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馬克思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馬克思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一、單項選擇題

1.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A)

A.生產方式

B.地理條件

C.社會意識

D.人口因素

2.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是它(C)

A.同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歷史的繼承性

C.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D.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產關係中起決定作用的是(A)

A.生產資料所有制

B.產品的分配和交換

C.在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

D.管理者和生產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句話揭示了(D)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順序性

D.物質生產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係

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這說明了(C)

A.經濟基礎發展的道路是由上層建築決定的

B.上層建築的發展決定經濟基礎的發展方向

C.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D.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不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規律的制約

6.上層建築是指(D)

A. 社會的經濟制度

B.科學技術

C.社會生產關係

D.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和設施

7.社會形態是(B)

A.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

B.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一

D.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統一

8.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B)

A.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規律

B.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規律

D.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矛盾規律

9.社會革命源於(D)

A.人口太多

B.少數英雄人物組織暴動

C.先進思想和革命理論的傳播

D.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

10.人民群眾即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C)
A.
唯心主義的觀點

B.折中主義的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D.歷史迴圈論的觀點

11.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鑰匙是(C)

A.階級鬥爭史

B.思想發展史

C.勞動發展史

D.文化發展史

12.

階級實質上是一個(B)

A.思想範疇

B.經濟範疇

C.政治範疇

D.文化範疇

13.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主張(C)

A.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B.人的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

C.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D.社會運動受偶然性支配

1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民群眾(B)

A.占人口大多數

B.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C.具有先進思想

D.掌握歷史發展規律

15.制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性條件是(A)

A.經濟條件

B.法律制度

C.傳統觀念

D.文化水平

二、多項選擇題

1.社會存在包括(ABC)

A.社會生活的各種物質條件

B.社會生活的物質生產活動

C.經濟關係

D.全部社會關係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ABCD)

A.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

B.它與社會經濟水平之間發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發展往往具有歷史繼承性

D.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3.18世紀,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法國在哲學上和政治思想領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過了當時經濟上先進的英國,這表明(CD)

A.社會意識的發展不依賴社會經濟

B.社會意識並不決定社會存在

C.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社會意識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完全對應的

4.馬克思說:“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ABCD)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進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的成熟

C.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當它還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時,是不會滅亡的。

D.社會形態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5.生產關係的客觀性是指(ABCD)

A.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生產關係

B.人們不能隨意創造或者消滅某種生產關係

C.生產關係是社會有機體中客觀實在的組成部分

D.生產關係是社會上層建築的物質基礎

6.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因為(ACD)

A.它能引起勞動物件的變革,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B.它屬於上層建築

C.它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中(AD)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B.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

C.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生產力也決定生產關係

D.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係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8.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AB)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C.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否具有反作用

D.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否包括自然科學

9.“如果資本主義的滅亡是由科學保證了的,為什麼還要費那麼大的力氣去為它安排葬禮呢?”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AB)

A.抹煞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

B.否認革命在社會質變中的作用

C.否認歷史觀上的決定論原則

D.否定科學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

10.“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此觀點表明(AB)

A.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B.歷史不是神創造的

C.歷史是人們任意創造的

D.歷史是人的思想發展史

三、辨析題

1.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點】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歷史是人的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思想因素在歷史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人類歷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對於深入認識人類歷史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把一切歷史歸結為思想史的觀點本質上是唯心史觀。


2.“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案要點】

這是恩格斯關於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的正確論斷。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從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其社會意識並不一定處於時代前列;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國家,其社會意識不一定滯後,有的還超過生產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如18世紀末的法國之於英國,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德國之於英、法兩國,前者的經濟發展水平均不及後者,但在思想領域的發展卻是領先的。

3.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

【答案要點】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片面誇大科學技術作用的科學技術決定論觀點。

科 學技術提高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但科學技術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滅壓迫和剝削,也不足以克服社會關係中的各種矛盾。只靠科學進步,沒有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沒有社會關係的根本變革,資本主義不能自動轉變為社會主義。上述觀點否認了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 的決定作用,否認了階級鬥爭、社會革命與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沒有看到科學技術掌握在不同階級,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群眾和英雄共同創造歷史

 【答案要點】

這 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這裡的“創造”是指推動歷史前進的行為,與破壞和阻礙相對應。如果英雄即歷史人物是傑出人物,那就應該包含在人民群眾的範圍之內,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創造歷史活動具有統一性。所以,沒有必要說人民群眾和英雄共同創造歷史。如果歷史人物是反動人物,他與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是背道而馳, 南轅北轍的。因此,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只能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


四、 簡答題

1.為什麼說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

【答案要點】勞動在人類社會的產生和形成中起了決定作用。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全部社會關係的物質根源,它孕育著社會有機體未來發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說: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

2.如何理解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答案要點】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同時,也承認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

3.為什麼說生產力可以跨越發展?

【答案要點】
   在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是單線的,可以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生產力的跨越發展是有條件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在改革和開放的條件下,通過利用生產力的已有成果,從而打破生產力的單線發展,實現跨越。

在 當代中國,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特別重要。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生產力比較落後,如果不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始終落後於世界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實現生產力的跨越發展是當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江澤民提出的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發展,正是對當代生產力發展特點的反思。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答案要點】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兩者關係構成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一,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第二,社會意識的變化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存在變化了,社會意識也要或遲或早地發生相應的變化。第三,在階級對抗 或有階級鬥爭存在的社會中,社會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錯誤的社會意識,則對社會歷史的發展程序起著阻礙或破壞作用。

5.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點】
   人口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作用。第一,一定數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沒有物質生產,社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而人口是物質生產的自然基礎。沒有一定數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質生產,當然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第二,人口狀況能夠加速或延 緩社會的發展。只有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人口狀況,才最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發展。

6.簡述當代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答案要點】
   在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人類社會是引起生態系統變化的一個強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都大得多、深遠得多。自從人類產生以來,做了很多有利於生態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壞生態平衡的事。由於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從而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的不利影響,稱之為環境問 題。人類先後經歷了漁獵時代、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的環境問題。當代的環境問題是人類歷史上各個階段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和集中表現。主要是:(1)空氣汙染嚴重;(2)世界性水源危機;(3)森林慘遭毀滅;(4)物種不斷減少;(5)臭氧層變薄;等等。環境問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全面認識、正確對待、認真解決當代面臨的環境問題。

7.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嗎?為什麼?

【答案要點】
    經濟基礎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經濟基礎並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基礎是在生產力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是被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了經濟基礎並通過經濟基礎決定著全部社會生活。

8.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嗎?為什麼?

【答案要點】
   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這是片面誇大科學技術作用的科學技術決定論觀點。

科 學技術提高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但科學技術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滅壓迫和剝削,也不足以克服社會關係中的各種矛盾。只靠科技進步,沒有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沒有社會關係的根本變革,資本主義不能自動轉變為社會主義。上述觀點否認了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 中的決定作用,否認了階級鬥爭、社會革命與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沒有看到科學技術掌握在不同階級、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9.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答案要點】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歷史是人的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思想因素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歷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對於深人認識人類歷史及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把一切歷史歸結為思想史的觀點本質上是唯心史觀。

10.唯心史觀的主要缺陷是什麼?

 【答案要點】
 
唯心史觀的主要缺陷在於只是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五、論述題

1.論述社會主義如何應對2l世紀的世界性挑戰?

【答案要點】

21世紀,人類面臨環境問題、貧富差距懸殊、普通人的權利等方面問題的挑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展開了競爭。為了迎接挑戰,大多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選擇的應對21世紀世界性挑戰的具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