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大學確實就是一個小社會

大學確實就是一個小社會

未成年 正是 自己 形象 世界 說過 特殊 問題 是什麽

以前我對於媽媽和妹妹的話不以為然。

也許這是因為,我接觸的人太少 聽過的故事 見過的事情 太少。

我當然是希望我是活在一個簡單純粹的環境裏的。但是,到今天,我順其自然的慢慢的經歷的事情 遇到的人 發生的事,讓我越來越明白,只要我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就不會避免遇到各種事情,不會一直看不到 也不會一直沒聽說過。只是早晚的差別。

社會上的事情,的確是林子大了 什麽鳥都有。

但是,今天的大學,也不再是幾十年前的大學了。以前人常說,大學之精華 在於其思想,但是在今天高速發展的社會,恐怕這句話 要難以立足了。現實,不會因為理想的宣傳而快速改變形態,國家的整個發展體系何其龐大,幾十年發展的列車 恐怕非聖人之力不能影響了,大事情,除了慢慢來 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今天,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有利有弊。而且,時代變了。企業的形態變了,技術革新了,政府也在塑造新形象,國家的地位也在發生著重新排序。

什麽都變了,承載在國家和文化之上的大學和大學教育,理所應當的也變了。

大學應該是什麽樣子,我想,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的大學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絕大多數大學確實也在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的腳步,這是好事情,全世界都應該著力發展教育,各國都應該把教育的發展放在最前面 這是好事情。

但是,我相信,即便是在追趕一流的大學,也一定永遠會有趕不上的大學。

大學,理想的狀態下,最終的樣子,應該是充滿有思想的人,熱愛自由的人,自由的學術氛圍,寬容的學術環境和人文環境。這應該是過去的大學最理想的樣子了吧,或者說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大學的樣子,強調修德。但是,今天的世界,恐怕沒必要是這樣了?大學不再需要有德行的人?而是有才能的人有能力的人?

不知道。每個學校,每個大學,所在的歷史背景,辦學宗旨,當前境況,都不一樣。大學之間,也可以存在著天壤之別。當然不能一概而論,當然不能。

每個大學的基因,是不能僅僅依靠國家政策能同一規劃的。多樣性,也許正是好事情呢。說不定。

但是,無論什麽水平的大學,都必然有著一個共同的屬性,社會性。

大學能夠反映出的東西太多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未來的發展能力,地區的文化水平,等等。

大學辦學的首要的任務必然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場地和熏陶思想的場所(至於哪個更重要,那要根據來就讀的人的目的了),但是,大學,好像從來沒有和社會失去過聯系。這一點,太必然了。大學意味著高等教育,意味著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的根本。青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

所以說,大學永遠不可能都是適合學習的地方,也不可能都是有熏陶思想的能力的地方,除非,除非 我們的社會可以完美到和大學的環境一樣無縫接軌。但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學,永遠,不可能,去除社會性。

大學,就是一個資源的集結地。教育資源,人際資源,機會資源,體驗資源。

不思考,就不會明白大學和高中的差別,和中小學的差別。

高等教育,不再是義務教育。每一個選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意味著這是一個自主選擇,無論是跟風還是確實必要,都包含了很大的自主性。

大學教育,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自由度高。那些要繼續深造的人 即使很自律 甚至還保持著和義務教育一樣刻苦的精神,也仍舊是一個高度自由的選擇,並不特殊。

大學教育的受眾,是一群青年人。這和高中還是未成年不一樣。青年人,成年人,意味著生活獨立,而且 思想開始獨立。青年人,更成熟,責任隨著年紀和受到的教育也與日俱增,身份在變,在社會中承擔的角色也在變,由被保護者,在大學的幾年裏,會轉變為社會的主力,面對著更多問題,需要做更多選擇,體驗和承擔起更多角色,經歷更多事情,思考面對更多現實的問題,能力更大,責任更多。這些都是大學前和大學後本質的不同。

大學,從來沒有缺少過社會性:有資源的地方就有江湖。

懵懂,不意味著可以減少苦難的存在。

簡單,不意味著可以繞開本質的問題。

多一點思考,少一點理想主義。看清現實,然後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大學,重新認識社會,遠遠要比理想主義更有助於身心健康。

--

以上。

--

大學確實就是一個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