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盆景的創新方法

盆景的創新方法

1.要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即對形象的分辨力和洞察力,培養和鍛鍊審視形式美的眼光只有獨具慧眼,才能創造出新穎的作品。而眼低手高,只單純在技藝上下功夫,哪怕再有什麼絕活,也難於創造出好作品,更不要說創新了。

提高審美能力,一是要“外師造化”,投人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對大自然良莠並存的現象進行分辨與篩選,汲取美的形象。盆景創作,只有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才能“移想妙得”。二是必須掌握形式美的一些知識。面對大自然,不能只看熱鬧,還要看門道。當你看到了美的形象,一定要分析和理解形成美的原因,掌握構成形式美的規律。如黃山的《猴子觀海》(圖14-14),是由山峰上一塊像猴子形的石頭得名。這塊石頭為什麼那麼突出,成為一個亮點?因為這個山峰上只有這塊石頭,與山峰(面)相比較,它只是一個點,因而與山峰形成了點與面的對比,才格外引人注目而產生美感。又如,張家界拔地而起的“御筆峰”為什麼美?是因為形態相似,前後高低錯落的石峰反覆形成的節奏富有變化讓人產生美感(圖14-15、唐光城攝)。我們在觀賞美景時,要用腦子看“門道”。運用形式美的知識進行分析,把這些感性形象加以整理、組合,使之成為理性的形象集聚在腦海裡,在盆景創作中才會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賀淦蓀、胡樂國、趙慶泉等創作的盆景形神兼備,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這與他們對大自然的形象和品格具有深刻理解與把握是分不開的。
盆景形式創新的途徑
2.盆景形式的創新,主要是內部結構和外形的創新

傳統規則式盆景的內部結構模式,有“方拐一寸三彎”“三臺六託一頂”“三彎九倒拐”等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形成的外形比較規整和雷同。而自然界的樹木由於樹種各異,生長環境不同,內部結構(包括枝、乾的形態和生長方向等)及外形千姿百態’給自然式盆景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和無限的創造空間。長久以來,不等邊三角形外形成為一種固定的外形模式,不等邊三角形外形比等邊三角形外形的盆景要美,可以作為一種形式存在。但這種外形雷同的作品多了,實質就成為一種新的規則式盆景,怎麼可能有新意?!一件樹木盆景作品,儘管在內部結構(枝幹、葉片)的塑造上花了很大功夫,而外形流於一般,很難有引人注目的效果。同樣,國外很多樹木盆景的內部結構(枝幹的形態、過渡、養護)相當不錯,但外形很多是規則的幾何形,看多了也感到缺少新意。
3.抓住形式創新的主要環節

首先,好的樹材靠發現,樹材截短是關鍵。對所選的樹材,不宜按常規模式從高到低截短,而應根據樹種的特性和創意截短,並留下取捨的餘地。其次,樹木培養、枝條和樹冠外形的塑造是形式創新的重要環節。這個過程需要很多年,尤其是理想的雜木盆景,要蓄枝截幹,外形不是一兩年就能形成的。所以,創作一件外形上有個性的作品,就必須根據樹材的條件,有一個整體設想的藍圖(包括樹勢的走向,樹幹、樹枝和樹葉構成的外形等),然後按設想一步一步地實施。如果沒有整體的藍圖,只是孤立地去塑造一枝一葉,“就枝論枝”,心中無底的話,形式上就難有創新。事實上,盆景創作沒有終點。在盆景創作的過程中,有些基本成型的作品不理想,創作者產生新的構思後,通過改作使作品煥然一新的例子很多。但這種改作多適用於松柏樹種。雜木盆景一旦枝幹定型,要像松柏那樣大幅度蟠扎和扭曲是不大可能的,只能通過對枝幹的裁剪、對小枝的蟠扎、改變栽植角度等方法進行調整。所以在盆景創作中,培養整體把握形式的能力十分重要,因為這樣可以少走彎路。
盆景創作者要加強自身藝術修養,向其他藝術形式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吸收和借鑑國外盆景創作經驗,這些都十分重要。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個性是藝術的靈魂。過去的創新就是今天的傳統,今天的創新又將是未來的傳統。所以創新是在繼承上發展,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