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何蘋果不是一家依賴於技術上癮的公司?

為何蘋果不是一家依賴於技術上癮的公司?

移動互聯網 size 行為 之前 oss 應用商店 聯網 很大的 ges

技術分享圖片

在PC時代,雖然也有“網癮”的存在,但它始終並未對社會造成太大的沖擊——畢竟PC的體積和電源形態等決定了它只能是發生在特定的空間內。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全面落地和普及,卻讓每個人都“淪落”於它們精心編織的美麗“陷阱”中。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智能手機的“奴隸”,一場全新且備受關註的科技“成癮”話題正在成為關註的焦點。

不斷有科研人員和專家在告訴人們:使用手機上癮會對大眾的認知、心理和健康等都存在負面影響。但似乎無論怎麽去做,面對智能手機上海量內容的誘惑,人們都是無力招架的。那麽,為什麽蘋果能夠成為一家不依賴於技術上癮的公司?又如何對手機上癮宣戰呢?

和蘋果不一樣,Facebook的商業模式依賴於技術上癮

為什麽手機上癮卻始終存在?這是因為就像空氣汙染一樣,眾多互聯網公司已經“入侵”到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如,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和Youtube等,它們都是通過人們的“註意力”及由此衍生的各種行為去賺錢。

因此,它們正耗費巨資去研發各種技術去將吸引人們的註意力,讓人們在它們的服務中心越陷越深。如果真的要追溯源頭的話,這些只為盈利的互聯網企業就是“罪魁禍首”。 雖然現在Facebook已經表現表示願意為改善用戶的福祉,而願意做出改變並承擔金錢上的損失。但很顯然,互聯網企業不可能真的完全割舍掉經濟利益。當然,依靠政府監管去“幫助”用戶克制“手機上癮”癥狀也是不可能的。

那麽,所能依靠的似乎只有蘋果了。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蘋果的商業模式並不像Facebook等互聯網企業那樣依賴於技術癮。蘋果的大部分利潤來自於銷售高利潤率的硬件設備,而且在人們購買手機後,蘋果其實並在需要人們去過度使用這些設備。換句話說,人們對蘋果設備使用頻率的高低,對蘋果本身影響並不是很大——只要你購買,蘋果就已經賺得盤滿缽滿。

制造一個“閥門”?蘋果有能力治療“上癮”癥狀

事實上,蘋果對過量的數字廣告及人們的“手機上癮”癥狀並不負有責任。但它在道德上以及在商業利益上,應該對人們的健康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職責。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點——不依賴於技術上癮的蘋果,有可能真正解決人們的“手機上癮”癥狀。

“我確實認為該他們站出來幫忙了,”特裏斯坦·哈裏斯說到。“實際上,”哈裏斯補充說,“他們可能是我們唯一的希望。”他之前在谷歌負責設計倫理,現在運營著一個名為“合理利用時間”的組織,該組織致力於改善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之所以業內人士對蘋果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在於蘋果雖然沒有參與到廣告等業務中,但實質上蘋果擁有很大的控制權。每一家互聯網企業都希望出現在iPhone、iPad抑或Mac等設備上,這意味著蘋果能夠制定下相關的規則。

只需要升級操作系統和應用商店,蘋果就能遏制那些監控並通知,導致人們沈迷其中的過度行為——此前蘋果已經允許移動設備運行廣告攔截器。此外,由於很多智能手機廠商等樂於效仿蘋果的種種舉動,因此當蘋果采取措施限制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時,有很大的可能性被效仿並成為一種潮流。因此,蘋果可以去制造一個“閥門”,真正去治療人們的“手機上癮”癥狀。

推動更具人情味兒的技術,而不僅僅讓技術成為自我利益服務的工具

蘋果其實如此去做,不僅不會損害自身利益,還符合蘋果的最佳願景:做一家在原本冷漠甚至有時不人道的行業裏兼顧著全人類利益的公司。如果所有的互聯網、科技企業都能這樣做,無疑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技術本來就是應該為大眾所服務的,但服務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是讓技術成企業為自我利益服務的工具,更是真正為了大眾的福祉去服務?讓大眾沈溺於其中的技術固然方便,但真的就是完美無缺的技術嗎?就目前看起來並非如此。

毋庸置疑的是,相關企業更應該推動更具人情味兒的技術。既讓大眾的生活因技術而改變,也應該激發人與人之間應有的聯系和情愫。否則,再好的技術也只是“炫技”而已。(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為何蘋果不是一家依賴於技術上癮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