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機器人要取代快遞員,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機器人要取代快遞員,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快遞員

技術分享圖片

前段時間亞馬遜申請了兩款追蹤手環專利,目的是為了簡化耗費時間的任務,去指導旗下員工更好地完成訂單。不過,也因此引發了人們對隱私的擔憂,認為亞馬遜是想將員工變得如同機器人一般。而事實上,現在包括亞馬遜、FedEx和DHL等在內的快遞巨頭,都在嘗試擴大機器人的適用範圍,以此來提升工作效率。

自2012 年亞馬遜以 7.7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倉儲機器人Kiva,並將機器人引入210多個傳送帶系統和包裝分揀中心的網絡後,其多家競爭對手如FedEx和DHL等,也加速向這個方法發展。看似一場不可避免的機器人取代倉儲人員、快遞員的浪潮正在到來,但在實際的落地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在遇到問題。


機器人狂潮來襲,正在大面積應用


巨頭們對機器人的青睞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展開了,此前的自動掃描儀、分揀機等其實就是機器人的雛形,它們讓快遞公司內部實現高度自動化。超過80%的包裹通過傳送帶、掃描儀和分揀機系統在整個設施內移動,這個過程幾乎不需要人力的幹涉。在幫助人類從繁重、呆板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其實也變相地減少了很多工作崗位。

而隨著人們在網上購物的行為變得愈加高頻且多樣化,像亞馬遜、聯邦快遞的倉儲中心、快遞過程中要運送越來越多的“奇葩”事物。比如大小不一的汽車輪胎、家電產品、甚至還有獨木舟等龐大而笨重的商品,它們在包裹流通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為此,巨頭們也在嘗試布局更多的機器人來解決各種新問題。

技術分享圖片

 如,亞馬遜已在20個物流中心部署超過4.5萬臺機器人,相較此前有大幅增長。而DHL訂購了四臺Sawyer協作機器人,投入歐洲的物流中心和包裝中心靈活使用。此外,DHL田納西倉庫中的各類機器人也引起業界的註意。DHL還在德國巴赫斯菲德鎮測試PostBOT機器人,後者能以高達6公裏/小時的速度前行,並沿著路線安全地跟著快遞員。最終,來減輕快遞員的負擔,並更容易地分發包裹。

問題不少,機器人尚無法真正取代快遞員

越來越多的巨頭不斷探索自身快遞、物流領域的機器人落地使用,有可能引發人們的焦慮——機器人將會迅速取代倉儲人員和快遞員。但事實上大可不必如此擔憂,起碼在短時間內機器人面臨著很多問題,離取代倉儲人員和快遞員還有較長時間。

現在的機器人雖然已經獲得了長足發展,但依然不夠靈活。比如無法卸載裝滿隨機大小箱子的卡車,或將這些箱子放在需要運貨的卡車上。這也意味著,在很多大型設施或者機器上,抑或在需要隨機處理的環節,仍然高度依賴人的靈活性。對此,亞馬遜負責機器人工作的高管表示,“人類擅長處理許多不同形狀的包裹,並非常擅長將這些東西裝入狹小空間中,這是現在的機器人所做不到的。”

技術分享圖片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現在這些巨頭對人力的需求其實是在迅速走高的。比如DHL推出的某些機器人在一個擁有約1300名員工的工廠中取代了25個工作崗位。但是這個中心每年創造大約100個新工作。亞馬遜對人力勞動的需求也比機器人勞動力增長得快,自從收購Kiva並部署其第一臺機器人以來,亞馬遜已經將其員工人數擴大了30萬人。

未來:機器人將和人類分擔不同工作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巨頭公司正在盡可能地強化自動化流程,且始終在將這個目標持續下去。亞馬遜已經為快速、低價的貨物交付制定了一個高標準,其他同類企業必須要快速跟進行業的進化步伐。這也意味著,未來需要更多的倉儲中心、機器人和員工。

 機器人可能會扮演著某些人類的角色,但不一定會取代他們的工作。DHL監管倉庫的高管就表示,“每個人都會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機器人只會的特定地點和特定環節出現。” 也就是說,機器人和人類將在未來分擔不同工作。

那些悲觀主義者單純認為機器人的出現就是為了消滅人類的工作崗位,其實是想多了。簡單打個比方,卡車的出現讓貨物能快速在更大的範圍內流動。按照當時人們的想法,卡車是沖擊了那些用馬車、人力送貨的崗位,是一種恐怖的新事物。但實際上卻造就了司機、卡車銷售/維護、車險、路邊旅館等多個工作崗位。

技術分享圖片

 因此,沒必要對機器人的使用大驚小怪,新事物要想成長起來必然會面對陣痛。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去面對。(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機器人要取代快遞員,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