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關於音樂的研究

關於音樂的研究

創造力 true 藝術 cts 特征 信息 過程 特質 識別

能對喜歡的音樂產生頭皮發麻感覺的人在生理上就與不能感受到發麻感覺的人一樣

Brain connectivity reflects human aesthetic responses to music
提要: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會產生頭皮發麻感覺的人,比無法體會到這種感覺的人,大腦中直接處理聲音信息的部分(上顳葉回後部)和負責處理情感以及社會信息的部分(前腦島和內側前額葉)的連接更強,這是完全生理上的不同。

審美過程會激活獎賞網絡。審美時獎賞系統中活躍的部分和進行道德判斷時的活躍部分相同。
有的人聽音樂時能感受到哽咽、感動以及發冷(chills):頭皮刺痛、脖子後背起雞皮疙瘩。
個體在音樂能力、對音樂的熟悉度、參與度、五大人格特質中的開放度都和這種Chill感相關,但這些要素不能完全用來預測是否能體會到Chill感。
這個研究通過調查分別挑選了10個沒有這種發冷感和有發冷感的人。這兩組人的性別、年齡、音樂教育背景都是盡量相同的。
這些被試先完成了10個項目的人格測量指標測試,簡短的音樂喜好問卷調查(STOMP)、(音樂)審美經驗值測量(AES-M)
對這個AES-M同時進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測量完歐幾裏得距離之後還是通過梯度下降或者其他方法估計出相應的坐標的,並非是有一個什麽特定的公式)

每個被試都自己提交了自己喜歡的音樂,這些音樂隨後被編輯成了2分鐘的片段。
每個人在行為測試中聽六首歌,3個喜歡的,3個中立的。在聽歌的同時,被試給歌打分(0~10分),分越高表明聽得越高興。如果有Chill的感覺的時候就摁住空格鍵,直到Chill感消失(按按鍵這個行動並不會帶來皮膚電的變化)。心率會轉換為兩次心跳間的間隔時間(ISI),,因為ISI是跟自律神經系統刺激是線性相關的。
最後進行彌散張量成像(DTI),
多維尺度分析表明,聽音樂時的感覺有兩種,一種是本能的(Visceral),比如揪心,一種是抽象的,比如感覺不到時間流逝,而Chill的感覺介於這兩者之間。
不論是能感受到Chill的人還是不能感受到Chill的人,他們在聽到喜歡的歌曲的時候,皮膚電導都會比聽中立的歌曲要高。但是只有能感受到Chill的人在聽到喜歡的歌曲時心跳才會加速。
從pSTG(上顳葉回後部)傳導到aIns(前腦島)以及mPFC(內側前額葉)的纖維量更大
越能頻繁地感受到Chill的人(他們大腦右半球的纖維束的量和個體主觀感受到Chill的分數呈正比),pSTG,aIns以及mPFC之間的白質連接就越多。
技術分享圖片

全世界的人們對於某種歌曲及其相應的功能會有著共同的理解

Form and Function in Human Song
生活在60個國家的人聽了收集自全球86個社會的各種歌曲,在對歌曲的內容以及所用語言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仍能辨認出哪些歌曲是用於舞蹈、哪些是搖籃曲、哪些是治愈性(healing)歌曲。
這個研究的假說是全世界的人對某種形式的音樂和它相匹配功能的理解都是一樣的(比如聽到緩慢低沈的搖籃曲的時候,即便從沒聽過,也知道這大概是一首哄小孩睡覺的歌)。
70%的心理學家是支持這個假說的,但只有不到30%的人種音樂學者才相信這個假說,專業的音樂學者(不論是作曲的還是表演的)中一半人相信這個假說。
於是研究者挑選了從86個小社會中(包括狩獵采集的部落、牧民、自給農戶)收集到的118首四個門類的曲子(舞蹈、治愈、示愛、搖籃)給來自60個國家的750位聽眾去聽。讓他們從幾個歌曲的作用的角度去打分(1~6分,比如歌是用來哄小孩睡覺的、是用來治愈疾病的。。。)。
如果大家都能比較準確識別的話,打出來的分可以這樣的:對於搖籃曲,在“哄小孩睡覺”這個角度的得分就會高,或者在“跳舞時放的曲子”的這個角度打得分就會低。
結果是人們可以很明確地指出哪些曲子是搖籃曲,以及哪些是舞曲。但對於治愈性的曲子,就不太能和示愛的曲子區分開來,但是能比較明確地指出這個曲子不是舞曲。
同時,這些曲子都沒有地域性差異,比如並非是某些地方的舞曲比其他地方的舞曲聽起來更明顯讓人覺得是舞曲。全世界30個地區中,有27個地區的舞曲都能被明確識別出來。

接下來研究人員考慮:是歌曲中的哪些要素幫助人們識別出它的相應的功能的。
分為兩大要素:歌曲的非音樂性特征(有幾個歌手、歌手的性別、樂器的數量)和音樂性特征(旋律的復雜性、節奏的復雜性、拍子、穩定的節奏、喚起度、效價、愉快度)
結果發現在判斷某個音樂的功能上,音樂特性更重要,結合了曲子的非音樂特性後會更準,但同時即便是結合了這兩大特性也無法完全預測出與某個歌曲相匹配的功能。還有一些暫時考慮不到的要素幫助人們能將歌曲匹配到它相應的功能上。

對於舞曲,它的特征就比較明顯(有更多的歌手、更多的樂器、更復雜的旋律、更復雜的節奏),搖籃曲的特征也很明顯(節奏和旋律簡單,緩慢,一般由一個女性演唱)。對於其他種類的歌曲,特征就沒有這麽明顯了。總而言之,跨越了如此多的國家和地區,音樂的形式和它們的功能都是類似的,這表明人類擁有著跨文化去欣賞音樂、了解音樂所傳達的含義的基礎。這個研究有一個問題是,參與的人都會上網,很有可能接觸過其他國家的音樂形式,那麽對於完全沒有聽過其他國家或民族的音樂的人是否也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就是未知的了。

有人讓專業的喜劇演員躺在核磁共振的機器裏,看他們給動畫片起搞笑的名字時候的大腦活動。然後發現能想出越有趣的名字,背外側前額葉(dlPFC,負責對我們的行為進行控制的、更理性部位)的活動就越弱,mPFC(內側前額葉、參與藝術創作的部分)的活動會越強,但是和普通人想必,專業的喜劇演員在想出更搞笑的名字的時候,顳葉(負責處理語義、抽象思維、把不相關的東西有意義地連接在一起的部位)的活動更活躍。
也就是說專業喜劇演員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耳朵兩邊再稍微靠上一點的位置的大腦更活躍,額頭後面的部位的活動減少了。(我想所以可能喝了酒之後更有創造力,把自己從理性思考中解放出來)
(喜劇的研究)[https://www.forbes.com/sites/andreamorris/2018/01/30/the-neuroscience-of-being-funny-meet-the-neuroscientist-studying-brains-of-professional-comedians/#10717cb43ec0]

關於音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