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使用者畫像 | 薦文 2018 #46

以下是我在這周讀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內容,也許你也會喜歡。
薦文
ofollow,noindex">《談談使用者畫像》
作者:曹政
「使用者」是一個高度抽象的詞,以至於很多時候我都想當然地認為「他們」的問題、偏好一致。
一個產品的運營定位,使用者是誰,他們的屬性是什麼,他們的世界觀是什麼,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們的行為動機,消費決策的依據是什麼,這些都是產品設計之前就要考慮清楚的。馮爺說過,不要用我以為,我觀察身邊的人,來做網際網路產品的判定。中國的人群,真的是分了非常多的層次。甚至你用簡單的標籤也很難分拆出來,你說 95 後是個標籤,但 95 後也存在涇渭分明的不同群體,你問我怎麼分,我怎麼知道,但我知道,肯定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鄉鎮;都存在差異。而即便同屬於一類,北方和南方,通常也存在差異;教育背景差異,家庭背景差異,等等等等。大部分網際網路從業者集中在一線城市,大部分網際網路巨頭的員工和負責人都是名校背景,精英階層,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所以很多三四線城市的訴求往往被一些草根創業者所挖掘,所轉化。我們一直認為,各個網際網路巨頭在虛心學習,網際網路的理念也越來越普及,這種鴻溝會越來越小,世界越來越平,但現實,真的不是。
《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
作者:劣鬆
網易考拉產品總監梳理的 PM 能力項:
與5年前不同,現在更多公司越來越要求產品能夠:一、站在業務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VS 過去是站在使用者體驗角度);二、基於資料做出決策(VS 過去是基於需求思辨/用研/競品分析);三、行使更多的無實權領導(VS 只強調溝通協作)。所以,產品經理的生存環境有了更大的挑戰,更強調為商業競爭服務、更強調資料思維、要做更多的橫向協調溝通並拿到結果。
《How to design an Apple Design Award-winning app》
作者: Joseph Russell
統計了 2014-2018 年獲得蘋果設計獎獲獎 App 們的特點。得獎最多的是工具類 App,以簡潔、扁平化設計的更容易得到蘋果青睞(符合他們的風格)。
《劉慈欣獲獎演說全文》
這周終於看完大劉的《三體》三部曲,全程感覺就一個詞——浪漫。
在《2001:太空漫遊》中,在已經過去的 2001 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 2018 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里程。與此同時,資訊科技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路覆蓋了整個世界。在 IT 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 VR 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 Facebook。」
《This Product Prioritization System Nabbed Pandora 70 Million Monthly Users with Just 40 Engineers》
作者:First Round Team
Pandora(做音樂而不是做首飾那家公司)做產品時的優先順序排序方法。每季度列出需求,預設每個需求 5 來投票來做哪個,群策群力。要求好高——每個工程師都不能只關注怎樣寫好程式碼。另外,值得借鑑的思考方式:「What would be stupid not to do in the next 90 days?」
《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演講者:Lera Boroditsky
使用語言不同,我們的思考方式也會不同。這點對於做出海產品的人(比如我)來說是一個重要提醒:除了人文、經濟、語言、網路等等,還有思考方式的差異!多跟在地運營同學溝通準沒錯。
:bulb: 有意思
- 上週文章裡提到了「確認偏誤」,昨天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也看到了:
有個毛病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經升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麼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資訊,乃至不顧事。一旦我們有了某種偏見,我們就無法改變主意了。《未來亂語》(Future Babble)講了個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給每個受試學生髮一套性格測試題讓他們做,然後說根據每個人的答案給其各自分析出來了一份「性格概況」,讓學生評價這個概況描寫得準不準。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個說的就是自己。而事實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況」都是完全一樣的!人們更願意看到說的跟自己一樣的地方,並忽略不一樣的地方。這個實驗大概還可以解釋為什麼「星座與性格」的理論經久不衰。

- 當我們說要打廣告時,第一反應當然是做商業推廣,但如果用來發布尋人啟事呢?有人專門寫了個 教學貼 ,教人們如何在 Facebook 上釋出尋人啟事,下圖為示例:

- 《建築師成長記錄》一書中有一段關於建築師的描述,我認為也非常適用於產品經理:
建築師是通才,工程師是專才。建築師就像多面手,而不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她/他就像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者,而不是技藝精湛的奏樂者。作為一名專業人員,建築師需要協調團隊中的各專業人士,包括結構和機械工程師、室內設計師、法律顧問、景觀設計師、策劃人員、承包商還有其他學科的專家。不可免地,其中會有團隊之間的利益競爭。所以建築師必須對每一個學科都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協調那些因為分歧而產生的矛盾,而同時又要滿足客戶的要求和維持整個工程的完整性。
往期薦文可在這裡 翻閱。
:speech_balloon: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Build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