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初學者眼中的網際網路產品設計

初學者眼中的網際網路產品設計

       第一次寫這種日誌,希望得到批評指正~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一個純粹的使用者的身份在網際網路上游蕩,接受它為我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帶來的諸多便利--海量的資訊、多樣的娛樂方式、隨心所欲的溝通和暢遊,以致於有時候我會神經質般的感慨造物主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因為一個幸運的機會,讓我開始勇敢的從一個網際網路產品設計人員的角度去看待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產品,慢慢發現,瀏覽器呈現出來的讓我這個視覺動物覺得或精緻或粗糙的文字、圖案與色彩只是網際網路產品設計過程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重要之處在於設計者對使用者需求的分析和了解,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要著眼於全域性,把需求制定成目標,用明確的目標來驅動每一步的計劃,然後有條不紊的實施、評估、改進,這樣才可能讓目標達成、結局完滿。

      作為網際網路產品的設計者,應該明確產品自身的目標和使用者想通過產品達成的目標,產品自身的目標細數起來無非就是為企業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同時傳播品牌價值與經營理念(書上說的),《大腕》中有段經典的臺詞說“網站靠什麼呀?靠的就是點選率啊!點選率上去了,下家跟著就來了,你砸進去多少錢,加一零兒直接就賣給下家了,我還告訴你啊,有人談收購立馬就套現,給你股票你都免談,你要是感興趣你投個八百萬到一千萬,多了我不敢說,我保你一年掙一個億,真的?我說的可是美金啊!”,雖然這出自一個精神病患者之口,但還是不無道理的,若想實現產品自身的價值,首先要贏得使用者,那麼產品憑藉什麼能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呢?它應該能夠迎合使用者的心理,幫助使用者完成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哪怕只是為了消遣也好,併為他們提供一個舒適的使用者體驗過程,“粘”住使用者,甚至任何一個可能與他相關的人。
      看了幾本網際網路產品設計方面的書,三句不離“使用者”、“使用者體驗”,要麼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足以看出使用者的重要性。我覺得網際網路產品設計應該是一個靈活變通的過程,而在網際網路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的摸索並得出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又使得這個設計的過程變得有章可循。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在《使用者體驗的要素》中將使用者體驗的整個開發流程分為五個層面,由下到上分別為: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這是一個自底向上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與軟體工程中的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思想有些類似。戰略層明確網站目標和使用者需求,這是整個設計流程的根基,再一次證明了瞭解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範圍層把使用者需求和網站目標轉變為網站應該為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內容和功能;結構層的任務主要是互動設計,也就是描述“使用者在運用範圍層確定的系統功能時所可能進行的使用者行為”和“系統如何配合與響應這些使用者行為”,另外,還要將網站的內容合理的組織分類,使使用者可以高效的瀏覽網站的內容,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也就是資訊架構;框架層要完成介面設計、導航設計、資訊設計這三個方面――介面設計把使用者與系統互動過程中要經歷的每一個狀態形象的用按鈕、文字框和其他介面控制元件展現出來;導航設計顧名思義就是為使用者提供一些精心佈置的連結帶使用者去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資訊設計應該是把介面中系統試圖傳達給使用者的資訊用合適的表達方式表示出來。當介面設計、導航設計、資訊設計三者被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得到了頁面佈局,或者說是產品成形之前的集合了頁面模組和元素並經過粗略排版佈局的簡單框架;最後是表現層,也就是對框架層中得到的原型進行視覺設計。上面對每個使用者體驗的要素做了我理解範圍內的簡短描述,或者說是歸納,因為我想只有對整個流程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才能進一步考慮使用者體驗的細節問題並把它們條理清晰的儲存在我的長時記憶器裡。
       始終貫穿在設計流程中的思想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使用者的目標、觀點、行為方式甚至人口統計方面的特徵都會對每一個決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使用者體驗的要素中最底層戰略層的任務也是明確網站目標和使用者需求,所以對使用者的研究自然是第一要務。《贏在使用者》這本書給了我一些指引,書中介紹了“建立人物角色”的概念,我想建立人物角色的過程就是一個全面的使用者分析的過程,建立人物角色的好處有很多,無論在使用者分析方面還是在團隊內部的溝通協作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雖然設計人員一定都知道使用者的地位有多麼舉足輕重,然而事實卻是有一些人在設計過程中並沒有給予真正使用者足夠的關注,多數人何嘗不是喜歡以個人的觀點來推斷別人的喜厭呢?人物角色可以提醒設計者以使用者的身份客觀的考慮問題;對於網站自身來說,面對現實當中形形色色的使用者和使用者需求,如果企圖設計出的產品能對每個使用者都適用也就意味著設計要服從使用者需求中的最低標準、委曲求全,所以設計者要認清目標使用者是誰,找出最重要的使用者,人物角色也可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要將龐大的使用者群體濃縮抽象成若干個角色(這似乎又與軟體工程的面向物件思想中類的概念有些相似),就要對群體內部的共同點和群體之間的顯著差異有明確的瞭解,這個共同點是使用者的目標、觀點上的共性和因為這些心理上的共同點而導致的行為上的共性。使用者的目標和觀點可以通過使用者訪談和調查問卷獲得,使用者的行為特徵可以通過可用性測試和網站流量、日誌檔案分析等手段來掌握,這些研究方法,每一個又各是一門學問,以使用者訪談為例,從使用者訪談的物件選擇到對訪談物件的邀請到訪談地點時間方式的安排再到訪談主題的確定最後到對訪談資料的整理,這其中又包含很多值得考慮和注意的因素,總之,各種準備,各種安排,各種考慮,各種分析,各種整理…在得到研究資料以後就該視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決定如何細分使用者群了,這裡又涉及到一些圖表、分析工具以及統計分析的演算法,建立人物角色真的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得到了細分使用者群,就相當於人物角色有了靈魂,但建立過程還不算完,還要進一步揭示細分使用者群之間的關鍵差異,為他賦予人口統計方面的資訊,使人物角色變得生動鮮活,讓人覺得這就是個真實存在的使用者。
       新鮮的人物角色出爐啦!角色們的優先級別使產品的設計有了側重,同時提醒著設計人員時刻記得關注使用者的需求,它可以全心全意為設計服務了,記得書中經常提到三個詞“目標、觀點、行為”,人物角色就是圍繞著這三個詞建立起來的,再回到使用者體驗的要素當中,明確了使用者的目標和觀點,將網站的目標和使用者的需求定義在正式的戰略文件中,這就是戰略層;針對使用者的目標,進一步確定系統應該提供的功能與內容,同時將功能和內容分別寫入功能規格文件和內容清單,這就是範圍層;人物角色的“目標、觀點、行為”能夠告訴設計者使用者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以及他們在完成特定任務時的習慣步驟是怎樣的,所以可以把資訊組織成能夠幫助使用者順利完成他們的目標的樣子,將可能的使用者行為和系統對其做出的響應以及資訊架構反應在架構圖上,這就是結構層;知道了使用者的行為習慣,也就可以決定頁面中各種元素的擺放位置和整體佈局,對於每個使用者來說,在他尋找某個想得到的資訊的時候,都有一條他最熟悉的最核心的路徑,對使用者行為的瞭解可以幫助設計者設計出對使用者最有幫助的導航結構,根據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決定介面設計、導航設計和資訊設計,並將三者結合起來反映線上框圖上,這就是框架層;對人物角色的充分理解能讓設計者理解使用者在視覺上的可能反應,為人物角色設計出適合的風格指南,並指導視覺設計,這樣的設計更容易為使用者所接受,這是最高層――表現層。至此,產品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高真原型,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還應該經常進行測試和評估並關注其他同類產品的動向,以便隨時對產品設計做出調整,讓產品擁有競爭力。總之,一切都是建立在對使用者的目標、觀點和行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
      《人機互動: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與評估》,這本書中作者把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過程分為了三個階段――策略和使用者分析、設計和評估、實施和評估,其實仔細看每個階段內部的具體過程:使用者特徵描述、需求收集和分析、目標定義、任務分析、物件模型化和分析、檢視設計、原型開發、高真原型和設計風格標準,都是可以對映到使用者體驗的要素當中的。書中還提到了一些使產品更為人性化的考慮方面,包括使用者認知系統的承受能力、使用者眼球的轉動以及全面的可及性等問題,這些似乎都是設計人員應該納入考慮範圍內的問題。      之前是用比較快的速度看完了這幾本書,而當我試圖在它們之間建立起聯絡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理解的還不夠深刻,在寫下上面這些文字的同時,網際網路產品設計的概念在我的頭腦中有了更清晰更有條理的印象,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來說,一切都才剛剛開始,是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產品設計的重中之重是瞭解使用者,所以我覺得產品設計人員不單單只是設計人員,或者說這個設計的概念不只是字典裡的傳統解釋,它還應該包括對使用者心理的洞察能力、對資料的挖掘和分析能力等等,好像有句話這樣說的――“產品人員不一定要是某一方面的專才,但一定要是個全才”,或許,這話說得不假。       OVER!終於寫完了,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