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ing的原理以及ICMP

ping的原理以及ICMP

都在 發生 傳輸 傳播 ppr nim 同時 工作 con

ping原理:

ping 程序是用來探測主機到主機之間是否可通信,如果不能ping到某臺主機,表明不能和這臺主機建立連接。 ping 使用的是ICMP協議它發送icmp回送請求消息給目的主機ICMP協議規定:目的主機必須返回ICMP回送應答消息給源主機。如果源主機在一定時間內收到應答,則認為主機可達。 ICMP協議通過IP協議發送的,IP協議是一種無連接的,不可靠的數據包協議。 ping.exe的原理:
向指定的IP地址發送一定長度的數據包,按照約定,若指定IP地址存在的話,會返回同樣大小的數據包,當然,若在特定時間內沒有返回,就是“超時”,會被認為指定的IP地址不存在。
由於ping使用的是ICMP協議,有些防火墻軟件會屏蔽ICMP協議,所以有時候ping的結果只能作為參考,ping不通並不一定說明對方IP不存在。 Ping工作過程: 假定主機A的IP地址是192.168.1.1,主機B的IP地址是192.168.1.2,都在同一子網內,則當你在主機A上運行“Ping 192.168.1.2”後,都發生了些什麽呢? 1) 首先,Ping命令會構建一個固定格式的ICMP請求數據包,然後由ICMP協議將這個數據包連同地址“192.168.1.2”一起交給IP層協議(和ICMP一樣,實際上是一組後臺運行的進程), IP層協議將以地址“192.168.1.2”作為目的地址,本機IP地址作為源地址,加上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構建一個IP數據包,並根據ARP協議在一個映射表中查找出IP地址192.168.1.2所對應的物理地址一並交給數據鏈路層
後者構建一個數據幀,目的地址是IP層傳過來的物理地址,源地址則是本機的物理地址,還要附加上一些控制信息,依據以太網的介質訪問規則,將它們傳送出去。 其中映射表由ARP實現,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地址解析協議,是一種將IP地址轉化成物理地址的協議。 ARP具體說來就是將網絡層(IP層,也就是相當於OSI的第三層)地址解析為數據連接層(MAC層,也就是相當於OSI的第二層)的MAC地址。
2) 主機B收到這個數據幀後,先檢查它的目的地址,並和本機的物理地址對比,如符合,則接收;否則丟棄。
接收後檢查該數據幀,將IP數據包從幀中提取出來,交給本機的IP層協議。同樣,IP層檢查後,將有用的信息提取後交給ICMP協議,後者處理後,馬上構建一個ICMP應答包,發送給主機A,其過程和主機A發送ICMP請求包到主機B一模一樣。
即先由IP地址,在網絡層傳輸,然後再根據mac地址由數據鏈路層傳送到目的主機

1.IMCP協議介紹

前面講到了,IP協議並不是一個可靠的協議,它不保證數據被送達,那麽,自然的,保證數據送達的工作應該由其他的模塊來完成。其中一個重要的模塊就是ICMP(網絡控制報文)協議。

當傳送IP數據包發生錯誤--比如主機不可達,路由不可達等等,ICMP協議將會把錯誤信息封包,然後傳送回給主機。給主機一個處理錯誤的機會,這 也就是為什麽說建立在IP層以上的協議是可能做到安全的原因。ICMP數據包由8bit的錯誤類型和8bit的代碼和16bit的校驗和組成。而前 16bit就組成了ICMP所要傳遞的信息。

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錯誤的包傳送應該給出ICMP報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是不產生ICMP錯誤報文的。如下

  1. ICMP差錯報文不會產生ICMP差錯報文(出IMCP查詢報文)(防止IMCP的無限產生和傳送)
  2. 目的地址是廣播地址或多播地址的IP數據報。
  3. 作為鏈路層廣播的數據報。
  4. 不是IP分片的第一片。
  5. 源地址不是單個主機的數據報。這就是說,源地址不能為零地址、環回地址、廣播地 址或多播地址。

雖然裏面的一些規定現在還不是很明白,但是所有的這一切規定,都是為了防止產生ICMP報文的無限傳播而定義的。

ICMP協議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查詢報文,一種是差錯報文。其中查詢報文有以下幾種用途:

  1. ping查詢
  2. 子網掩碼查詢(用於無盤工作站在初始化自身的時候初始化子網掩碼)
  3. 時間戳查詢(可以用來同步時間)

而差錯報文則產生在數據傳送發生錯誤的時候。就不贅述了。

2.ICMP的應用--ping

ping可以說是ICMP的最著名的應用,當我們某一個網站上不去的時候。通常會ping一下這個網站。ping會回顯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一般的信息如下:

Reply from 10.4.24.1: bytes=32 time<1ms TTL=255 Reply from 10.4.24.1: bytes=32 time<1ms TTL=255 Reply from 10.4.24.1: bytes=32 time<1ms TTL=255 Reply from 10.4.24.1: bytes=32 time<1ms TTL=255
Ping statistics for 10.4.24.1: 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 = 0ms, Maximum = 0ms, Average = 0ms

ping這個單詞源自聲納定位,而這個程序的作用也確實如此,它利用ICMP協議包來偵測另一個主機是否可達。原理是用類型碼為0的ICMP發請 求,受到請求的主機則用類型碼為8的ICMP回應。ping程序來計算間隔時間,並計算有多少個包被送達。用戶就可以判斷網絡大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 ping給出來了傳送的時間和TTL的數據。我給的例子不太好,因為走的路由少,有興趣地可以ping一下國外的網站比如sf.net,就可以觀察到一些 丟包的現象,而程序運行的時間也會更加的長。 ping還給我們一個看主機到目的主機的路由的機會。這是因為,ICMP的ping請求數據報在每經過一個路由器的時候,路由器都會把自己的ip放到該數 據報中。而目的主機則會把這個ip列表復制到回應icmp數據包中發回給主機。但是,無論如何,ip頭所能紀錄的路由列表是非常的有限。如果要觀察路由, 我們還是需要使用更好的工具,就是要講到的Traceroute(windows下面的名字叫做tracert)。

3.ICMP的應用--Traceroute

Traceroute是用來偵測主機到目的主機之間所經路由情況的重要工具,也是最便利的工具。前面說到,盡管ping工具也可以進行偵測,但是,因為ip頭的限制,ping不能完全的記錄下所經過的路由器。所以Traceroute正好就填補了這個缺憾。

Traceroute的原理是非常非常的有意思,它受到目的主機的IP後,首先給目的主機發送一個TTL=1(還記得TTL是什麽嗎?)的UDP(後面就 知道UDP是什麽了)數據包,而經過的第一個路由器收到這個數據包以後,就自動把TTL減1,而TTL變為0以後,路由器就把這個包給拋棄了,並同時產生 一個主機不可達的ICMP數據報給主機。主機收到這個數據報以後再發一個TTL=2的UDP數據報給目的主機,然後刺激第二個路由器給主機發ICMP數據 報。如此往復直到到達目的主機。這樣,traceroute就拿到了所有的路由器ip。從而避開了ip頭只能記錄有限路由IP的問題。

有人要問,我怎麽知道UDP到沒到達目的主機呢?這就涉及一個技巧的問題,TCP和UDP協議有一個端口號定義,而普通的網絡程序只監控少數的幾個號碼較 小的端口,比如說80,比如說23,等等。而traceroute發送的是端口號>30000(真變態)的UDP報,所以到達目的主機的時候,目的 主機只能發送一個端口不可達的ICMP數據報給主機。主機接到這個報告以後就知道,主機到了。

轉自:http://www.cnblogs.com/Akagi201/archive/2012/03/26/2418475.html

ping的原理以及I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