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ython中 '==' 與'is' 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

Python中 '==' 與'is' 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

大小寫 join 計算 style 字符串 意思 arm 屬於 div

摘要

  比較判斷邏輯是在代碼中經常使用的,在Python中常用 ‘==‘ 和 is 來做比較判斷。

  • == : 雙等號是用來比較變量所指向內存單元中的值是否相等,它只關心值,並不在意值的內存地址,也就是說可以是兩個不同內存地址的值相等。
  • is : 它用來比較兩個變量是不是指向同一個內存單元,雖然它也可以比較值,但是它更加關心的是內存地址是否一樣,當然內存地址一樣值也就是一樣的。

關於整數

# 按照邏輯,下面的代碼很正常
>>> a = 1
>>> b = 1
>>> a == b
True
>>> a is
b True >>> id(a) 1570522768 >>> id(b) 1570522768 # 下面就是顛覆認知的時刻 >>> a = 1000 >>> b = 1000 >>> a == b True >>> a is b False >>> id(a) 81183344 >>> id(b) 81183376

  是的,兩個相同值的變量,內存地址不一樣了。當然產生這個現象的前提條件是用python命令行去執行,而不是用pycharm之類的編輯器。其根本原因也就是python解釋器的問題,涉及到python的垃圾回收機制。上面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叫做小整數對象池

的東西。

   Python為了優化速度,會把 [-5, 256] 之間的數據提前存放在小整數池中,如果程序使用到小整數池中的數據,是不會開辟新的內存空間去創建,而是指向對象池中的同一份數據,也就是說有N個變量等於1的話,那麽這N個變量的內存地址都會指向小整數池中的1位置。小整數池的使用是為了避免整數頻繁申請和銷毀內存空間。小整數池是提前建立好的,不會被垃圾回收。

  當數據超出小整數池後,也就是範圍到了大整數對象池中了,系統每次都會申請一塊新內存來存儲數據,這個‘is‘不等於‘==‘的現象也就不存在了。

  pycharm中,每次運行是所有代碼都加載到內存中,屬於一個整體,並不存在這個現象。

關於字符串 

# 先來個正常的
>>> a = qwe
>>> b = qwe
>>> a == b
True
>>> a is b
True
>>> id(a)
81797024
>>> id(b)
81797024
#  感覺沒什麽變化,那就加長一些
>>> a = q * 20
>>> b = q * 20
>>> a is b
True
>>> a == b
True
# 在長點就不一樣了
>>> b = q * 21
>>> a = q * 21
>>> a is b
False
>>> a == b
True
>>> id(a)
81811696
>>> id(b)
81811600

  產生原因:Python的intern機制

  簡單理解有點像緩存的意思,當需要使用相同的字符串時(變量賦值),直接從緩存中拿出來用而不是重新創建,這樣可以避免頻繁的創建和銷毀,提升效率,節約內存。缺點是拼接字符串,對字符串修改之類的影響性能。因為是不可變的,所以對字符串修改不是inplace操作,而是新建對象。這也就是拼接字符串的時候不建議是用 ‘+‘ 方法,而是推薦用join 函數,join函數是先計算出所有字符串的長度,然後一一拷貝,而只創建一次對象。每個‘+‘方法都是創建一次新對象。當字符串長度超過20時,也不會使用intern機制。

  並不是所有的字符串都會采用intern機制。只包含下劃線字母(包含大小寫)數字的字符串才會被intern。空格和一些特殊字符都不在內。也就是說字符串中如果包含空格和其他一些特殊符號(除去下劃線),python都不會應用intern機制,而是直接開辟新的內存空間去存儲。

# 註意下面這種看似合理的字符串intern
>>> ab + c is abc         #  這裏的字符串,‘ab‘ + ‘c‘ 是在complie time 求值的,被替換成了‘abc‘
True
>>> n1 = ab
>>> n2 = abc
>>> n1 + c is n2               # n1 + ‘c‘  是在run-time拼接,導致沒有被自動intern
False
>>> n1 + c is abc
False
>>> n1 + c == abc
True
>>> n1 + c == n2
True

Python中 '==' 與'is' 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