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微服務架構框架選擇:Spring Cloud 和 Dubbo對比

微服務架構框架選擇:Spring Cloud 和 Dubbo對比

知乎轉載

樓層1:
從專案的背景來看,Dubbo 國內用的公司挺多,國內影響力大,Spring Cloud 自然在國外影響力較大,所以這個來看不分伯仲了,畢竟都有大公司在使用。
從社群的活躍度來看,可以看下各自的Github託管專案來區分。Dubbo · GitHub 與 Spring Cloud · GitHub ,從更新頻率與更新時間來看 Spring Cloud 優於Dubbo,Dubbo基本不維護了。
從框架的完整度來看,Dubbo只是實現了服務治理(註冊 發現等),而Spring Cloud下面有很多個子專案覆蓋了微服務架構下的方方面面,服務治理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一定程度來說,Dubbo只是Spring Cloud Netflix中的一個子集。
如果選擇Spring Cloud,基本上每個環節都已經有了對應的元件支援,可能有些也不一定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但是其活躍的社群與快速的迭代更新也會讓你沒有後顧之憂。

樓層2:
spring-boot有pivotal和netfix背書,是一套完整的企業級應用的開發方案,天然整合分散式雲架構spring-cloud,重點是有配套的更加完善的軟體基礎設施,但是實際編碼會有侵入性。
Dubbo有阿里巴巴背書,是一套RPC的半完善解決方案,配套的軟體基礎設施不全,好處是編碼環節基本沒有侵入性。
我們在用dubbo,朋友的公司也有在用的,面臨的問題也大致相似,問題定位、熔斷和監控方面的問題讓人沒有那麼的放心,最近打算嘗試在spring-cloud中尋找答案。

樓層3:
兩者不能直接進行對比,dubbo只是作為服務治理的rpc層,而Spring Cloud 提供了一整套分散式服務開發的工具,從邊緣服務的Zuul,到服務發現Eureka ,再到hystrix 熔斷機制,是一套完整的生態,但是我覺得這裡面最有幫助的可能是hystrix ,它提供了完整的熔斷機制,可以很輕易的引入現有系統。

微服務架構的基礎框架選擇:Spring Cloud還是Dubbo?

最近一段時間不論網際網路還是傳統行業,凡是涉及資訊科技範疇的圈子幾乎都在討論 微服務架構 。近期也看到各大技術社群開始組織一些沙龍和論壇來分享spring Cloud的相關實施經驗,這對於最近正在整理Spring Cloud相關套件內容與例項應用的我而言,還是有不少激勵的。

目前,Spring Cloud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在前陣子的求職過程中,與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的架構師、技術VP或者CTO在交流時,有些甚至還不知道該專案的存在。可能這也與國內阿里巴巴開源服務治理框架Dubbo有一定的關係,除了Dubbo本身較為完善的中文文件之外,不少科技公司的架構師均出自阿里系,所以就目前情況看,短期國內還是Dubbo的天下。

那麼第一次實施微服務架構時,我們應該選擇哪個基礎框架更好呢?

以下內容均為作者個人觀點,知識面有限,如有不對,純屬正常,不喜勿噴。

Round 1:背景

Dubbo,是阿里巴巴服務化治理的核心框架,並被廣泛應用於阿里巴巴集團的各成員站點。阿里巴巴近幾年對開源社群的貢獻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引人注目的,比如:JStorm捐贈給Apache並加入Apache基金會等,為中國網際網路人爭足了面子,使得阿里巴巴在國人眼裡已經從電商升級為一家科技公司了。

Spring Cloud,從命名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Spring Source的產物,Spring社群的強大背書可以說是Java企業界最有影響力的組織了,除了Spring Source之外,還有Pivotal和Netfix是其強大的後盾與技術輸出。其中Netflix開源的整套微服務架構套件是Spring Cloud的核心。

小結:如果拿Dubbo與Netflix套件做對比,前者在國內影響力較大,後者在國外影響力較大,我認為在背景上可以打個平手;但是若要與Spring Cloud做對比,由於Spring Source的加入,在背書上,Spring Cloud略勝一籌。不過,英雄不問出處,在背景這一點上,不能作為選擇框架的主要因素,當您一籌莫展的時候,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Round 2:社群活躍度

我們選擇一個開源框架,社群的活躍度是我們極為關注的一個要點。社群越活躍,解決問題的速度越快,框架也會越來越完善,不然當我們碰到問題,就不得不自己解決。而對於團隊來說,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得不自己去維護框架的原始碼,這對於團隊來說也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下面看看這兩個專案在github上的更新時間,下面截圖自2016年7月30日:

Dubbo : https://github.com/dubbo

最後更新時間為:2016年5月6日

Spring Cloud : https://github.com/spring-cloud

最後更新時間為:12分鐘前

可以看到Dubbo的更新已經是幾個月前,並且更新頻率很低。而Spring Cloud的更新是12分鐘前,仍處於高速迭代的階段。

小結:在社群活躍度上,Spring Cloud毋庸置疑的優於Dubbo,這對於沒有大量精力與財力維護這部分開源內容的團隊來說,Spring Cloud會是更優的選擇。

Round 3:架構完整度

或許很多人會說Spring Cloud和Dubbo的對比有點不公平,Dubbo只是實現了服務治理,而Spring Cloud下面有17個子專案(可能還會新增)分別覆蓋了微服務架構下的方方面面,服務治理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一定程度來說,Dubbo只是Spring Cloud Netflix中的一個子集。但是在選擇框架上,方案完整度恰恰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根據Martin Fowler對 微服務架構 的描述中,雖然該架構相較於單體架構有模組化解耦、可獨立部署、技術多樣性等諸多優點,但是由於分散式環境下解耦,也帶出了不少測試與運維複雜度。

根據微服務架構在各方面的要素,看看Spring Cloud和Dubbo都提供了哪些支援。
這裡寫圖片描述

以上列舉了一些核心部件,大致可以理解為什麼之前說Dubbo只是類似Netflix的一個子集了吧。當然這裡需要申明一點,Dubbo對於上表中總結為“無”的元件不代表不能實現,而只是Dubbo框架自身不提供,需要另外整合以實現對應的功能,比如:

分散式配置:可以使用淘寶的diamond、百度的disconf來實現分散式配置管理。但是Spring Cloud中的Config元件除了提供配置管理之外,由於其儲存可以使用git,因此它天然的實現了配置內容的版本管理,可以完美的與應用版本管理整合起來。
服務跟蹤:可以使用京東開源的Hydra
批量任務:可以使用噹噹開源的Elastic-Job
……

雖然,Dubbo自身只是實現了服務治理的基礎,其他為保證叢集安全、可維護、可測試等特性方面都沒有很好的實現,但是幾乎大部分關鍵元件都能找到第三方開源來實現,這些元件主要來自於國內各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開源產品。
RPC vs REST

另外,由於Dubbo是基礎框架,其實現的內容對於我們實施微服務架構是否合理,也需要我們根據自身需求去考慮是否要修改,比如Dubbo的服務呼叫是通過RPC實現的,但是如果仔細拜讀過Martin Fowler的 microservices 一文,其定義的服務間通訊是HTTP協議的REST API。那麼這兩種有何區別呢?

先來說說,使用Dubbo的RPC來實現服務間呼叫的一些痛點:

服務提供方與呼叫方介面依賴方式太強:我們為每個微服務定義了各自的service抽象介面,並通過持續整合釋出到私有倉庫中,呼叫方應用對微服務提供的抽象介面存在強依賴關係,因此不論開發、測試、整合環境都需要嚴格的管理版本依賴,才不會出現服務方與呼叫方的不一致導致應用無法編譯成功等一系列問題,以及這也會直接影響本地開發的環境要求,往往一個依賴很多服務的上層應用,每天都要更新很多程式碼並install之後才能進行後續的開發。若沒有嚴格的版本管理制度或開發一些自動化工具,這樣的依賴關係會成為開發團隊的一大噩夢。而REST介面相比RPC更為輕量化,服務提供方和呼叫方的依賴只是依靠一紙契約,不存在程式碼級別的強依賴,當然REST介面也有痛點,因為介面定義過輕,很容易導致定義文件與實際實現不一致導致服務整合時的問題,但是該問題很好解決,只需要通過每個服務整合swagger,讓每個服務的程式碼與文件一體化,就能解決。所以在分散式環境下,REST方式的服務依賴要比RPC方式的依賴更為靈活。

服務對平臺敏感,難以簡單複用:通常我們在提供對外服務時,都會以REST的方式提供出去,這樣可以實現跨平臺的特點,任何一個語言的呼叫方都可以根據介面定義來實現。那麼在Dubbo中我們要提供REST介面時,不得不實現一層代理,用來將RPC介面轉換成REST介面進行對外發布。若我們每個服務本身就以REST介面方式存在,當要對外提供服務時,主要在API閘道器中配置對映關係和許可權控制就可實現服務的複用了。

相信這些痛點也是為什麼噹噹網在dubbox(基於Dubbo的開源擴充套件)中增加了對REST支援的原因之一。

**小結:**Dubbo實現了服務治理的基礎,但是要完成一個完備的微服務架構,還需要在各環節去擴充套件和完善以保證叢集的健康,以減輕開發、測試以及運維各個環節上增加出來的壓力,這樣才能讓各環節人員真正的專注於業務邏輯。而Spring Cloud依然發揚了Spring Source整合一切的作風,以標準化的姿態將一些微服務架構的成熟產品與框架揉為一體,並繼承了Spring Boot簡單配置、快速開發、輕鬆部署的特點,讓原本複雜的架構工作變得相對容易上手一些(如果您讀過我之前關於Spring Cloud的一些核心元件使用的文章,應該能體會這些讓人興奮而激動的特性,傳送門)。所以,如果選擇Dubbo請務必在各個環節做好整套解決方案的準備,不然很可能隨著服務數量的增長,整個團隊都將疲於應付各種架構上不足引起的困難。而如果選擇Spring Cloud,相對來說每個環節都已經有了對應的元件支援,可能有些也不一定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但是其活躍的社群與高速的迭代進度也會是你可以依靠的強大後盾。

Round 4:文件質量

Dubbo的 文件 可以說在國內開源框架中算是一流的,非常全,並且講解的也非常深入,由於版本已經穩定不再更新,所以也不太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另外提供了中文與英文兩種版本,對於國內開發者來說,閱讀起來更加容易上手,這也是dubbo在國內更火一些的原因吧。

Spring Cloud由於整合了大量元件,文件在體量上自然要比dubbo多很多,文件內容上還算簡潔清楚,但是更多的是偏向整合,更深入的使用方法還是需要檢視其整合元件的詳細文件。另外由於Spring Cloud基於Spring Boot,很多例子相較於傳統Spring應用要簡單很多(因為自動化配置,很多內容都成了約定的預設配置),這對於剛接觸的開發者可能會有些不適應,比較建議瞭解和學習Spring Boot之後再使用Spring Cloud,不然可能會出現很多一知半解的情況。

小結:雖然Spring Cloud的文件量大,但是如果使用Dubbo去整合其他第三方元件,實際也是要去閱讀大量第三方元件文件的,所以在文件量上,我覺得區別不大。對於文件質量,由於Spring Cloud的迭代很快,難免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所以在質量上我認為Dubbo更好一些。而對於文件語言上,Dubbo自然對國內開發團隊來說更有優勢。

總結

通過上面再幾個環節上的分析,相信大家對Dubbo和Spring Cloud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就我個人對這兩個框架的使用經驗和理解,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使用Dubbo構建的微服務架構就像組裝電腦,各環節我們的選擇自由度很高,但是最終結果很有可能因為一條記憶體質量不行就點不亮了,總是讓人不怎麼放心,但是如果你是一名高手,那這些都不是問題;而Spring Cloud就像品牌機,在Spring Source的整合下,做了大量的相容性測試,保證了機器擁有更高的穩定性,但是如果要在使用非原裝元件外的東西,就需要對其基礎有足夠的瞭解。

從目前Spring Cloud的被關注度和活躍度上來看,很有可能將來會成為微服務架構的標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