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動態路由協議(基於RIP協議 配置過程)

動態路由協議(基於RIP協議 配置過程)

包括 動態路由 網絡掩碼 產生 學習 管理 自己 過程 不可達

常見的動態路由協議可以分為“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和“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其中距離矢量路由協議依據的是從源網絡到目標網絡所經過的路由器的個數來選擇路由,典型的協議是“RIP”;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會綜合考慮從源網絡到目標網絡的各條路徑的情況來選擇路由,典型的協議是“OSPF”。

本篇文章說下RIP協議,運行該協議的路由器都會向鄰居路由器學習他們所觀察到的路由信息,然後向外通告自己所觀察到的路由信息,因為每個路由器在信息上都依賴於鄰居路由器,而鄰居路由器又會從它們的鄰居路由器那裏學習路由信息,以此類推,所以距離矢量路由選擇有時又被認為是“依照傳聞進行路由選擇”。

運行RIP協議的路由器會每隔30s廣播一次自己更新的路由表信息,會依賴自己的鄰居來發送路由信息,廣播地址為“255.255.255.255”。當鄰居路由器收到這些更新信息後,會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路由信息,其他的則被丟棄。

RIP協議以跳數來作為唯一的度量值,收到鄰居路由器發來的路由條目信息,會將跳數加1後進行比較,若路由條目比自己的路由表更合適,或該路由表沒有此條目,則將該路由條目保存下來。

在RIP協議中規定的最大跳數為15,16跳以上(包括16跳)則被視為目的網絡不可達,因此不適合大型的網絡環境,這一點,OSPF協議可以完美的解決。(關於OSPF會在以後的文章寫出來)。

在RIP協議中還有一個“水平分割”的概念:從一個接口學習到的路由信息,不再從這個接口發送出去,這樣可以阻止環路的產生,同時能夠減少路由更新信息占用的鏈路帶寬資源。

查看路由表時還有一個叫“管理距離”的概念,它是一種優先級度量,路由器會選擇管理距離較小的路由來到達目標網段。靜態路由的管理距離為1,而RIP協議的管理距離為120,因此,如果到達同一網段,同時配置了靜態路由和RIP,路由器會選擇靜態路由指向的路徑來轉發數據。

RIP有兩個版本:“RIP V1”和“RIP V2”,二者區別如下:

  1. RIP v1廣播發送路由更新,廣播地址為255.255.255.255;RIP v2組播發送路由更新,組播地址為224.0.0.9。

  2. RIP v1 是有類路由協議,它們在宣告路由信息時不攜帶網絡掩碼;而RIP v2是無類路由協議,它們在宣告路由信息時攜帶網絡掩碼。也就是說,在被子網劃分過的網絡中,最好使用v2。

RIP v1的配置過程如下:
Router(config)#router rip #配置RIP協議。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0 #宣告所有與本身路由器直連的網段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0 #宣告所有與本身路由器直連的網段

至此,基於RIP v1 的動態路由就配置成功了,然後按照同樣方式配置網絡中的其他路由器,路由器會自己學習,經過30s後每臺運行RIP v1 協議的路由器將會獲取網絡中所有的路由條目。

RIP v2 的配置過程如下:

Router(config)#router rip #配置RIP協議

Router(config-router)#version 2 #使用RIP v2

Router(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RIP v2默認情況在主網絡邊界路由器上進行路由匯總,因此需要關閉路由匯總功能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0 #宣告所有與本身路由器直連的網段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0 #宣告所有與本身路由器直連的網段

按照相同方式,配置網絡中的各個路由器,即可實現全網互通。

動態路由協議(基於RIP協議 配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