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FCES2019第一天 | FOR AI教育,你的老師們原來是這樣想的

FCES2019第一天 | FOR AI教育,你的老師們原來是這樣想的

全文共3208字,預計學習時長8分鐘

2019年7月19日,晴空萬里又捲了點白雲,小芯來到了青島嶗山。

沒有啤酒,沒見道士。學習的氣氛卻比此地所有的傳說更迷人。

暑假,學生們鋪蓋一卷回家躺屍,歲月靜好。而老師們卻紛紛跑到了嶗山“坐而論道”:愁啊,人工智慧該怎麼教。

在2019CCF未來計算機教育峰會上,全國近21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350多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青島,切磋商議這一難題。小芯作為CCF官方合作媒體,前來“探密”,看看業內大牛眼中的人工智慧教育。

此次大會的主題是“智慧+教育”,BY AI &FOR AI。話題針對人工智慧教育,但又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發散性。4個主題報告、6個觀點報告、2個大會主論壇、9個分論壇,4個封閉研討。行程緊湊,乾貨滿滿。

大會主席:北京大學李曉明教授

人工智慧時代對人才教育衝擊如何?人工智慧又如何賦能教育?正如大會主席李曉明教授在致辭中講到,我們所有人都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巨大變化”。小到產品、企業,大到區省、國家,人工智慧都在慢慢變成新的產能上升到戰略高度。

老師們互相取經,暢所欲言。他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時候才能教出一個圖靈?

李澤湘:“課上的越多的學生,以後的成就越差”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李澤湘教授還有一個身份——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由於兼有產業和學界的雙重身份,李澤湘教授的報告也是從這兩個角度談創新體系建設:一是創業孵化,二是人才培養。

在創業孵化方面:未來產業需要從0到1的創新。目前國內的研究和英國存在相似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將基礎研究轉化成產業成果。產業創新的核心關鍵點是在基礎研究和產業成果之間架起一座橋樑。這座橋樑怎麼建?劃重點!小芯芯為大家整理了來自李澤湘教授的創業祕籍。

一:選定未來的產業領域,下一個產業在廣義的智慧機器人領域;

二:資源應用的訣竅:比如大疆利用深圳東莞區製造之都的低成本;

三:加快孵化的科學規律:反覆試錯,快速迭代。速度跟成本是關鍵。

四:做好資源整合:提供核心部件、供應鏈、創業輔導、天使基金等方面的支援。

五:打造以創業者為核心的生態系統。

人才培養方面,創新者應具備四大品質——好奇心、團隊合作、跨專業學習能力、快速反應和動手能力。如何創新?有三大祕訣:一掌握、學習和應用知識;二是創新者思維,三是內在驅動力。

傳統流水線式的、應試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於當下,“課上的越多的學生,以後的成就越差。”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變革,每個公司要求每位員工都必須具有創新能力。

國內的人工智慧教育還停留在喊口號的形式,不管是否有獨立辦學的條件就跟風設院設系,實際上在掛羊頭賣狗肉。

人工智慧教育剛剛起步,改革艱難是情理之中,在學院的課程設定上,可以學習美國的歐領工學院。還是要向鄧小平學習,先在小範圍畫一個圈。以創新為導向,校企合作才是正確的探索方向。

孫茂松:“人工智慧忒熱!從孫子變爺爺”

清華大學教孫茂松教授

孫老師在現場堪稱國寶級的人物,因為兩個大黑眼圈過於引人注目。

孫茂松教授圍繞人工智慧教育課程設計、慕課助力人工智慧教育的話題“坐而論道”。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應該怎麼做?

在參考了眾多國內外高校的管理和教學模式後,孫教授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 考慮在計算機學院下設立人工智慧系;

  • 新形勢下,對計算機系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培養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優化。

  • 通識教育:培育批判性思維和寫作能力

  • 建設AI倫理課

面對人工智慧設院設專業的大潮,國內高校不應一擁而上。應該衡量本校的辦學實力。以“萬變應萬變”,尤其是一些小變,比如設定一些輕量級的微專業。

二是:受慕課等課外學習平臺及其課程模式的啟發,認為未來要建設面向教育的AI即:

第一,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學習社交網路以及網路資料空間;第二,基於教育大資料的機器學習演算法需要加強;第三,課程知識圖譜需要打通;第四,智慧輔助教學演算法需要加強,以主觀題為主。

人工智慧發出響亮的訊號,一些都是剛剛開始。人工智慧尚有廣闊的討論空間。作為核心的教育培養,不能自亂陣腳,要學習更要反思。

李文新:“周圍越狂熱,內心越忐忑”

北京大學李文新教授

李文新教授一上臺,就給人工智慧專場帶來專屬於北大的古典氣質。

“周圍越狂熱,內心越忐忑,我對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不明白多於明白”。比起其他教授從中外視野探討人工智慧教學建設,李教授則將人工智慧當做一場洪水般的文明,反思來處,追問去處。卸下教授、學者的身份,她就和小芯芯、或者卷攜在這場洪流中的萬千普通人一樣。向在場站在研究前沿的專家學者丟擲4個問題。

第一:我們恐懼的是什麼?

在技術的巨大能量背後,是資本和權力的新一輪競爭。在資料面前,每個人都在經歷被標記、被解構的事實。技術對隱私、就業和生活的衝擊,其實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孕育恐懼。

第二,我們希望的是什麼?

關於目的和意義的反思,太少太少。我們需要明確技術革新、產品研發甚至包括人才培養,我們是為了什麼?這也是進行“智慧革命”需要明確的方向。

第三,我們能做什麼?

人才培養首先是培養人工智慧時代下完整的“人”。提倡更大範圍內的交叉,提倡將哲學範疇也統統納入進來。

第四,我們依舊疑惑什麼?

與技術一樣,矛盾也是持續前進的。

“我們還沒有開始講到目的和意義的時候,就開始直接動手講術”,關於人工智慧的目的和意義,需要更多基於倫理層面的反思。這才是培育“完人”的第一步。

黎銘:“南大人才培養都靠這16個字”

南京大學黎銘教授

面對人工智慧人才供需嚴重失衡,企業出手高薪挖人,這是揠苗助長的辦法,人才沒有實現增量。解決的根本在於:培養人工智慧方面的專業人才。

人工智慧教育的目標是基於發展弱人工智慧的要求,培養的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

高校培養的人才需要以下幾種知識結構:

數學基礎好,計算、程式功底好,具備全面的人工智慧專業知識,並將其融會貫通。

現有的學科專業體系不能培養這樣的人才。人工智慧時代需要的不是普通建築工人,而是建築大師。AI時代的人才需要源頭創新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南京大學的培養模式可以歸納為16字箴言:“夯實基礎、深化專業、複合知識、加強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出活躍的學術、產業人才。

章文嵩:“我從喜歡玩遊戲,變成玩計算機”

滴滴出行高階副總裁,LVS開源軟體創始人章文嵩

這位小時候沉迷遊戲不能自拔差點成為電競選手的網際網路企業大佬,接地氣地過分,一點都沒有霸道總裁的亞子。

章文嵩入坑網際網路正是由於興趣,從玩遊戲到計算機到寫程式,從寫作業系統到負責長沙資訊港的整體規劃,到自己做LVS專案,完成了從興趣、實踐到開源的閉環。

章文嵩根據自己的企業經歷,從用人企業的角度對高校人才培養提了自己的建議:高校教育+企業實踐是培養產業需求人才的最佳方式。象牙塔為學生帶來基礎和興趣,開源活動為學生提供資源和平臺,而企業則為學生提供實踐和檢驗的機會。

最重要的一點是:往企業中去,多實習,檢驗成果,反覆迭代。或者基於企業資料開展課題研究。這才是企業所希望的“人才養成”計劃。

彩蛋Q&A(孫茂松教授專訪)

這次大會對小芯而言堪比大型追星現場。會後,小芯飛奔上前,針對報告中的問題,採訪了孫茂松教授、李文新教授、章文嵩先生等。一天一位,持續放送。以下為現場還原:

小芯芯與孫茂松教授合影

——Q:關於人工智慧教育,大家都在講跨領域跨學科人才培養。這個領域是否能為文理科的優秀人才開啟壁壘,優勢互補?

——A:人工智慧+X是一種必然,只是在不同的專業深淺不同。人工智慧的基本手段是工科提供的,文科的本科教育可以將人工智慧的一些技術作為“工具”,融入進去。比如資料統計的一些工具。另一個角度,人工智慧倫理領域未來將是文科生的天下。哲學、社會學、文學等方面的反思和批判的天賦需要被承認。目前國內文科對工科體系存在一種恐懼或者說敵對。文理分科是歷史遺留問題。理科生也需要文科生的感性思維、表達能力。

——Q : 您在報告中提到國內某小學使用的人臉識別系統監控小學生的上課關注度。眾所周知,美國舊金山等城市都明令禁止“人臉識別”,而我國,這項技術現在正在被運用到更多的公共領域。您怎麼看?

——A:且不說別的,人臉識別等技術用於教育要慎重。但是如果用於公共安全是可以的。東西方文明有差異,西方文明更注重個人主義,東方文明強調集體主義。出於公共安全考量安裝攝像頭的舉措,中西的認知是不同的,應該求同存異。但是這個技術用於中小學教育性質就發生了變化。中小學的心理、情感等在技術控制下會產生“信任危機”、“表演慾”等。這個技術的影響和應用還需要專項科學研究。

 

除主會大咖外,多個panel的論點也是精彩紛呈,想知道老師們臺下的另一面?就持續關注小芯芯哦~
演算法的公平性也可以量化?試試這三個指標吧

留言 點贊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新增小編微信:dxsxbb,加入讀者圈,一起討論最新鮮的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