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案例幹貨|用友羅濤:打通產品開發的任督二脈

案例幹貨|用友羅濤:打通產品開發的任督二脈

解決方案 之前 大會 模擬 共享 覆蓋面 架構 精彩 但是

【精彩預告】用友集團開發管理部總經理羅濤將於5月21日在上海MPD工作坊進行《破解4小時上線傳說》的3小時分享。
通過一個故事引入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叠代思路、價值發掘和發布規劃等核心思想和工具,將結組利用小圖團隊的力量使用影響地圖、用戶故事地圖、無代碼驗證等演練手段在3個小時的工作坊內快速發布一個產品,帶領學員在操作中理解精益和敏捷。
文章來源:公眾號 :msup(ID:msupclub)關註回復“體驗工坊”有驚喜。

導讀:在面對需求的變化無常、人員的變動和技術的更新時,對客戶價值的識別尤其重要,這是產品成敗的關鍵。如何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精準定位用戶價值,並針對用戶價值分析用戶場景、劃分場景叠代計劃,從而優化研發產品管理、研發項目管理、激發團隊戰鬥力、提升客戶滿意度,建立新的研發模式,不斷改進個體的溝通模式,啟發大家的思路,形成了團隊新的工作風格?

通過實踐我們在產品需求管理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團隊實際的工作方法論,教練出一支可以持續交付的高績效團隊,培養一批敏捷改進的骨幹和積極分子,對完成新產品的研發起到了關鍵作用。
本案例從集團某行業研發中心產品研發團隊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要分享該團隊在產品需求、開發管理等方面,以及客戶價值的定位、場景的分析、叠代的規劃、方案的驗證等方面所做的創新,深度介紹新產品研發的POA、MVP、影響地圖和故事地圖的實際應用和具體效果。每個部分都會分享項目真實的體驗,希望讀者能從本中獲得啟發和靈感。

一、案例啟示

基於價值的產品發掘、定義、分析和交付是打造高績效團隊的前提和基礎。
價值是產品成敗的關鍵,做項目之前首先要確定能給客戶提供什麽價值;

需求是在場景中的需求;
快速驗證幫助產品實現客戶價值的最佳方法。

二、案例背景

一年以前,XX研發部剛和原來的部門分開,過去的一年半裏團隊沒有發布過任何版本、人員流動非常頻繁,這些原因導致整個團隊士氣低落。研發負責人和需求經理找到我,看能不能幫他們進行敏捷轉型。

我首先做團隊調研,發現相關方處於互相看不順眼的狀態:

客戶方典型沒有建立信任感。客戶常說“你做的東西根本不是我要的!”;“你不懂我啊!”,“要我等這麽長時間!”,“根本沒提供給我任何的價值呢!”;“要想上線,這個必須這麽改一下!”;“你們都是按照我說的在做,業務水平不如我,那就聽我的吧。”

產品團隊很痛苦。一方面被客戶逼,被客戶罵,一方面在開發面前,面對超出預期的交付周期,要面對“你說的這個需求到底是哪個客戶會這麽用?”;“你又不懂技術,這個沒法實現,必須換方案。”等類似的質疑和爭吵。

開發團隊更痛苦。天天996、007加班加點做出來的產品,產品團隊一句“這根本不是我要的”就退回了!說不清為什麽加這個功能,手頭工作還沒做完新的變更又來了。好不容易做完了,用戶不接受,說產品理解錯了…

以上問題造成產品需求與市場脫節,所做的產品客戶方不認,並且由於薪酬和發展等原因,核心人員流動很大,而市場又存在更多的需求需要去滿足。所以團隊有強烈的訴求通過引入新的研發過程來改變現狀,並希望能在年內推出新的產品在客戶處實施上線。

三、案例復現

3.1 策略與效果
技術分享

圖1 打通產品研發的任督二脈

為了敏捷改進更好地落地,並且發揮敏捷的真正意義,我根據了解到的現狀和團隊進行了深入溝通,確定了“從加強產品管理入手,發掘真正的用戶價值,並快速研發產品,幫助用戶實現價值改進目標,從而利用產品來吸引客戶”的策略。我把準確發掘產品價值稱為任脈、快速研發產品稱為督脈,要想這個策略落地,必須打通產品研發的任督二脈(如圖1)。

經過近一年的叠代嘗試,目前團隊基本上打通了研發的任督二脈。打通後團隊的感覺主要有:

業務分析更為聚焦。整體構建後,大家全部聚焦在要完成的共同目標上,共同參與,為產品出力;與客戶的交流更為順利。使用客戶能聽明白的語言,客戶更容易理解,我們也更能控制產品發出的質量;

產品開發速度提升。產品開發的速度很快,每次的範圍小了,也更聚焦了,演示時客戶的參與度也更高,效果很好;

開發更有動力。每次與客戶交流後頗有成就感,客戶有期待,我們有動力,項目有進展。打通後團隊現狀是:

大團隊第一階段敏捷改進已結束,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改進——小的特性團隊,端到端交付;各環節目標一致,幹勁十足;

把其他部門的團隊合入該部門一起管理。

3.2 案例復現

下面具體說說案例的實踐經過。

首先,我們需要在團隊建立產品的用戶思維,即所有的產品或服務要對用戶有用,也就是說一定是對用戶有價值的。基於這個出發點去判斷產品需求優先級。

另外,建議產品經理要對用戶思維辯證思考,用戶思維不是盲目跟隨用戶看他需要什麽我就做什麽,而是深入共情用戶,基於用戶的場景,給出用戶超預期的產品和服務。

3.2.1 需求優先級排列

之前團隊進行產品需求分析和優先級排序的方法基本上有以下幾種:

誰腿粗、嗓門大誰說了算:典型的管控型團隊,“職級高的”“會吵架的”“經驗老的”擁有話語權,這時候產品長啥樣就得聽領導的了,用戶,誰在意呢!

技術先進代替客戶需求:這是技術主導型團隊經常出的狀況,我們使用了最新最好的技術,用戶就應該買單。

以上兩種方法在語言上的典型表現是以“我認為”或“我想”開始發言,都是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從客戶價值出發的思路。

那麽該如何改進呢?

第一、引入用戶畫像(Persona),針對不同場景對用戶進行分類,給每類用戶建立用戶畫像(具體操作可參考相關書籍)。提醒一點:我們的用戶畫像是為特定場景服務的,所以不要脫離場景去制作它。

第二、制作用戶路徑圖。通過移情圖發現用戶實際的痛點和利益點,並基於此制作用戶路徑圖。用戶路徑圖是針對具體場景、根據不同職能描述各職能在不同時間在做什麽。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在真實地描述用戶的業務實際場景,並沒有加入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識。

第三、繪制人性矩陣。我們分析用戶的行為中暗含的基本人性,研究用戶心理是喜歡還是厭惡這種感覺。針對不同的用戶心理,思考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可以為用戶實現某種用戶價值。

到此,我們還是在研究用戶行為,因為要讓用戶習慣使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第一步就是要發現他們在具體場景下的行為習慣,並研究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和人性,然後通過提供超預期的產品和服務,逐步改變他們在具體場景下的行為習慣。

第四、確定業務需求優先級。完成了這些之後,我們就要基於客戶價值確定業務需求的優先級。需要提醒的是:客戶的優先級有可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這在平時經常容易被忽略,但是在企業級市場這一點很可能最後決定成敗。所以,雖然有時我們覺得某些需求不是真正的業務需求,我們也得聽從業務代表或客戶的意見。

同時我們發現:如果項目不按照客戶的價值排優先級,我們很有可能無法識別關鍵的成功因素。因為產品需求從用戶中來,我們必須明確用戶到底需要什麽,然後把不同需求都列出來再確定優先級,這樣產品邏輯才會更清楚。

基於客戶價值進行優先級排序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兩種:
● MoSCoW方法
● Kano方法

以敏捷計劃應用來說,敏捷團隊和客戶為開發協作選擇用戶故事,這些用戶故事必須進行優先級處理。優先級處理常以價值和風險為基礎,可運用MoSCoW 和Kano 方法和通過風險-價值、成本-價值指標執行。

要提醒的是,雖然在計劃期間用戶故事會做優先級處理,但敏捷團隊和客戶應以逐步完善(即增加知識和觀點)為基礎定期叠代審查優先級。

技術分享

圖2 Kano方法

Kano方法把需求分為以下四類(如圖2所示):

第一種 基礎需求,是最基本、必須有的需求;
第二種 期望需求,滿足這個需求用戶會覺得你的產品還可以;
第三種 興奮需求,這個很重要,它會讓用戶覺得你的產品太牛了,然後他們就會幫你傳播,幫你制造好口碑;
第四種 反向需求,這是用戶不想要的,也許你做了會掙到錢,但用戶可能會罵你怎麽搞這種東西出來。

基礎需求肯定要做。否則產品就不成立。你能想象買個手機不提供通話功能嗎?
期望需求盡量多做。期望需求的滿足會帶來用戶滿意度的線性增長,做得越多用戶數越多。
興奮需求最希望做。能夠提升品牌度和口碑的興奮需求投入較少,但帶來的價值是呈指數型增長的,所以產品要時刻發掘這種需求。
反向需求盡量不做。

另外,對於企業級應用來說:

用戶主路徑上的關鍵需求必須做,並且必須按場景做全。也就是說,你提供的應用或服務的整個路徑要跑得通,不能說采購下單了要付款的時候暢捷支付不能用、企業網銀也不能用,這就有問題,至少要滿足主流的支付方式。所以主場景路徑一定要先做,分支場景路徑可以到後面再做。

符合企業和項目目標的需求優先做。也就是立項時參照的企業目標是什麽。這個根據企業的情況而定,如果是要保證現金流和利潤,就滿足掙錢;如果是讓用戶體驗更好,就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這是團隊自己根據企業目標設定的,和企業願景、使命和戰略息息相關。

用戶覆蓋面廣的優先做。一般情況下參考2/8原則,有些功能可能只有20%的人在用,有些80%的人在用,這時候就優先做80%用戶需要的功能。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戰略預研或樹立某種品牌形象,那就要考慮讓10%的願意嘗鮮的所謂內行和推銷員去做口碑推廣。

3.2.2 兩大神器——影響地圖、用戶故事地圖

下面介紹任督二脈打通的兩大神器:
● 影響地圖
● 用戶故事地圖

首先要明確產品設計的核心是什麽?
關註給用戶帶來的價值,而非實現難度
關註給用戶帶來的便利,而非商業模式
關註你可以為用戶做什麽,而非有多少競品
關註用戶邏輯,而非運營手段,運營不是目的

沒有脫離場景的用戶需求,所以在定義需求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用戶的場景,以及用戶需要獲得的價值,如圖3。
技術分享

圖3 用戶 場景

打通任脈--影響地圖

經過一個階段的教練,團隊就產品研發的目的達成共識:研發出好的產品,利用產品吸引用戶。團隊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為用戶創造價值而展開的。在團隊內推動敏捷改進,其目的是為了更快和更高效地提供用戶所需要的價值。
在產品分析階段能夠精準定位用戶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為團隊引入了影響地圖這個神兵利器。通過學習得知:對產品開發價值本質的認知是基礎,只有把它們應用到實踐中才有意義。而“影響地圖”就是一個從產品開發本質出發的價值定義和價值發現的實踐。
影響地圖(圖4所示)指出:產品是為人服務的,必須通過影響人的行為才能實現目標。這也是“影響地圖”名稱的由來。為完成從目標到功能的映射,影響地圖要回答兩個問題:
對什麽人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可以幫助目標的實現;
提供什麽樣的產品功能(或服務)才能產生這樣的影響。
技術分享

圖4 影響地圖

這是一張模擬的影響地圖,其邏輯結構如圖5:

技術分享

圖5 影響地圖邏輯結構

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出,目標、角色、影響都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進行定義的,而功能則是從系統提供者的角度來進行定義的。這樣就在用戶價值和系統功能之間進行了映射,明確了用戶價值的實現依賴,並為開發實現功能給出了明確的價值定義,確保了團隊對用戶價值和功能的一致認可,避免了溝通上的浪費。

我和團隊一起開發了很多套影響地圖,因為每個幹系人都有多個價值訴求,而其中很多都是我們系統的直接幹系人,所以必須分析每一個價值,並繪制影響地圖。如圖6所示:
技術分享

圖6: 團隊繪制影響地圖局部

要註意的是影響地圖不應該專屬於某個職能,也不應該是某一時刻的靜態規劃。開發過程中,團隊持續交付功能、獲得反饋及其它信息輸入,深化對產品的認知。隨著認知的深化,影響地圖不斷地被修正、拓展。這一過程需要各個職能共同參與,影響地圖是管理人員、業務人員、開發和測試人員共享的完整圖景。

對於業務人員,他們不再是簡單地把需求列表扔給開發團隊,並等著最後的結果。通過影響地圖,業務人員和開發人員一同完成從目標到產品功能的映射,明確其中的假設,並在叠代交付中驗證這些假設,當假設被證明或否定後,應該對影響地圖做出調整,如繼續加強或停止在某個方向上的投入,或調整投入的方式。

對於開發人員,他們的目標不再限定於交付功能,而是拓展至交付業務目標。開發者除了知道交付什麽功能,也了解為誰開發、為什麽要開發。這樣就可以更加主動和創新地思考,有依據地做出決策和調整。

對於測試人員,除了參與上面的規劃和驗證活動外,測試的責任不再局限於檢查產品是否符合預定的功能,而是驗證產品是否產生了預期的影響。如果沒有對用戶產生期望的影響,即便完美符合功能定義,也不是高質量的產品。

通過使用影響地圖,團隊取得了如下效果:
開發團隊共同確認需要提供的用戶價值,有了共同的願景;
統一了做事情的目的和原因;
厘清了客戶業務和我們提供功能之間的差異和聯系;
更高效地溝通;
沒有了過去“抱大腿”“純技術”的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同步和用戶確認所需功能的價值體現,減少了團隊在開發過程中的路徑偏差。

打通督脈—用戶故事地圖

做到這一步,我們擁有了體現用戶價值的用戶故事列表(ProductBacklog),但還是以傳統的條目化模塊化列表呈現,團隊在開發時還是不能盡快交付用戶價值。這時團隊的狀況是:
傳統的條目化模塊化列表
無法明確用戶場景
無法進行全景規劃和討論
需求無場景,討論起來太復雜,非常費時

具體來說,當我帶領團隊完成影響地圖之後,在使用敏捷開發的具體方法開展開發活動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在2C的軟件開發中使用用戶故事基本沒有問題,因為這些軟件通常流程都不長,沒有復雜的業務依賴和流程邏輯。而企業級應用流程通常較長,涉及多個角色和更多的環節,只使用用戶故事會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不能很好地確保backlog覆蓋了最重要的用戶體驗路徑,並且不能很好地按照場景進行優先級規劃。

這就不得不說說用戶故事的問題了,根據相關書籍資料,主要如下: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重要的待辦項容易淹沒在各種細節中看不到全貌,因而難以排列優先;
不能方便地了解系統提供功能的完整性;
不能方便地了解系統提供的工作流以及價值流;
不能方便地利用遞增和叠代的方式確定發布計劃以及發布目標。

也就是說,用用戶故事在我們開始進行產品或項目規劃的時候,首先需要梳理出一個backlog,在其中按照優先級列出要實現的場景和具體功能。這時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確保backlog覆蓋了最重要的用戶體驗路徑?是否我們當前所規劃的場景確實可以為用戶提供價值?這些問題單純使用用戶故事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

所以必須要打通督脈,我采用的工具是用戶故事地圖。用戶故事地圖聚焦於需求梳理階段,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為了讓團隊更好地使用這個工具,我增加了場景說明並且將用戶活動定位為用戶的業務活動,而將task定位為系統提供的功能,根據具體場景將在場景中的用戶需求用對應於task的用戶故事來表現。發布可以包含多個場景,但一個場景不能被分到多個發布。如圖7所示。

技術分享

圖7 用戶故事地圖

我們規劃發布時要先進行場景的優先級排序,用戶故事的優先級由所屬場景決定,當我們規劃叠代時,場景及其故事會被整個放入叠代,而不能單獨放入。

我們進行一段時間的試驗,獲得的改進效果如下:
按照場景進行需求闡述,統一了團隊語言,提高了研發效率;
場景化的優先級排序,交付客戶更有價值;
多層次計劃,有了高層次視圖;
開發、咨詢、實施有了統一的表現形式;
每次開發叠代都能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提供了團隊自信度、動力和效率;
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周天循環方法-快速驗證

使用用戶故事地圖解決了場景規劃和叠代規劃問題,但是在具體的實現方案上,還存在如下問題:
同一場景不同角色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大家開會討論,誰也不服誰,變成了吵架大會;
用戶對產品不滿意;
Sponsor也不滿意。

這時團隊已經有了很好的敏捷思維,為了提升發布質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我們引入了進行周天循環的方法-快速驗證,即無代碼客戶驗證。該方法指在需求分析階段,根據發布計劃、需求和設計,將下一發布需要做的場景使用線框圖進行繪制,如果可能,將核心功能制作成紙板模型,帶著這些模型,在發布計劃開始之前和客戶進行面對面的確認和溝通,確保我們所做的設計是符合或超過用戶需求的,如圖8所示。

通過這種方式加快了用戶反饋的頻率,提升了客戶滿意度,降低了需求變更數,提升了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同時,當產品需求和產品開發意見不一致時,雙方各自按照自己的設想,制作線框圖原型,拿到客戶和相關幹系人處進行PK,以確定最符合客戶預期的方案,增強了產品和開發的理解,化解了雙方的對立,強化了溝通交流的效率。
技術分享

圖8 某項目線框圖原型

通過這次改進,我們取得了如下效果:
快速編制原型,快速和客戶確認;
開發和產品各自出方案,以客戶價值和客戶認可為依據;
快速開發;
促進對客戶價值和客戶體驗的深度挖掘和實現;
促進了人員技術和業務能力的提升。
技術分享

關於MPD
MPD是Make Professional Discovery的縮寫,MPD工作坊是一個圍繞崗位角色發展的實踐課堂,是由全球軟件、互聯網企業教練、一線研發團隊帶頭人聯合開發的角色勝任能力模型,是一種持續實踐、創新驅動的團隊管理提升培養項目。
MPD工作坊按照軟件研發中心的崗位職能劃分,以產品經理、團隊經理、 架構師、開發經理、測試經理作為五個分會場命名,以促進角色的共鳴思考、深度探討、相互交流。

技術分享
技術分享
技術分享

案例幹貨|用友羅濤:打通產品開發的任督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