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1.2軟件生命周期&測試流程

1.2軟件生命周期&測試流程

結果 需求分析 閱讀 一份 打開 需求文檔 過度 上線 用戶

軟件的生命周期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軟件編碼-軟件測試-軟件維護

1.可行性分析

主要確定軟件開發的目的和可行性(PM)

2.需求分析

對軟件的功能進行詳細的分析(PM),輸出需求規格說明書(原型圖)

3.軟件設計(DEV)

把需求分析得到的結果轉換為軟件結構和數據結構,形成系統架構

概要設計:搭建架構、模塊功能、接口連接和數據傳輸

詳細設計:模塊深入分析,對各模塊組合進行分析,偽代碼 包含數據庫設計說明

4.軟件編碼(DEV)

可運行的程序代碼

5.軟件測試

5.1.單元測試(DEV)

模塊和類,函數等代碼測試

5.2.集成測試

測試軟件單位之間的接口是否正確、數據是否正常傳遞

5.3.系統測試(工作接觸最多的)

按照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測試其功能和性能等與用戶需求是否符合,是否存在漏洞等

5.4.驗收測試

用戶對軟件進行驗收測試

6.運行維護

糾錯性維護和改進性維護

7.軟件生命周期模型

V模型

用戶需求---------驗收測試

↓ ↓

需求分析---------系統測試

↓ ↓

概要設計---------集成測試

↓ ↓

詳細設計---------單元測試

軟件編碼

軟件的測試流程

1.測試需求分析

閱讀理解需求,分析需求點,參與需求評審會議

2.計劃階段

編寫測試計劃(TL),內容包括測試範圍、進度安排、人力物力分配,測試策略制定,和風險評估等

3.設計階段

編寫測試用例,根據需求文檔、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等用例編寫完要進行評審

4.執行階段

搭建測試環境-執行預測-系統測試-提交BUG-跟蹤BUG-關閉BUG

5.評估階段:

出測試報告,對測試的過程和版本質量做一個詳細的評估

流程梳理:

1.開發流程

需求分析-得知功能組成以及設計軟件結構、數據結構(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寫代碼-單元測試-代碼審查-打包提交測試-等待測試BUG-修復BUG-等待測試回歸BUG-N輪-版本上線-用戶使用

2.測試流程

需求分析-編寫測試用例-評審測試用例-搭建測試環境-等待開發研發完成-部署測試包-冒煙測試(預測)-執行測試用例-bug跟蹤(提交以及回歸BUG)-N輪-版本上線-用戶使用

技術分享

課後習題

1)開發環境--測試環境--生產環境?

答:

1.開發環境:開發環境時程序猿們專門用於開發的服務器,配置可以比較隨意,為了開發調試方便,一般打開全部錯誤報告和測試工具,是最基礎的環境。

2.測試環境:一般是克隆一份生產環境的配置,一個程序在測試環境工作不正常,那麽肯定不能把它發布到生產服務器上,是開發環境到生產環境的過度環境。一般部署到公司私有的服務器或者局域網服務器上,主要用於測試是否存在bug,一般會不讓用戶和其他人看到,並且測試環境會盡量與生產環境相似。

3.生產環境: 生產環境是指正式提供對外服務的,一般會關掉錯誤報告,打開錯誤日誌,是最重要的環境。三個環境也可以說是系統開發的三個階段:開發->測試->上線,其中生產環境也就是通產說的真實的環境,最後交給用戶的環境。

2)你在測試環境後臺添加的數據和信息,能夠在生產環境看到麽?

答:不能。因為測試添加數據是在測試環境下操作的,只能在測試環境下查看。

1.2軟件生命周期&測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