡。

不到兩年,ofo這類典型網際網路企業就可以完成一個盛衰週期,共享出行行業就可以從百花齊放到大局已定。但對於工業網際網路而言,儘管冠以網際網路之名,從GE 2013年正式推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Predix至今將近5年,仍然處於萌芽階段。對於製造業而言,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發展水平復雜參差的中國製造業尤其如此。

觀點繁多的討論,頗有些把一切工業領域的數字化技術都裝進工業網際網路籃子的態勢。而針對工業網際網路本身的討論,有時候又讓人在繁複的概念面前忘了工業網際網路只是工具,並非目的,創造價值才是目的。

先驅和後來者仍在探索,這個市場仍沒有明顯的主導者。

從GE數字化業務大調整看工業網際網路未來

 

阿里強勢入局

2018年,工業網際網路的先驅GE仍然身處困境,股價跌破7美元,陷入谷底。三季度,因計提收購阿爾斯通的商譽減值損失而鉅虧228億美元。困境中的GE聘任了史上第一個外來的CEO,他上任後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拿數字化業務開刀。12月13日,GE宣佈成立一家獨立運營的公司,專注於工業物聯網軟體業務組合,這個公司的資產就包括大名鼎鼎的Predix平臺,新公司將由GE全資控股,但擁有獨立的品牌、管理和董事會。訊息公佈當日,GE股價跳漲7.3%。

西門子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MindSphere則穩紮穩打,終於要進入中國市場。7月,西門子宣佈與阿里雲達成合作,阿里雲將為MindSphere在中國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而包括廣州明珞、華潤電力在內的西門子傳統業務客戶正在與西門子合作開發工業App,顯然,他們將會成為中國版MindSphere的首批使用者。

6月,知名諮詢機構Gartner釋出了首份工業物聯網平臺魔力象限報告中,其中在執行能力(縱軸)和前瞻性(橫軸)上都位居第一的公司是一家不太為外界所知的公司:PTC(引數技術公司),這家以CAD、PLM等工業軟體產品起家的美國公司,在2015年收購Thingworx平臺後開始全面轉型進入工業物聯網。PTC與GE曾有深度合作,業內的一個說法是,PTC為Predix初期的開發起到了OEM供應商的作用。

新領域的玩家也在開始發力,即將卸任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多個場合談論“新制造”,阿里雲也在8月釋出了面向工業的ET工業大腦開發平臺,網際網路公司對製造業的理解尚未得到製造業界的認可。

馬雲認為,新制造是製造業和服務的融合,新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在製造,而在背後的思想、體驗、感受及服務。對此,國家工程院製造業辦公室主任屈賢明公開回應稱,這與我國國情不符,要成為製造強國,關鍵在製造業本身。離開了製造,所有的服務、感受、體驗都是空談。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邏輯並不複雜,收集資料、分析、反饋、執行、創造效益。但具體執行中,兩個環節能否做好甚為關鍵:第一,面對複雜多樣的工業現場匯流排協議,資料並非如消費網際網路一樣容易獲取,如何做好連線層至關重要,它既需要必要的感測器、通訊裝置,也需要相應的軟體開發;第二,平臺本身能否快速部署,方便易用,是否有便於開發的模組,能否將通用功能快速複製,能否儘快在工廠落地?滿足這些需求,既需要了解工廠需求,也需要平臺的設計和開發能力。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仍然在初期,GE並沒有出局,阿里也還沒有完全入局。業界對概念討論已經厭倦,打造出真正創造價值的平臺,實現肉眼可見的落地效應,才是未來的重點。

GE在2018年底獨立其數字業務無疑是過去一年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標誌性事件,工業網際網路先驅GE從遇挫到轉型的過程,也是業界對工業網際網路從不明覺厲到去偽存真的過程。

關於新公司的業務,GE公告表示,將整合GE現有的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工業網際網路平臺Predix,以及包括資產績效管理 (APM)、Historian、自動化 (HMI/SCADA) 、製造執行系統、運營績效管理、GE發電集團的數字業務和電網軟體解決方案在內的其餘數字和軟體業務。

其客戶也將更為聚焦,GE公告表示,新公司將以現有的12億美元軟體年銷售額和全球工業客戶群為基礎;為資產密集型行業提供軟體服務,聚焦發電、可再生能源、航空、石油和天然氣、食品和飲料,化學品,消費品和採礦行業。

先驅為何遇挫

2013年,GE率先推出Predix平臺,成為此後幾年此起彼伏、玲琅滿目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競相模仿、關注的物件。GE希望打造面向工業的開放平臺,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和客戶入駐平臺,創造出生態效應,然後通過提供、運營面向工業領域的雲平臺來盈利,業界也慣常將其比喻為工業安卓。從雲技術架構來看,Predix提供平臺服務(PaaS),往下需要與提供基礎設施服務(IaaS)的廠商合作,往上需要尋求第三方開發者來開發軟體服務(SaaS),GE自己也提供SaaS服務。

沒有人否認數字化對傳統工業、製造業轉型的巨大推動作用——通過蒐集、分析資料來提高產線效率、對裝置做預測性維護、降低能耗、改進設計等。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作為連線現場裝置和開發軟體應用的中樞,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GE作為百年工業巨頭,前瞻性地提出工業網際網路概念後,追隨者眾多,GE並沒有選錯大方向。

但GE的工業網際網路業務開展得並不順利,一直持續投入,始終未能盈利,自身業務之外的生態也不活躍。縱觀其五年曆史,此次的轉型相比最初的設想,其變化主要有兩點:其一,平臺從開放到聚焦;第二,希望去除GE色彩,變為獨立公司。

這兩點轉變反映了GE作為一家工業公司,在拓展工業網際網路業務時面臨的困境——工業巨頭主導的平臺很難跨出本行業。多位來自企業、學界的專家都向《財經》記者強調,工業網際網路的關鍵是行業知識的數字化。工業領域的數字化更看重垂直的行業知識,而非水平的通用平臺。

GE自身作為工業公司,在其有積累的領域,行業知識加上軟體開發能力,可以開發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軟體產品;而在其不熟悉的領域,則希望通過Predix平臺吸引第三方開發者來開發,併合作賣給有需求的使用者。

正是由於工業企業的核心在於行業知識,普通的第三方不具備開發核心工藝相關軟體的能力,只能開發通用功能的軟體;而具備開發核心工藝相關軟體能力的企業,因為擔心其智慧財產權有洩密風險,並不願意在第三方平臺上開發。

GE最大的競爭對手西門子有著與GE不同的思考。其CEO凱颯在今年3月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對比了工業網際網路與消費網際網路,表示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消費者往往有相同的需求,譬如都想知道天氣資訊,因此網際網路公司追求擴充套件性和規模化。但工業都是垂直的,生產手機和生產巧克力完全不同,垂直化的工業體系中,應用也是垂直的,因此工業雲平臺上的應用軟體生態不會發展得如消費網際網路一樣龐大。

對於工業企業搭建的平臺,即便在其擅長的領域,出於對核心工藝和資料的敏感性,其平臺也難以覆蓋到競爭對手。隨著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大公司都會自己開工業雲平臺,或者選用中立方的平臺。這一問題在西門子推廣其MindSphere平臺時同樣存在。一家國內風電公司高管就曾對《財經》記者表示,不會選用西門子的工業軟體和MindSphere平臺,因為西門子與歌美颯成立的風電合資公司是其重要競爭對手。

這樣的背景下,GE數字業務如今的轉變看起來就合情合理:Predix的平臺定位本身沒有變化,但是其業務實踐將更加聚焦到已有的客戶,即公告中提及的發電、可再生能源、航空、石油和天然氣、食品和飲料,化學品,消費品和採礦行業。並在品牌和運營上更加獨立,淡化GE色彩。

事實上,西門子一直在採取這種策略。MindSphere在中國的客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廣州明珞、使用西門子燃氣輪機的華潤電力等,都是西門子此前的客戶。

GE工業網際網路的挫折與GE的業務結構也有關係。ABB總裁史畢福在今年7月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工業網際網路需要感知、分析、行動三個環節, GE與ABB最大的區別在於GE沒有控制能力,好比醫生診斷出病人得了肺炎,給出了治療建議,GE就到此為止,但ABB還能繼續實施治療建議。

這一區別的背後正是業務結構的差別——ABB和西門子擁有GE所不具備的工業自動化業務。具體而言,在離散工業領域,西門子的工業控制業務全球第一,ABB第二;在流程工業領域,ABB第一,西門子第二。

硬體業務結構的短板限制了其Predix平臺的客戶基礎,因為相比GE的主營業務,以PLC軟體為代表的工業自動化產品更加通用,客戶基礎更廣。在數字閉環上,缺乏工業自動化產品意味著GE欠缺執行部件,需要與其他公司合作。

不過,在面向工業客戶的通用產品方面,GE強在軟體產品,GE也在公告中強調了其過去20年作為製造執行系統(MES)供應商所積累的經驗。

工業網際網路的未來

歸根結底,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獨自滿足客戶對工業網際網路的全部需求。平臺固然重要,但它無法獨自為客戶創造價值,這意味著工業網際網路市場比然存在複雜的競合關係。

一方面,傳統面向消費網際網路的網際網路公司入局工業網際網路已經蔚然成風;另一方面,PTC這類傳統的獨立工業軟體公司目前是工業網際網路市場最活躍的公司。

阿里、騰訊這類網際網路公司入局的優勢首先在於其獨立性。工業巨頭的競爭對手們擔心入駐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會有資料安全問題,對網際網路巨頭而言這個問題要容易解決得多。此外,網際網路巨頭在雲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演算法開發能力、資金能力上都比工業巨頭更有優勢。儘管如此,工業數字化的核心依然在於行業知識,網際網路巨頭若想提供平臺和軟體服務,首先需要理解工業客戶與消費客戶的不同需求。當然,如果他們只將自己定位為底層的基礎設施供應商(IaaS),那就另當別論。

PTC這樣的獨立工業軟體公司則一方面保證了中立性,另一方面比網際網路公司更加了解工業客戶需求,有更好的工業客戶基礎。在今年6月高德納(Gartner)釋出的首份工業物聯網平臺魔力象限報告中,僅有的三家被評為“遠見者”(第二象限)的公司中,有兩家是有工業客戶基礎的軟體公司:PTC和SAP。

但他們的業務裡同樣欠缺硬體執行裝置,因此,需要與硬體自動化廠商深度繫結,合作提供完整解決方案。PTC今年6月接受了美國自動化巨頭羅克韋爾10億美元股權投資,即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

值得一提的是,GE和西門子都未入選,Gartner表示,這是因為二者都不具備本地部署能力。而在市場培育初期,出於對資料的敏感,是否具備本地部署能力、能否將平臺部署在私有云上是許多企業考慮的關鍵因素。

西門子數字工廠集團全球CEO Jan Mrosik對《財經》表示,本地部署方案應由IaaS服務商來提供,MindSphere可以呼叫這一功能,此前AWS不提供本地部署方案,但微軟Azure可以,這也是西門子與微軟Azure合作的重要驅動力。

GE與西門子類似,在IaaS服務方面,都是先與亞馬遜,後與微軟達成了合作。今年7月,GE宣佈與微軟達成史上最大合作伙伴關係,計劃在Azure上部署Predix平臺。而微軟相比亞馬遜,有著更好的傳統工業客戶基礎。

此外,還有如埃森哲、IBM這類兼具軟體開發和諮詢業務的公司,也在以系統整合商的角色介入工業網際網路市場。

一方面是不同背景玩家的介入,另一方面是工業客戶垂直複雜的需求。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競爭,目前還沒有出現如個人電腦、手機作業系統那樣的局面,即兩三個巨頭壟斷絕大部分市場,並且未來也不會重現這種局面,而是會呈現出彼此聯合、競合兼具的態勢。

ABB首席數字官喬瑞、蒂森克虜伯前CEO赫辛根都曾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不會只有一個平臺接管一切,不同的客戶可能會有不同的平臺,有的可能使用工業巨頭的平臺,有的可能自己開發,但是需要保證不同平臺之間能夠互相連線,互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