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過濾器與攔截器的區別

過濾器與攔截器的區別

地址 對象 ron 法則 action 所有 裏的 指定位置 ram

過濾器,是在java web中,你傳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過濾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設置一些參數,然後再傳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 action進行業務邏輯,比如過濾掉非法url(但要放行login.do的地址請求,如果用戶沒有登陸都過濾掉),或者在傳入servlet或者 struts的action前統一設置字符集,或者去除掉一些非法字符

攔截器,是在面向切面編程的就是在你的service或者一個方法,前調用一個方法,或者在方法後調用一個方法比如動態代理就是攔截器的簡單實現,在你調用方法前打印出字符串(或者做其它業務邏輯的操作),也可以在你調用方法後打印出字符串,甚至在你拋出異常的時候做業務邏輯的操作。

攔截器與過濾器的區別

  1. 攔截器是基於java的反射機制的,而過濾器是基於函數回調。
  2. 攔截器不依賴與servlet容器,過濾器依賴與servlet容器。
  3. 攔截器只能對action請求起作用,而過濾器則可以對幾乎所有的請求起作用。
  4. 攔截器可以訪問action上下文、值棧裏的對象,而過濾器不能訪問。
  5. 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攔截器可以多次被調用,而過濾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時被調用一次

執行順序 :過濾前 - 攔截前 - Action處理 - 攔截後 - 過濾後。個人認為過濾是一個橫向的過程,首先把客戶端提交的內容進行過濾(例如未登錄用戶不能訪問內部頁面的處理);過濾通過後,攔截器將檢查用戶提交數據的驗證,做一些前期的數據處理,接著把處理後的數據發給對應的Action;Action處理完成返回後,攔截器還可以做其他過程(還沒想到要做啥),再向上返回到過濾器的後續操作。

面向切面編程(AOP是Aspect Oriented Program的首字母縮寫) ,我們知道,面向對象的特點是繼承、多態和封裝。而封裝就要求將功能分散到不同的對象中去,這在軟件設計中往往稱為職責分配。實際上也就是說,讓不同的類設計不同的方法。這樣代碼就分散到一個個的類中去了。這樣做的好處是降低了代碼的復雜程度,使類可重用。
但是人們也發現,在分散代碼的同時,也增加了代碼的重復性。什麽意思呢?比如說,我們在兩個類中,可能都需要在每個方法中做日誌。按面向對象的設計方法,我們就必須在兩個類的方法中都加入日誌的內容。也許他們是完全相同的,但就是因為面向對象的設計讓類與類之間無法聯系,而不能將這些重復的代碼統一起來。
也許有人會說,那好辦啊,我們可以將這段代碼寫在一個獨立的類獨立的方法裏,然後再在這兩個類中調用。但是,這樣一來,這兩個類跟我們上面提到的獨立的類就有耦合了,它的改變會影響這兩個類。那麽,有沒有什麽辦法,能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候,隨意地加入代碼呢?這種在運行時,動態地將代碼切入到類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編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編程。
一般而言,我們管切入到指定類指定方法的代碼片段稱為切面,而切入到哪些類、哪些方法則叫切入點。有了AOP,我們就可以把幾個類共有的代碼,抽取到一個切片中,等到需要時再切入對象中去,從而改變其原有的行為。
這樣看來,AOP其實只是OOP的補充而已。OOP從橫向上區分出一個個的類來,而AOP則從縱向上向對象中加入特定的代碼。有了AOP,OOP變得立體了。如果加上時間維度,AOP使OOP由原來的二維變為三維了,由平面變成立體了。從技術上來說,AOP基本上是通過代理機制實現的。

過濾器與攔截器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