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類型判斷(下)

類型判斷(下)

結合 fun _proto_ prot name defined 分析 利用 div

前言

在上篇《JavaScript專題之類型判斷(上)》中,我們抄襲 jQuery 寫了一個 type 函數,可以檢測出常見的數據類型,然而在開發中還有更加復雜的判斷,比如 plainObject、空對象、Window 對象等,這一篇就讓我們接著抄襲 jQuery 去看一下這些類型的判斷。

plainObject

plainObject 來自於 jQuery,可以翻譯成純粹的對象,所謂"純粹的對象",就是該對象是通過 "{}" 或 "new Object" 創建的,該對象含有零個或者多個鍵值對。

之所以要判斷是不是 plainObject,是為了跟其他的 JavaScript對象如 null,數組,宿主對象(documents)等作區分,因為這些用 typeof 都會返回object。

jQuery提供了 isPlainObject 方法進行判斷,先讓我們看看使用的效果: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

console.log($.isPlainObject({})) // true

console.log($.isPlainObject(new Object)) // true

console.log($.isPlainObject(Object.create(null))); // true

console.log($.isPlainObject(Object.assign({a: 1}, {b: 2}))); // true

console.log($.isPlainObject(new Person(‘yayu‘))); // false

console.log($.isPlainObject(Object.create({}))); // false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除了 {} 和 new Object 創建的之外,jQuery 認為一個沒有原型的對象也是一個純粹的對象。

實際上隨著 jQuery 版本的提升,isPlainObject 的實現也在變化,我們今天講的是 3.0 版本下的 isPlainObject,我們直接看源碼:

// 上節中寫 type 函數時,用來存放 toString 映射結果的對象
var class2type = {};

// 相當於 Object.prototype.toString
var toString = class2type.toString;

// 相當於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
var hasOwn = class2type.hasOwnProperty;

function isPlainObject(obj) {
    var proto, Ctor;

    // 排除掉明顯不是obj的以及一些宿主對象如Window
    if (!obj || toString.call(obj) !== "[object Object]") {
        return false;
    }

    /**
     * getPrototypeOf es5 方法,獲取 obj 的原型
     * 以 new Object 創建的對象為例的話
     * obj.__proto__ === Object.prototype
     */
    proto = Object.getPrototypeOf(obj);

    // 沒有原型的對象是純粹的,Object.create(null) 就在這裏返回 true
    if (!proto) {
        return true;
    }

    /**
     * 以下判斷通過 new Object 方式創建的對象
     * 判斷 proto 是否有 constructor 屬性,如果有就讓 Ctor 的值為 proto.constructor
     * 如果是 Object 函數創建的對象,Ctor 在這裏就等於 Object 構造函數
     */
    Ctor = hasOwn.call(proto, "constructor") && proto.constructor;

    // 在這裏判斷 Ctor 構造函數是不是 Object 構造函數,用於區分自定義構造函數和 Object 構造函數
    return typeof Ctor === "function" && hasOwn.toString.call(Ctor) === hasOwn.toString.call(Object);
}

註意:我們判斷 Ctor 構造函數是不是 Object 構造函數,用的是 hasOwn.toString.call(Ctor),這個方法可不是 Object.prototype.toString,不信我們在函數裏加上下面這兩句話:

console.log(hasOwn.toString.call(Ctor)); // function Object() { [native code] }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Ctor)); // [object Function]

發現返回的值並不一樣,這是因為 hasOwn.toString 調用的其實是 Function.prototype.toString,畢竟 hasOwnProperty 可是一個函數!

而且 Function 對象覆蓋了從 Object 繼承來的 Object.prototype.toString 方法。函數的 toString 方法會返回一個表示函數源代碼的字符串。具體來說,包括 function關鍵字,形參列表,大括號,以及函數體中的內容。

EmptyObject

jQuery提供了 isEmptyObject 方法來判斷是否是空對象,代碼簡單,我們直接看源碼:

function isEmptyObject( obj ) {

        var name;

        for ( name in obj )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其實所謂的 isEmptyObject 就是判斷是否有屬性,for 循環一旦執行,就說明有屬性,有屬性就會返回 false。

但是根據這個源碼我們可以看出isEmptyObject實際上判斷的並不僅僅是空對象。

舉個栗子:

console.log(isEmptyObject({})); // true
console.log(isEmptyObject([])); // true
console.log(isEmptyObject(null)); // true
console.log(isEmptyObject(undefined)); // true
console.log(isEmptyObject(1)); // true
console.log(isEmptyObject(‘)); // true
console.log(isEmptyObject(true)); // true

以上都會返回 true。

但是既然 jQuery 是這樣寫,可能是因為考慮到實際開發中 isEmptyObject 用來判斷 {} 和 {a: 1} 是足夠的吧。如果真的是只判斷 {},完全可以結合上篇寫的 type 函數篩選掉不適合的情況。

Window對象

Window 對象作為客戶端 JavaScript 的全局對象,它有一個 window 屬性指向自身,這點在《JavaScript深入之變量對象》中講到過。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判斷是否是 Window 對象。

function isWindow( obj ) {
    return obj != null && obj === obj.window;
}

isArrayLike

isArrayLike,看名字可能會讓我們覺得這是判斷類數組對象的,其實不僅僅是這樣,jQuery 實現的 isArrayLike,數組和類數組都會返回 true。

因為源碼比較簡單,我們直接看源碼:

function isArrayLike(obj) {

    // obj 必須有 length屬性
    var length = !!obj && "length" in obj && obj.length;
    var typeRes = type(obj);

    // 排除掉函數和 Window 對象
    if (typeRes === "function" || isWindow(obj)) {
        return false;
    }

    return typeRes === "array" || length === 0 ||
        typeof length === "number" && length > 0 && (length - 1) in obj;
}

重點分析 return 這一行,使用了或語句,只要一個為 true,結果就返回 true。

所以如果 isArrayLike 返回true,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之一:

  1. 是數組
  2. 長度為 0
  3. lengths 屬性是大於 0 的數字類型,並且obj[length - 1]必須存在

第一個就不說了,看第二個,為什麽長度為 0 就可以直接判斷為 true 呢?

那我們寫個對象:

var obj = {a: 1, b: 2, length: 0}

isArrayLike 函數就會返回 true,那這個合理嗎?

回答合不合理之前,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function a(){
    console.log(isArrayLike(arguments))
}
a();

如果我們去掉length === 0 這個判斷,就會打印 false,然而我們都知道 arguments 是一個類數組對象,這裏是應該返回 true 的。

所以是不是為了放過空的 arguments 時也放過了一些存在爭議的對象呢?

第三個條件:length 是數字,並且 length > 0 且最後一個元素存在。

為什麽僅僅要求最後一個元素存在呢?

讓我們先想下數組是不是可以這樣寫:

var arr = [,,3]

當我們寫一個對應的類數組對象就是:

var arrLike = {
    2: 3,
    length: 3
}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數組中用逗號直接跳過的時候,我們認為該元素是不存在的,類數組對象中也就不用寫這個元素,但是最後一個元素是一定要寫的,要不然 length 的長度就不會是最後一個元素的 key 值加 1。比如數組可以這樣寫

var arr = [1,,];
console.log(arr.length) // 2

但是類數組對象就只能寫成:

var arrLike = {
    0: 1,
    length: 1
}

所以符合條件的類數組對象是一定存在最後一個元素的!

這就是滿足 isArrayLike 的三個條件,其實除了 jQuery 之外,很多庫都有對 isArrayLike 的實現,比如 underscore:

var MAX_ARRAY_INDEX = Math.pow(2, 53) - 1;

var isArrayLike = function(collection) {
    var length = getLength(collection);
    return typeof length == ‘number&& length >= 0 && length <= MAX_ARRAY_INDEX;
};

isElement

isElement 判斷是不是 DOM 元素。

isElement = function(obj) {
    return !!(obj && obj.nodeType === 1);
};

結語

這一篇我們介紹了 jQuery 的 isPlainObject、isEmptyObject、isWindow、isArrayLike、以及 underscore 的 isElement 實現。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 jQuery 這樣優秀的庫,一些方法的實現也並不是非常完美和嚴密的,但是最後為什麽這麽做,其實也是一種權衡,權衡所失與所得,正如玉伯在《從 JavaScript 數組去重談性能優化》中講到:

所有這些點,都必須腳踏實地在具體應用場景下去分析、去選擇,要讓場景說話。

類型判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