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程序員發展的三個維度:專業、展現與連接

程序員發展的三個維度:專業、展現與連接

出了 裏來 訂閱 大小 com 攝影師 綜合 存在 神奇

技術分享圖片

曾經在和朋友的閑聊中,聊到了關於個人發展的問題。後來討論出一個 PPC 理論,該理論粗略地把涉及個人發展的方向分成了三個維度,包括:

  • 專業 Profession
  • 展現 Presentation
  • 連接 Connection

像程序員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都傾向於在專業維度不斷發展提升,而往往忽略了另外兩個維度。如果三個維度綜合發展的話,可能會得到 1 + 1 + 1 >> 3 的效果,即三個維度相加,遠遠大於 3。

專業 Profession

什麽才算是 “專業” ?其實沒有一個標準定義,我嘗試將其進一步分解為三個子維度。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包含了知識加技能。以程序員為例,具備專業能力的軟件工程師應該擁有規範的知識體系和相應技能。那麽程序員的規範知識體系和技能又包括哪些?我在知乎看到過一個抽象的類比,它用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各種學科體系來類比程序員的專業知識體系和技能,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延伸,包括下面這些方面:

  • 數學:這個不算類比,因為數學就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
  • 物理:程序世界中的基本定律(如:CAP、NP)、算法與數據結構
  • 化學:編程語言和各類框架、系統的特性

在程序世界裏,學好 “數理化” 基本也算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哪都能找個工作,但這還不夠。“數理化” 屬於硬知識與技能,還需要軟知識與技能。

  • 語文:除了能寫代碼,還得能寫好文檔,起得好名字,表達好邏輯,讓代碼更可讀、可懂
  • 英語:高級編程語言幾乎都是英語的子集,第一手的技術材料多來自英語世界
  • 生物:不同的技術都發展出了不同的生態體系,今天的系統幾乎都在某種生態之中
  • 歷史:任何一門新技術,都有其歷史淵源,它從哪裏來,將會到哪裏去
  • 藝術:編程是一門藝術,一種邏輯與審美的表達
  • 經濟:成本、收益、效率,有關技術決策的核心
  • 建築:有關架構的一切,鋼筋、水泥、腳手架、災備、抗壓、防單點

當把這些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都掌握的七七八八了,那麽才算具備了專業能力。

專業行為

專業行為,包括規範化的工作流程和作風,嚴格的職業紀律和操守。

這些專業的行為,最終會內化成一個人的習慣,敏捷專家 Kent Beck 說過一句話:“我不是個優秀的程序員,我只是一個有著優秀習慣的普通程序員。”。所謂 “優秀習慣”,就是專業化行為的一個重要體現。

專業能力加上專業行為,會讓你從周圍的合作者那裏得到一個做事很專業的評價。

專業產出

專業產出,指最終產出的結果是穩定的,可預測的,在一定品質標準差範圍內的。

這一點可以用小說家類比,比如,金庸寫了 15 本武俠小說,從第一本到最後一本的產出質量都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他的最低標準也高於絕大多數人,品質標準穩定可靠。同時代的古龍,就不是這樣的,早期古龍的小說良莠不齊,品質標準的波動範圍很大。其中的分水嶺是《絕代雙驕》,之後的小說開始逐漸穩定在一個很高的品質標準之上了。

所以,一個專業的程序員,交付的程序應該像金庸和後期的古龍,在一個可預測且穩定的品質標準之上波動。

專業維度的成長路線實際是一條對數曲線,遲早會進入上升的平緩區,這時適當發展下後面兩個維度會是不錯的選擇。

展現 Presentation

展現建立於專業的基礎之上,展現也對應著專業的三個子維度。

  • 展現專業能力:代碼、架構、認知、決策
  • 展現專業行為:溝通、交流、表達、協作
  • 展現專業產出:作品、價值、發現、挖掘、洞察、演示

對應這些展現的需求,有不同的展現形式,無外乎下面這些:

  • 代碼:Github 等開源站提供了最直接的圍繞專業能力中編程能力的所有展現形式、證據和歷史
  • 交流:在日常的即時通信、郵件、會議、交談與協作中,展現了關於專業行為的一切
  • 演講:有關專業產出的重要形式,如:匯報(績效產出)、報告分享(作品與影響力產出)
  • 寫作:長尾影響力的產出形式

連接 Connection

我把連接分成了 5 個圈層,每個人一般都會具備前兩個圈層,而只有在展現的基礎之上,才有擴大連接到後面三個圈層的可能性。

10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一些最要好的朋友,好朋友們。一般這個數字都低於 10,而我自己的經歷是,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沒有超過 5 個。從小學、中學、大學、工作(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不同階段),各個階段都有一些關系很好的朋友,但每經歷過了一個階段,這些好朋友就會發生變化。

很少有人,小學時候的好朋友,到了如今還是好朋友的,人生的變化實在太難預測。而這種好朋友的親密關系,在每個階段對你都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會讓你感到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因而,50% 以上的社交時間都值得花在每個階段最好的 5 個朋友身上。

100

有一個神奇的數字叫 “鄧巴數”,它來自神經科學領域,研究認為:

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 150 人的穩定人際關系,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系的朋友數量。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擁有 150 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網站的 “好友”,但只能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 150 個人的 “內部圈子”。而 “內部圈子” 好友在此理論中指一年至少聯系一次的人。

按這個定義,我自己的感受是很難維持這麽多聯系,社交負擔太大。當然如果把文中的 “聯系” 理解成朋友圈點個贊也算的話,勉強也能達到吧。實際上,好多曾經階段屬於好朋友的人,過了那一個階段,比如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各奔東西,慢慢就進入了這個圈層。一開始還常聯系,慢慢聯系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在重要節假日(如春節)發個短信或紅包了。

曾經熟悉的同學、同事們,大部分都在這個圈層中,除此,也會有一些當下新認識的熟人。總之,這個圈層中都是一些你們彼此還算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彼此認同對方一部分價值的人。

以上就是所有人幾乎都有的社交連接圈層,再往後的三個圈層,就只有極少數人擁有了。

1000

2008 年,著名科技作家凱文·凱利寫了一篇文章《一千個鐵桿粉絲(1000 true fans)》,這裏的 1000 圈層就是這麽來的。這裏的前提是你必須是一個創作者,而凱文·凱利的觀點是:

任何從事創作或藝術工作的人,例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或作者等,只要能獲得一千位忠實粉絲就能維持生活。

大概是這麽計算的,通過出售創作作品每年從每個鐵桿粉絲上獲取 $100 收入,那麽每年大概有 $10萬收入,就足夠生活了。

今天,獲得 1000 個粉絲不算太難,但在前面加上鐵桿,就太難了。所謂鐵桿,就是不論你創作的是什麽,他們都願意支付買單。

10000

這個層次是擁有一萬個關註者(如:微博)或訂閱者(如:微信公眾號)。

這個量級才算是擁有了培育自己觀點和內容種子的一塊自留地。沒有這塊自留地,你的聲音或觀點幾乎不會在網絡上形成反饋,也無法形成有效的討論和互動。

100000+

自從有了微信公眾號,100000+ 現在也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了。100000+ 的存在,體現了一個信息、觀點與影響力的傳遞網絡。

第一層次 “10” 的連接是強連接,其他的都是弱連接,弱連接的價值在於獲取、傳遞與交換信息。強連接交流情感,弱連接共享信息。

而建立連接的關鍵在於:給予。也許並不需要物質上的給予,僅僅是心理上或是虛擬的給予。所以說為什麽展現是擴大連接的基礎,展現即創作表達,創作即可給予。建立連接得先提供價值,而且還得源源不斷。

...

專業是價值,展現是支點,連接是杠桿。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記錄成長瞬間。
微信公眾號「瞬息之間」,既然遇見,不如同行。
技術分享圖片

程序員發展的三個維度:專業、展現與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