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效能測試3-效能需求分析

效能測試3-效能需求分析

僅供自己學習和分享

第三章      如何獲得需求

1、客戶方提出

  客戶方能提出明確的效能需求,說明對方很重視效能測試,這樣的企業一般是金融、電信、銀行、醫療器械等;他們一般對系統的效能要求非常高,對效能也非常瞭解。提出需求也比較明確。

  曾經有一個銀行專案,已經到最後的效能測試極端,因為資料庫設計不合理,導致效能出現很大的問題,最終不得不把整合專案作廢,對於這樣的專案,其實從分析設計階段就應該考慮系統的效能問題。效能測試也一樣,對於某些專案來說越早進行越好。當然,前期的效能測試為單元效能測試、介面效能測試,有別系統性能測試。

  有時候也會碰到不懂裝懂的客戶,提出一些無理的需求,比如只能2000

人使用的OA系統,客戶要求併發使用者2000,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需求。這個就要看你怎麼給客戶溝通了。但是,千萬別偽造資料欺騙客戶。

2、根據運營歷史資料分析

  對於一些面向使用者的獨特產品,比較難定位市場的大小,可以先上一運營一段時間,通過運營可以蒐集客戶資料,比如,每月、每星期、每天的峰值業務量是多少。使用者以 什麼樣的速度在遞增中。使用者對系統的哪些功能模組使用的最多,他們所點的比例等等。

  收集到這些資料之後,我們就可評估系統的系統需求指標,從而進行效能測試。

3、系統的需求分析與定位

  這裡根據前期的需求分析與定位,來分析確定系統性能指標。例如某省幼兒園管理系統。統計全省有多少家幼兒園,系統的使用時間為幼兒到校之後,管理人員對幼兒的到校情況進行錄入,以及幼兒的午飯,放學情況的錄入時間。經過與需求人員交流分析也能得到比較明確的效能指標。

4、參考歷史專案或其它同行業的專案

  如果公司之前有類似的專案經驗,根據專案大小及上次效能測試的一些指標。從根據專案的規模可以制定出相應的效能指標。

  即使本公司沒有類似的專案,但其它公司有類似的專案,例如做IPTV或者DVB計費系統的測試,可以參考電信計費系統的需求——雖然不能完全照搬資料,但是可以通過其他行業成熟的需求來了解需要測試的專案有哪些,應該考慮到的情況有哪些種。 

5、參考其它資料資料

  如果你做的是非常獨特的產品,市場上沒有此型別的產品,而且需求及市場也難以估計,那麼只能從與產品相關的資料中尋找痕跡了。不過,相信這樣不確定性的產品,老闆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挺大的。^_^

  需要說明的是,我上面介紹的方面並非是獨立的,可以綜合的使用,你可以根據客戶提出的指標,再根據歷史資料以及參考同類型專案來進行。這樣可以更確定你的效能指標是客戶(或自己)真正需要的、最符合專案需求的。

效能測試點的選取

*  發生頻率非常高的(例如:某郵箱核心業務系統中的登入、收發郵件等業務,它們在每天的業務總量中佔到90%以上)

*  關鍵程度非常高的(產品經理認為絕對不能出現問題的,如登入等)

*  資源佔用非常嚴重的(導致磁碟I/O非常大的,例如某個業務進行結果提交時需要向數十個表存取資料,或者一個查詢提交請求時會檢索出大量的資料記錄)

對效能需求點的描述

準確

系統必須在不超過 10 秒的響應時間內,處理 20 起登入任務。再如發郵件時間最大不超過5秒以及平均時間在2秒以內。

一致

使用者和效能測試工程師對有關術語的理解要一致,:併發使用者數、線上使用者數、註冊使用者數

特定

效能測試的需求一定是有條件的。

檢查系統後臺關鍵業務資料10G、操作資料量為20K, 1500 個使用者、500 個併發使用者執行的負載下,連續執行12小時過程中,業務操作是否滿足效能需求。

常見效能需求

1、響應速度-比如:API請求的平均響應時間應低於1s, WEB首頁開啟速度5s以下,web登陸速度 15s以下。

2、服務支援50萬個線上使用者

3、某介面支援200個使用者同時呼叫(平均3秒呼叫一次)

3、計費請求成功率達到99.999%以上。

4、在100個併發使用者的高峰期,郵箱的基本功能,處理能力至少達到10TPS

5、系統能在高於實際系統執行壓力1倍的情況下,穩定的執行12小時 

6、這個系統能否支撐200萬的vu(每天登入系統的人次)          vu----Virtual user(虛擬使用者) 

"不成文"的效能需求指標:  

響應時間:根據國外的一些資料,一般操作的響應時間為258秒,2秒內優秀,5秒內良好,8秒內可接受,其它一些特殊的操作,如上傳,下載可以依據使用者體驗的情況,延長響應時間。

  Peter bickford 在調查使用者反應時發現:在連續27次即使反饋之後,第28次操作進,計算機讓使用者等待2分鐘,結果半數人在第8.5秒左右就走開或者按下種啟鍵。使用了滑鼠指標變成漏斗提示的介面會把使用者的等待時間延長到20秒左右,使用動畫的滑鼠指標漏斗提示介面則會讓使用者的等待時間超過1分鐘,而進度條則可以讓使用者等待到最後。Peter bickford的調查結果被廣泛用到web軟體系統的效能需求的響應時間定義中。

  第三方研究表明,如果網頁是逐步載入的,先出現橫幅,再出現文字,最後出現影象。在這樣的條件下,使用者會忍受更長的等待時間,使用者會把延遲在39秒內的也標識為“good”,超過56秒的才認為是“poor”的。

80/20原則:又稱帕累託效應,比如,某一些系統一天中80%的訪問量集中在20%的時間內。

如何根據效能需求進行測試

其實我們上面得到的需求指標仍然是不明確的:

是驗證當前硬體和軟體配置能否支撐200vu

是測試當前的硬體和軟體配置最多能支撐多少vu?

是幫助開發尋找效能瓶頸?

根據需求進行效能測試的過程:

  首先,請你們當前軟體和硬體配置下驗證能否支撐200vu。如果可以支撐200萬,再增加到300萬看是否可以支撐。如果不能達到200萬,那麼就需要尋找一下是否有效能瓶頸,將主要的效能瓶頸解決後,再看一下是否可以支撐200萬,如果可以支撐,輸出測試結果。仍然不能,請評估需要新增多少硬體裝置。

  通過上面流程的分析,那麼我們對於需求實施過程就非常明確了。

下面看來分析某郵箱系統的需求

按照 某某 郵箱20000萬註冊使用者,其中日活躍使用者數為1.5%的規模計算:

日活躍使用者=20000*1.5%=300

日活躍使用者人均每天發6封郵件,使用者使用客戶端收發郵件比例20%,則:

每天發郵件投遞量=300*6*20%=360萬封

如何得到每秒的郵件數

方式一: 嚴格的根據2/8原則  ,80%的郵件集中在20%的時間傳送。

集中發郵件數:  3600000*80%=28800000封

集中傳送的時間:24*20%=4.8小時=17280秒

每秒傳送郵件數:2880000/17280=166.7封/秒

方式二,根據 某某郵箱業務模型表,每天忙時集中郵件係數0.15,郵件平均峰值係數2,則:

峰值郵件量=3600000*0.15*2/3600=300/

注:忙時集中係數=忙時業務量/全天業務量

     在兩種方式的分析中,方法二得出的結果是方法一的將近一倍,我們不要根據經驗理所當然的去分析,要深入的瞭解系統,我們要對行業指標及計算方式。如果按照第一種方式,效能測試達標了,但系統真正上線後可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評估。2008年北京奧運運門票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再來分析系統的登入:

  去年全年處理“WEB登入”交易約 100 萬筆,考慮到 年後交易量遞增到每年 200萬筆。

  假設每年交易量集中在 個月,每個月 20 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 小時,試採用 8020 原理估算系統伺服器高峰期“WEB登入”的交易吞吐量應達到怎樣的一個處理能力

  200萬/8=25萬/月

  25萬/20=1.25萬/日

  1.25萬*80%/(8*20%*3600)=1.74TPS

----------------------

  上面的小案例算是丟擲的一塊磚,需求開發難度要遠遠大於需求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需要我們為客戶開發這部分效能需求。所以,在追求技術的基礎上,請更多的瞭解分析你的專案及行業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