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蘋果新機爆裂,德賽和欣旺達卻成了關註焦點

蘋果新機爆裂,德賽和欣旺達卻成了關註焦點

iphone8

iPhoneX不會也這樣吧?隨著iPhone8的“爆裂”事件不斷發生,市場的關註已經超越了事件本身,而是延伸到了即將發布的新產品,畢竟生產商是同一個。

就在國際上手機產業界的關註焦點集中在蘋果即將發布的新產品上時,中國市場的關註點卻有些不一樣。兩個企業名字進入了討論的熱點---德賽和欣旺達。這是兩家在鋰電池產業鏈中鼎鼎大名的企業。市場紛紛揚揚的傳言表示,正是由於蘋果放棄了原本的中國供應商轉向三星SDI才造成了今天的問題,所以蘋果下一步將不得不回頭找德賽和欣旺達,與他們商議電池供應的問題。

技術分享



市場的好奇心在進一步延展:德賽和欣旺達,此前到底是不是真的被蘋果排除在了iPhone8系列的供應商之外?這兩家生產商、以至於中國電池產業界到底發展的狀況如何?

這件事情相當有趣,iPhone8的質量問題卻引發了業界對電池企業的關註。

德賽與欣旺達真的被iPhone8排除在外了嗎?

實際上市場對此並沒有確切的消息。即使韓國科技媒體的報道也是自相矛盾的。他們曾經認為,蘋果將與LG合作,讓後者成為iPhone9(也就是後來的iPhone8、iPhoneX系列)電池的“唯一供應商”。但現在的報道卻又傾向於認為三星SDI是iPhone8問題電池的生產者。

國內的媒體也曾經對此問題進行過追問。今年2月份,欣旺達就被追問過於蘋果的合作狀況問題。當時市場很關心欣旺達是否得到了與蘋果新產品的電池供應合同。

技術分享


而欣旺達方面當時的回答是:“公司與部分國際客戶簽訂了保密協議”,所以到底有否參與蘋果的電池供應,這個問題是不能回答的。可見,市場上傳言的德賽與欣旺達被排除在蘋果新手機的電池供應商之外,實際上是一件無法證實的事情。

在拒絕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欣旺達對另一個問題的回答,卻采取了傾向明確的態度進行表述:投資者詢問欣旺達是否在為華為榮耀9供應電池時,企業的回答是“華為是公司的重要客戶之一,公司與華為在多方面合作良好密切”。

本次iPhone8事件引發的討論,再次引導了市場對國內電池產業狀況的深入觀察,尤其是蘋果與國內手機廠商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對比問題,更是引起熱議。

蘋果和國內手機廠商的角色

這一次的蘋果電池事件被市場觀察人士認為,可以作為蘋果與國內廠商影響力對比的一個觀察窗口。尤其是對德賽與欣旺達這兩家國內巨頭來說,與蘋果的合作在各自業務中所占比例,幾乎成了企業本身發展的風向標。

雖然具體是否參與iPhone8電池供應無法證實,但通過以往已經公布的市場數據還是能看到的。

2016年的數據顯示,德賽的總體業務營收中,蘋果占據了高達58.09%的份額。可見其參與程度之深。與之相對應的,是欣旺達2016年業務營收中,蘋果的份額只占了16.2% 。

簡單地說,德賽與欣旺達兩家企業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一家是仍然主要依賴蘋果這個單一客戶,而另一家,則是把業務分布到了與其他廠商的合作,其中主要是國內手機廠商。

回顧兩家企業過去的發展路徑,發現了更有趣的對比。

雖然兩家都與蘋果有大量合作,但在整體營收的占比上,兩家形成了反差。

這個變化的趨勢要從2011年開始觀察,就在這一年,欣旺達被蘋果“擺了一道”。原本在iPhone3以及iPod系列的電池供應量中占據了高達20%份額的欣旺達,突然被iPhone4排除在外,當時喬布斯親自決策,把電池供應商換成了德賽。

技術分享


從這時開始,德賽與蘋果的合作一直成為其業務營收中的最大頭。而欣旺達,卻不得不開始尋求與國內其他手機廠商的更多合作。

這個趨勢在他們的市場數據中有明顯的反應:到2012年,憑借與蘋果的大量業務,德賽實現了42%的業務營收增長,同時其凈利潤增長了高達20%。

相對地,這一年欣旺達在大力尋求與多家國內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也實現了36%的營收增長,但其凈利潤卻是負增長:-13%

原因很簡單:蘋果的訂單量大、而且標準化。這使得生產成本更低。而欣旺達的主要合作夥伴多為國內手機廠商,在2012年那個時候,國內廠商的訂單不但價格低,而且與蘋果大量而穩定的訂貨量相比,國內手機廠商單部件訂貨量少、批次雜亂,所以生產成本更高。

但這個狀況,隨著國內手機廠商的發展而得到改變。這從欣旺達與德賽兩家企業5年來的數據對比可以明顯看出。

2012年是個標誌點

今天回頭看,2012年對於國內手機以及相關產業界的發展,確實是個標誌性的節點。就在這一年,隨著小米手機的發布會出現了令人贊嘆的狂熱現象,而中興、華為、oppo、魅族等紛紛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

從這一年開始,一直重度依賴蘋果的德賽,與業務多元化分布的欣旺達,在市場數據上開始出現了不同的發展趨勢。

欣旺達的業務營收增長率,正是在2012年實現了超越德賽,並且一直保持至今。

到了2016年,德賽電池營收88億,而欣旺達則為80億。兩家的數字已經相差無幾。

但回顧2012年,德賽的營收曾經是欣旺達的2.27倍。

2017年第一季度,德賽營收22.9億,欣旺達22.2億,數字更為接近了。

而毛利潤的對比更能說明問題:德賽為2.22億,欣旺達為2.63億。

得蘋果者得天下之說,已經過時?

欣旺達雖然在2012年失去了蘋果主要供應商的地位,但卻在與國內廠商合作中漸漸成長。這讓市場討論,是否以往“得蘋果者得天下”的思維定勢已經過時?

在2012年以前,與蘋果合作的利潤確實非常高,那個時候手機市場價格的對比也很明顯,一部蘋果動輒5千以上,而國內手機價格卻往往在幾百元的水平。對包括電池企業在內的國內產業界來說,與蘋果合作當然是難得的機遇。而與國內廠商合作,卻面臨部件批次多、利率低、成本高的困境。

但隨後幾年的發展中,國產手機漸漸擺脫低端形象向中高端邁進,電池之類的合作廠商日子也開始好過起來。

技術分享


而蘋果卻因為增長遇到瓶頸,開始向零部件供應商開刀了,從開始的大批量定向合作,開始轉向引入競爭,把一個零部件的訂單在多個供應商間分配、形成競爭殺價。同時開始嘗試自己插手高端零部件的生產。

2017年,蘋果公布的供應商總數為193家,市場觀察者拿2011年蘋果供應商列表,與今年的名單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有超過50家已經消失了。

再次回顧一下數據對比,蘋果在德賽業務營收中依然占據著58.09%的比例。而在欣旺達的營收中只有16.2%。

這個數字在iPhone8電池事件頻發、甚至影響到對iPhoneX銷售預期的今天,顯得格外引人註目。

得蘋果者得天下之說,是否真的已經過時呢?市場拭目以待。


蘋果新機爆裂,德賽和欣旺達卻成了關註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