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ython自動化開發學習4-2

Python自動化開發學習4-2

python

列表生成式

先看2段代碼

a = [ i*2 for i in range(10) ]
print(a)
#
b = []
for i in range(10):
b.append(i*2)
print(b)

a和b的效果一樣,但是a使用的代碼更加簡潔

列表生成式也可以使用函數,生成更加復雜的列表

a = [ max(i,6) for i in range(10) ]
print(a)

上面的是鋪墊,主要講下面的生成器

生成器

用列表生成式,我們可以直接創建一個列表。等列表創建完之後,我們可以訪問列表中的元素。但是這都得等列表生成完之後。如果列表很大很復雜,就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和內存空間,然後我們才能訪問列表中的元素。

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種算法推算出來,我們不必創建完列表在進行後續的操作,而是一邊循環一邊引用每一個新創建的元素。在Python中,這種一邊循環一邊計算的機制,稱為生成器:generator。

a = [ i*2 for i in range(10) ]
for i in a:
    print(i)
b = ( i*2 for i in range(10) )  # 這個是生成器
for i in b:
    print(i)
print(type(a),type(b))

上面的代碼中,a和b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a的機制是先生成完整列表,再執行for循環。而b中只是記錄了一個算法,並沒有生成任何數據。等到for循環調用b的時候,才一邊循環一邊計算每一個元素。

這裏我們感覺不出兩種機制的差別,但是當列表很大或者計算很復雜的情況下,就能發現兩者的差別。我們強行來增加生成列表的時間。

import time
def f(n):
    time.sleep(1)
    return n*2
a = [ f(i) for i in range(10) ]
for i in a:
    print(i)
b = ( f(i) for i in range(10) )  # 這個是生成器
for i in b:
    print(i)

這下就發現區別了,a是等待了很長時間來生成列表,然後快速的把結果輸出。而b是計算一個元素,輸出一個元素,開始沒有很長的等待時間,但是每次輸出之間是要等待1秒來生成新的元素。

順便我看了一下兩者的效率,理論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測試下來a要耗時10.02秒,b要耗時10.005秒。每次結果會不同,但是都在這個數字級別。

import time
def f(n):
    time.sleep(1)
    return n*2
t = time.time()
a = [ f(i) for i in range(10) ]
for i in a:
    print(i)
print(time.time()-t)
t = time.time()
b = ( f(i) for i in range(10) )  # 這個是生成器
for i in b:
    print(i)
print(time.time()-t)

看來使用生成器,也是一個更加效率的方法。

生成器是一邊循環一邊計算的,所有的元素需要一個一個計算出來。只能一個一個的計算出來,並且只記住了當前的位置,在當前位置你只能取到下一個值,不能退回去,也不能跳過。

所以,生成器只有一個方法.__next__

b = ( i*2 for i in range(10) )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 超出範圍會報錯

上面好LOW,一般都用循環,__next__用的不是很多。

在繼續之前,先用函數寫一個斐波那契數列。

斐波那契數列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 1, 1, 2, 3, 5, 8, 13, 21,這個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

def fib(n):
    i,a,b = 0,0,1
    while i < n:
        print(b)
        a,b = b,a+b
        i += 1
    return "結束"
fib(10)

把上面的函數的print(b)替換成yield b,就實現了用函數做了一個生成器。

def fib(n):
    i,a,b = 0,0,1
    while i < n:
        #print(b)
        yield b  # 替換成這句
        a,b = b,a+b
        i += 1
    return "結束"
f = fib(10)
print(type(f))  # f的數據類型是generator

這是定義生成器的另一種方法。如果一個函數定義中包含yield關鍵字,那麽這個函數就不再是一個普通函數,而是一個生成器。

生成器在語句執行遇到yield的時候會返回,但是會記住當前的位置,如果你使用.__next__()則會在之前的位置繼續執行。也就是生成器在執行並且返回之後,並沒有完全結束。跳出生成器後可以正常執行別的語句,在需要的時候再從之前生成器返回的位置繼續執行下一次循環。這樣的話生成器最後的return就沒有意義了。接著看,我們先試著打印出生成器中的所有元素。

def fib(n):
    i,a,b = 0,0,1
    while i < n:
        #print(b)
        yield b
        a,b = b,a+b
        i += 1
    return "結束"
f = fib(10)
print(type(f))
print(f.__next__())
print("你可以隨時插入你的語句")
print(f.__next__())
print("生成器會記住之前的位置繼續循環")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print("打了那麽多就是要超出限制")
print(f.__next__())
print(f.__next__())

如果超出了繼續取,就會報錯。仔細看一下報錯的內容,最後的StopIteration:後的內容就是你return的內容。我們可以用try來捕獲這個錯誤從而獲取return的值。try還沒講到,後面應該會細講。

def fib(n):
    i,a,b = 0,0,1
    while i < n:
        #print(b)
        yield b
        a,b = b,a+b
        i += 1
    return "結束"
f = fib(10)
while 1:
    try:
        x = next(f)  # x = f.__next__()
        print(x)
    except StopIteration as e:
        print("返回值是:",e.value)
        break

這裏x=next(f)和x=f,__next__()效果一樣。這裏上課沒講,暫時沒發現有什麽區別。

通過yield還可以實現單線程下的並行效果,這個不叫並行,叫協程。這裏好煩,直接抄老師的例子了。

import time
def consumer(name):
    print("%s 準備吃包子啦!" %name)
    while True:
       baozi = yield  # 這裏中斷,通過send傳值進來繼續執行
       print("包子[%s]來了,被[%s]吃了!" %(baozi,name))
def producer(name):
    c = consumer(‘A‘)  # 定義了一個consumer(‘A‘),但是並沒有運行
    c2 = consumer(‘B‘)  # 定義了一個consumer(‘B‘)
    c.__next__()  # consumer(‘A‘)啟動運行,運行到yield之前,打印"準備吃包子啦"
    c2.__next__()  # consumer(‘B‘)啟動運行
    print("老子開始準備做包子啦!")
    for i in range(10):
        time.sleep(1)
        print("做了2個包子!")
        c.send(i)  # send是給yield傳值
        c2.send(i)
producer("C")

上面的例子裏.send(i)之前沒提過,和.__next__()一樣,但是sent可以傳一個值回去。

上面的例子就是producer啟動以後,又啟動了2個consumer。consumer運行到yield中斷,等待。producer將值通過send傳給consumer後,consumer就執行一次循環,然後再中斷,等待新的值傳入。

叠代器

可直接作用於for循環的對象,統稱為可叠代對象:Iterable

使用下面這個方法可以判斷一個對象是否叠代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bl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 字符串可叠代
print(isinstance(123,Iterable))  # 數字不可叠代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print(isinstance({},Iterable))
print(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Iterable))  # 這個是生成器,可叠代

生成器不但可以作用於for循環,還可以next,不斷調用返回下一個值。

可以被__next__()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值的對象稱為叠代器:Iterator

使用下面的方法再判斷一下之前的對象是否是叠代器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ator))
print(isinstance(123,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ator))
print(isinstance({},Iterator))
print(isinstance((x for x in range(10)),Iterator))

只有最後一個可以__next__(),只有最後一個是True,是叠代器。

上面的這些可叠代對象,目前都不是叠代器。通過iter()就可以把這些可叠代對象變成叠代器。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a = [1,2,3,4,5,6]
print(isinstance(a,Iterator))
b = iter(a)
print(isinstance(b,Iterator))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rint(b.__next__())

Python的Iterator對象表示的是一個數據流,Iterator對象可以被next()函數調用並不斷返回下一個數據,直到沒有數據時拋出StopIteration錯誤。可以把這個數據流看做是一個有序序列,但我們卻不能提前知道序列的長度,只能不斷通過next()函數實現按需計算下一個數據,所以Iterator的計算是惰性的,只有在需要返回下一個數據時它才會計算。這樣,叠代器甚至可以表示一個無限大的數據流。

我們的for循環,本質上就是通過不斷調用next來實現的。






Python自動化開發學習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